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298|回复: 23

经典诗选——穗穗点评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6 14: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典诗选(一)

默温(W。S。Merwin)诗选

距离

当你想起距离
你想起
我们是不朽的

你想起它们是从我们出发的
所有的距离
都是从我们出发的
没有一个死去,没有一个被忘记

世界上各地都有母兽
仰天躺着
想起海

穗穗点评:这不朽在于“想象的距离”——要多远就有多远。这诗空灵、开阔、有力!


穗穗的补评:

本来这的确就是微型小侧面的点评,极其浓缩地简评。但是因钓雪斋主的质疑,所以我就来打个大补丁。呵呵,这样的话,这个解读,已经不是一个小点或线了,而是一个面。若可以这样也是不错。我说阅读和评论本身,可以双向,形成互动。

我把他质疑的“母兽”意象的选择,自己的这个解读,随便也贴来,给大家点批。

好的,可以,当然这是我的解读和认识,未必对。供你参考!

母兽,这个意象,我第一次阅读到的时候,也在想或琢磨,作者为什么用到了“母兽”,而不说“公兽”,或别的什么确定的动物呢?!想归想,读了N遍后,我终于领悟了其中的妙。你只要把这首诗歌,再读上几遍,就会发现,母兽这个意象的确用得好啊!它让我想到天地之始,宇宙混沌的状态。老子的道德经其六说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他的意思无非说宇宙初始、天地的元始,是阴性的,好似生育万物的神母,乃是天地之根。玄牝里的“牝”其实,就是指女性的生殖器。此处的翻译是:谷道中真炁不脱,才能成为化生大道的母体。化生大道母体的门户,就是天根和地根。任其真息往来,缠缠绵绵,若有若无,不可刻意求之。“守中”的目的在于使“谷神不死”,自我之所以能够孕育真朴,全赖此火候。

我之所以提到老子,不是想解说道德经的某一个白话译意。而是想说,一切精神的门户,恰恰在于其包容的母性特征,就像大地一般,具有“厚德载物”的本质。

那么你就不难理解,作者用到了“母兽”这一喻体,来代表一种人类的精神实质,并且和后面出现的“海洋”意象,自然呼应。海洋和大地一般,也是母亲的代名词,象征的最直接所指。

我们再回头看看作者吧,你看他写得多么有趣而坦荡:世界各地都有母兽,仰面躺着,想起海。说他有趣,因为他用了“母兽”,并且肯定地说世界上各地都有,也就是说世界上各地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文明的根脉;说他坦荡,是因为仰面躺着的姿态,还有“母兽”想到的海。这都是一种精神映射的物象和场景。

我想,谁能第一个写出这样大气开阔又耐人寻味的句子,谁就是真正的诗人啊。



冰河上的脚印

一年四季
风从峡谷里吹出来
磨亮万物
脚印就冻在那里,永远
向上指进寒冷
与我今天的脚印相似

昨夜,有人
在烛光上走动,走动
匆匆地赶着
痛苦之路
很久以后,我才听见那回声
与我的联在一起,消失

我凝望山坡,寻找一块黑斑
最近在这里
我的双手像盲人
在熔蜡上移动
终于,一个接着一个
他们走进自己的季节
我的骨骼面面相对,试图想起
一个问题

当我观望时,万物静止
但这里,幽黑的树林
是一场大战的墓地
我转过身
听见越来越多的名字
离开树皮,向北飞去


穗穗点评:从一个“小我”出发,从一双冰冻的脚印出发,作者看到死亡、墓地、战争等诸多人世悲苦......


请再说一遍我爱你

伊丽莎白•勃朗宁(英国)

说了一遍,请再对我说一遍,
说“我爱你!”即使那样一遍遍重复,
你会把它看成一支“布谷鸟的歌曲”;
记着,在那青山和绿林间,
那山谷和田野中,如果她缺少了那串布谷鸟的音节,
纵使清新的春天 披着全身绿装降临,
也不算完美无缺,
爱,四周那么黑暗,耳边只听见
惊悸的心声,处于那痛苦的不安之中,
我嚷道:“再说一遍:我爱你!”
谁会嫌星星太多,每颗星星都在太空中转动;
谁会嫌鲜花太多,每一朵鲜花都洋溢着春意。
说你爱我,你爱我,一声声敲着银钟!
只是要记住,还得用灵魂爱我,在默默里。


穗穗点评:勃朗宁夫人是幸福的,不然她不会写下十四行情诗的诗集。这样的诗是让灵魂在爱着,也是让灵魂在听着。一切的自然都是爱的景色,一切的声响都是爱的天籁。


礼物

米沃什(波兰)

如此幸福的一天
雾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园里干活
蜂鸟停在忍冬花上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
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记
想到故我今我同为一人并不使我难为情
在我身上没有痛苦
直起腰来,我望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影  


穗穗点评:心态决定人生,而人生的礼物是什么呢?作者已经精彩地回答了:“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要知道这样的胸襟和见识,是需要经历后舍得时,才能领悟的人生境界。“蓝色的大海和帆影”就是他——人生理想和信念的比对物,意象传递的所指。


南方

博尔赫斯(阿根廷)

从你的一个庭院,观看
古老的星星;
从阴影里的长凳,
观看
这些布散的小小亮点;
我的无知还没有学会叫出它们的名字,
也不会排成星座;
只感到水的回旋
在幽秘的水池;
只感到茉莉和忍冬的香味,
沉睡的鸟儿的宁静,
门厅的弯拱,湿气
——这些事物,也许,就是诗。


穗穗点评:个人极喜这首诗。想起了我的一生,或许“仅仅是诗”,那么在这里“我的一生”就是他感受到那些香味、气息和种种物象。“南方”变成庭院,所以说作者的心,要多大就有多大。我读到是自己的灵魂在其中热爱的浮现。因为我们都爱着——这平凡的一切。


时代

伦奈特•司图亚特•托马斯(威尔士)

这样的时代,智者并不沉默,
只是被无尽的嘈杂声
窒息了。于是退避于
那些无人阅读的书。

两位策士的话
得到公众倾听。一位日夜不停地
喊:“买!”另一位更有见地,
他说:“卖,卖掉你们的宁静。”


穗穗点评:这是寓言式的哲理诗。作者极为幽默,他说智者被时代的喧哗窒息,因此退避书屋。其实是影射真正的智者,是在暗处博览群书的沉默者。策士是指善长筹谋、献策的游说之人,或许通过他们的对话,揭示了真理本身——从来不在喧哗处。


回到自我

巴勃罗•聂鲁达(智利)

有一个人回到自我,像回到一间
有铁钉和裂缝的老屋,是的
回到厌倦了自我的自我,
彷佛厌倦一套千疮百孔的破旧衣服,
企图裸身行走于雨中,
有一个人想让洁净的水,自然的风
淋透全身,却只再度
回到自我的坑井,
那古老、琐屑的困惑:
我真的存在吗?知道该说什么,
该付,该欠或该发现什么吗?
——彷佛我有多重要
以致世界连同其植物之名,
在它四周黑墙的竞技场里,
除了接纳我或不接纳我别无选择。


穗穗点评:“自我”,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永恒并随时出现的哲学命题。你即便不懂哲学或诗歌,你也会时常在迷惑或痛苦之时,询问自己:我是谁?从何来,去何方。能用诗歌的方式,来写“回到自我”的一个过程,作者这首诗歌无疑是成功、丰满的。结局是:除了接纳或不接纳“此时此刻的我”,人生别无他路可走。


冬晨

奥拉夫•H•豪格(挪威)

当我在这个早晨醒来,窗玻璃已经结霜,
而我发热于一场美梦。
火炉从它欣赏过的一块木材中
彻夜倾倒出温暖。


穗穗点评:一个小小的场景,却将人生最深刻的道理揭示出:在寒冷的日子里,我们依然有梦,熊熊地燃烧着,让我们看到希望的火炉,好似卖火柴小女孩擦亮的“美好人生”。这诗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他并未停留在这个表层的认识,而是看到了希望的火炉里“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是其中的好木材”。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23: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诗选(二)

秋日

里尔克(奥地利)


主啊,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把
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穗穗点评:我看过《秋日》翻译的九个版本,这个是北岛的。我个人也最欣赏北岛,还有冯至先生翻译的版本。或许只有诗人,才更适合翻译诗人的作品。这首经典的作品,即便再过百年千年,依旧会是经典。
全诗是推进式的阶梯结构。解析此诗的评论太多了,我对这首诗歌的感觉就是:你就不停地读吧、读吧、读吧。直到你的唇齿间真的感觉了甜、香、糯的气息,还有那金黄的落叶,从你的灵魂的窗口悄然飘落……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这是诗人的名句,也概括了里尔克一生的寻找与漂泊。





——在巴黎动物园

里尔克(奥地利)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象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侵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穗穗点评:此诗发表于1903年,后收入《新诗集》。是“咏物诗”的代表作,堪称里尔克最负盛名的佳作。“豹”这一形象,是和作者本人的心境合而为一的。豹的灵魂、知觉,也是人的灵魂和际遇。记得袁可嘉曾将里尔克的创作方法归入“思想知觉化”
奥古斯特•施塔尔对本诗曾有一句评语:“自然的生活空间的丧失或者对它的威胁是世纪更替时的一个重要题目。”其实本诗,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探索人生意义时,极度迷惘、仿徨和苦闷的心情。”
(对他的许多诗歌,我都极为喜欢和了解,所以我就多啰嗦了几句。早期阅读他的诗歌,曾对自己的写作,有过影响和启迪。)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23: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诗选(三)

潜鸟的鸣叫

罗伯特•勃莱(美国)
            
从远远的无遮的湖泊中心
潜鸟的鸣叫升起来。
那是拥有很少东西的人的呼喊。


穗穗点评:勃莱的代表作。他曾说:“贫穷能够听到风声也是好的。”这浅鸟的鸣叫无疑就是穷人的呼喊。他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把我们的视角带向了最底层的人民,那被漠视的最低贱的群体。这首诗歌极短,但是视野却极为开阔。几乎所有的好诗,其意境的呈现,都具备这样平原地貌的特质!


黑水塘

玛丽•奥利弗(美)


雨下了一夜之后
黑水塘翻腾的水安静下来。
我掬了一捧水。慢慢
饮下。它的味道
像石头,叶子,火。它把寒冷
灌进我的身体,惊醒了骨头。我听见他们
在我身体深处,窃窃私语
哦,这转瞬即逝的美妙之物
究竟是什么?


穗穗点评:我在想这“黑水塘”里究竟有什么呢?值得作者俯下身体,掬起一捧水,来品尝?显然这黑水塘,不仅仅是黑水塘,它实际上是人生的参照物或命运的喻体吧。于是作者品出了其中千百滋味。关键是她物化了这些滋味:石头、叶子、火。让滋味有了形体,或许这就是特质本身。

再有结尾的妙悟:用寒冷,唤醒内在的良知。并且让自我无穷分裂,成为议论的群体。转瞬既失的美妙之物——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大家各自去找吧。因为每个人的答案绝不相同。所谓你在意什么,就会失去什么!!

2010年8月20日作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23: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诗选(四)

禅寺春夜

加里.斯奈德(美国)


八年前的这个五月

我们深夜漫步在俄勒冈
一个果园的樱花下。
那时,我想要的一切
早已忘记,只有你除外。
在这夜色里
在故都的花园中
我感到幽灵的颤动
我记得你冰凉的胴体
在夏日的衣裙下裸露。


穗穗点评:这个禅宗信徒、环保主义者、BG代表人物之一,有着众多头衔的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2003年当选美国诗人学院院士,先后出版了十六卷诗文集。他的《龟岛》获得了1975年度普利策诗歌奖。斯奈德是“垮掉派”目前少数硕果仅存的诗人,也是这个流派中诗歌成就最大的诗人。
之所以要说明他是一个禅宗信徒,你就可以明白此题题目的所指和美妙内涵。多么含蓄的诗作,简练、清爽,却蕴含着巨大时空的跨度。而那隐藏着樱花夜色内,微微颤栗的灵魂,让作者已经忘记了人生,此时此刻还需索求什么。那幽灵的颤动——美好,冰凉,“短暂”地永恒,定格在八年前那个五月的花香里......

说起这首,比较起来,我更喜欢他的《龟岛》诗集里的《松树冠》一诗。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读



水怎样开始演奏


休斯(英国)

水想活着
它走向太阳它又哭着回来
水想活着
它走向树木它们燃烧它又哭着回来
它们腐朽了它哭着回来
水想活着
它走向鲜花鲜花皱皱巴巴它又哭着回来
它想活着
它走进子宫它碰见血
它哭着回来
它走进子宫它碰见刀子
它哭着回来
它走进子宫它碰见蛆虫和腐烂
它哭着回来 它想去死

它走向时间它穿过石头的门
它哭着回来
它穿越所有的空间去寻找空虚
它哭着回来 它想去死

直到不留下一声哭泣
它在万物的底部躺下
彻底疲惫 彻底干净


穗穗点评:彻底干净,彻底疲惫。哭完了,没有留下哭的水迹。水或许可以这样演奏完“它的一生”。那么人能否呢?
水的六次走向,其实算是八次走向,因为其中的两次走向是同一物的“子宫”,在我看来,那是最原始的母体——混沌之初的状态。作者,用水的脚步,叩问一切,自然、母体(初始状态的宇宙)时间、空间。这就无形地构建了一个多维的诗意空间。而这所有的走向,都是以“哭”的主旋律,回转串联起来的。于是就完成了题目的意旨“水怎样开始演奏”
万物中,水是最具灵性和音乐性的。这水~~最终疲惫了,也彻底干净了。它在最低处,死去。不留下一点可供寻觅的哭泣。
这让人全身都疼的诗句,如水一般,居然找不到原始的骨骼。
 楼主| 发表于 2010-8-29 21: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诗歌(五)

我洗衬衫

斯威尔(波兰)


最后一次我洗衬衫
为死去的父亲。
衬衫带着汗味,我自
童年起就记得这汗味,
这许多年
我洗他的衬衫和内衣
我把它们在工作室的
铁灶上烘干,
他喜好不用熨就把它们穿上。


世界上所有的身体里,
动物的,人的,
只有一个流着这样的汗。
我深吸一口,
最后一次。洗涤这衬衫
将把它销毁,
永远。
现在
只有他的画作比他活得久,
它们带着油漆的味道。


穗穗点评:洗衬衫,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事件,抒写了作者内心的缅怀之情。这衬衫上唯一的味道,是父亲的。但是它也即将消失了,因为作者需要洗净“衬衫”,然后销毁。所有的怀念,已经不在汗味的气息刺激,所带来的记忆画面,而是变成了父亲的画作,那带着时光永恒气息的油漆味。
某种意义上,这爱和思念,已经升华成了活着的意义本身,暗含着某种艺术的传承。这是我猜测的诗歌能指。希望是误读的分支。


离别

阿赫玛托娃(俄罗斯)


一条暮色里的倾斜的路
呈现在我的面前。
昨天,恋人就在央求:
“不要把我忘记。”
而现在,只有阵阵的山风,
只有牧人的喝嚷,
只有激动的雪松
伫立在净洁的泉水旁。


穗穗点评:阿赫玛托娃总是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她善于随性取物,借喻内心的情感。此诗是:“不说别离,甚说别离。”一条暮色中倾斜的路,代表了离别的千言万语。或许这离别里,还暗含着更深的寓意,所以作者才会回忆起昨日恋人临别时的殷切嘱托——不要把我忘记。嗯,想起了一首中国的老歌~~《知道不知道》

曲径通幽的表达。这个有着“俄罗斯诗歌的月亮”之称的安娜•阿赫玛托娃,她俨然是一个写情的高手。这个“敢于在平凡简单中寻找伟大”的女子,始终是爱情的百灵鸟,执着的歌者。她的诗以短诗见长,充满人文精神。每篇都是平中见奇。如:常景见奇思,常物见奇意,常事见奇情,常语见奇趣……

2010年8月21日作
 楼主| 发表于 2010-8-29 21: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诗选(六)




雷蒙德•卡佛(美国)


昨夜,一场风暴袭来,毁坏了
电路。我从窗子
向外望,树木半隐半明。
低垂着,覆上了白霜。广袤的宁静
笼罩着乡野。
我向来深知。但在那一刻
我感觉到,我这一生从未许过
虚妄的承诺,也未做过
逾矩之事。我的内心
尚且纯净。后来那天早上,
当然,电路重新接通。
太阳从云层后步出,
融化了白霜。
万物和从前一样。


穗穗点评:我要说此诗,无论题目的意旨,还是内容的铺述,都是一次灵魂的自我检阅。风暴、短路后的黑暗景致。他们都指向了一种不幸事件的浓缩。坏时光里,作者想到回顾这一生。于是这样的灵魂检阅,无疑是成功和纯净。

这扇灵魂之窗,必须时时开启。这样才能让太阳新生,万物恢复原形。



又一个梦

默温(美国)

我踏上了山中落叶缤纷的小路
我渐渐看不清了,然后我完全消失
群峰之上是夏天

穗穗点评:默温的诗歌语言,给人感觉总是很松散,但弥漫着神秘的气息和自然的抒情格调。他善于捕捉平常趣味里的不寻常。具有开放、洗炼的形式,深邃而广远的想象,并通向一个隐蔽的世界。
他的诗,和许多经典的诗歌一般,都适合反复阅读,意思层层渗透。此诗,也是他的经典代表作。我称之为“不说之说”。不说梦境,甚说梦境。并且突出了题目的“又”字。

第一句,画面中的我,本身就给人梦的感觉,接着。这个“我”看不清,于是消失了。这是多么有趣的陈述——好似一个旁观者,看着另一个我消失了。他最精彩的一句,就是结尾,我称之“画龙点睛”之句。
诗歌的转身很漂亮、简洁。“群峰之上是夏天”——这是第一个梦的所指,另一梦的所在。他把我们的视野,带向了多么开阔的地带。这诗,中间省略了“我”是如何登上峰顶的,就是山中的小路,然后我消失了,接着这个“我”再次在峰顶出现,一点也不唐突。

自然而然。作者的匠心啊!!别看这三句,其中始终有关联。既开阔,又连绵,好似“群峰”。我们读好诗,犹如喝鱼片粥,要小口小口地喝,慢慢地品味它的鲜美,就一定能体悟诗歌其中的妙处。

(呵呵,我特意多点评了几句,因为极其喜欢这个小短诗。正好挑战也在写同题经典诗。我也就多谈了一下观感。)
 楼主| 发表于 2010-8-29 21: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诗歌(七)


松树的树冠

加里•斯奈德(美国)


蓝色的夜
有霜雾,天空中
明月朗照。
松树的树冠
弯成霜一般蓝,淡淡地
没入天空,霜,星光。
靴子的吱嘎声。
兔的足迹,鹿的足迹
我们知道什么。

穗穗点评:这首诗歌,就是我前面想向大家推荐的《松树冠》,因为喜欢,我就打破最初“迷你”诗评的本意,不再是简单地点评,而是将我内心所有的感觉,毫无保留和隐私地倾泄给大家吧。

这首诗作,也是加里•斯奈德自己颇为得意的作品。此诗所展现的景象,会让我联想到——许许多多的中国古典诗词,它们所描绘的场景。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小令。(全诗五句28字,语言凝炼,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还有寒山的《吾心似秋月》,我的记性不好,但我至今还能背诵寒山的这首禅诗:“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之所以要背诵这首禅诗,是想让大家参照着这首古诗,和作者的原诗相比较一番。大家就会发现,它们居然殊路同归。最后的意境和诗境,好似不同的溪流,却汇聚到同一条江湖。正所谓不谋而合。

一首好诗的共同特点,不外乎开阔、空灵且舒畅、神秘。如佛家的禅境、道家的内丹修炼和儒家的格物致知。

斯奈德是学东方语言学的,他参加垮掉派的期间,曾翻译过寒山诗,并在日本出家为僧三年。因此,从这首诗歌中,你就能透过语言,看到这样浸入的痕迹和密码。他十分喜欢中国的古诗,尤其对禅宗研习深邃。这就让他的诗歌,无时无刻,不在崇尚自然、表现自然,在自然的氛围里表现诗情诗意。也让他的作品,与其他垮掉派诗人张杨的特性,形成隔离。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别,那就是“内敛”的特质。

司徒空的《二十四诗品》里其二的诗歌风格:冲淡之质——“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可以概括斯奈德的整体诗风。他的诗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色,并以此来“对抗我们时代的失衡、紊乱及愚昧无知”。

分析完他诗歌的总体风格,我想大家就能很好地享用这首妙诗了吧。前七行诗,他给我们展现了一副和谐、精美且朦胧、虚渺的冬夜场景,这用淡淡水墨水彩,所勾描的唯美画面里,自然飘溢着一种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那就是——虚实相间、动静相契的冲淡意境。

我想说,此诗的结尾,才是点睛妙笔——“我们知道什么”,一切空灵之境和自然之美的呈现,面对这些天地之间的无言大美,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人类,的确是什么也不知道。

全诗含蓄,凝练,深刻。读完的诸多感觉,也如佛性一般自然,是不可言说,是无语可以描绘和摹状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8-29 21: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诗选(八)

十月的罂粟花(经典诗歌库版本)翻译者:未知

西尔维娅•普拉斯(美国)


今晨的云霞也做不出这么漂亮的裙子,
救护车里的女人也没有
她红色的心穿过大褂,怪怕人地开花——
一件礼物,爱情的礼物 完全是不请自来,
来自

苍白的,火苗闪闪地
点着了一氧化碳的天空,来自
礼帽下呆滞的眼睛。

哦上帝,我是什么人
能使这些迟来的嘴张口大喊,
在凝霜的森林,在矢车菊的清晨?


十月的罂粟(翻译——赵琼、岛子版本)


即便是阳光里的云层,也难以制成这样的衣裙
也决非救护车里那个女人
穿透外衣的红色的心盛开沁人魂魄的惊异——

一件礼物,一件爱情的信物
却根本不为天空
所求

天空只有苍郁,炽热地
灼烧一氧化碳,也不为
礼帽下黯然失神的眼睛所祈求

哦,上帝,我正是
那些在落霜的森林里,在矢车菊催开的黎明中
迟迟张开喊叫着的嘴。


穗穗点评:我由这首小诗,想到了其作者普拉斯。而说到西尔维娅•普拉斯,我就会想到她临死之前的场景,她那样果断从容,处理好一切事物,然后决绝地走,好似转身,不是扑向死亡,而仅仅是离开人群一小会儿那样从容、宁静。我的内心,每想到这一幕,都如同刀绞般,难过得写不下一字。

现在,我的手里,正好有一本她早期的诗集,这个才华横溢的女子,是美国自白派诗人代表中最有灵气、最具艺术才华也最年轻的一位。我十七岁时,阅读她。或许,那时我还不能真正地读懂她。想着她活得好好地,才三十出头,为何要让自己的死,成为艺术行为的一次真实实践呢?有必要用自己的生命殉情于诗歌或艺术吗?

这个女子让我隐疼,让我心口的疼年复一年的加重,那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创口。我知道,若干年后,我经历了生死起伏、大得大失之后,终于懂得了她。其实我和她离得很近很近,只有一步之遥。好似阴阳,有时只有一步。

在我看来她不仅仅是把死当成了艺术来实践了,而是她把诗意的唯美和完美实质,无条件地带入了生活。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都太过完美主义了,所以她容不得——感情的背叛和爱情的消逝。于是她在诗歌里坦率地将个人隐私,家庭矛盾,内心创伤,自杀情绪等等,都通过诗歌载体传达出来。其实这是一个多么率性、真情、唯美、多愁的女子啊!好似人世间容不得的一朵变种的白莲花。

死是神秘的,赴死的念头和决心,也是神秘莫测的,这里我不想探讨她为何选择死的缘由。还是说说普拉斯的诗歌吧。

我少女时,喜欢她,二十年后,依然喜欢她。这喜欢的方式,已经变了。唯一不变的喜欢,就是喜欢她的诗歌语言。一个诗人的语言特徵,就是她的才情所指。若作者的诗歌语言空乏,则说明他的想象力空乏,我想一个没有丰富想象力的诗人,即便写上数十年,也是成不了好诗人、大诗人的。

普拉斯,这个个性羞怯的女子,却有着超一般的女性独有的敏感气质,有时如海妖般的阴冷,带着女巫阴森的超验感触。在诗歌里,她能把歇斯底里和创造性的行为杂糅在一起,成为有机的一体。她在自白派构筑的金字塔的顶端,粲然地伫立着,永远让我们为她诗歌里传递的神秘和精神膜拜着。她是诗歌墓志铭上一朵最绚烂的“金色的莲花”,谁也不能抹杀她短暂生命,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光芒。普拉斯的诗歌是二十世纪的一个奇迹。

这首《十月的罂粟花》,实在不算是她最为优秀的作品。请大家有空读读她的《拉扎勒斯女士》(也有翻译成《拉撒路女士》)《高烧103度》、《话语》、《爹爹》、《巨神像》、《燃烧的女巫》等。我写下这些,只是想大家能够更多地了解她和她的身世背景。这样大家在阅读诗歌时,就能很好地进入,进入作者给我们营造的瑰丽诗境。

这首诗歌,本是经典诗歌库提供的,我不知道是谁翻译的,如果知道,我就会标注,而我原先阅读的是赵琼、岛子的版本。阅读的版本不同,展现的阅读风貌,也就不同。比较两首翻译作品,应该说我都喜欢。喜欢前者,因为它更贴紧我们的白话习惯,也似乎更贴紧诗歌中呈现的直白热忱的爱情。我喜欢后者,或许是原先的先入为主吧,那是我八十年代最早我阅读的版本。

比较两首诗歌的差异,经典诗歌库提供的这首译作,我感觉已经淡化了作者的原有语气,也就是语言和语气的力度稍稍减弱了。也即:将她精神的内质,也就是蓬勃抒情、内中鼓荡的疯狂性、巫魅之气的丧失或减弱。由此可见,翻译的人实在是太重要了。他们都加入了自己对诗人独特的理解和认识。尽管如此,通过这两首译作的对比,你依然能感受到普拉斯不可一世的才情才气。

我说过:每一首诗歌,都有作者的灵魂和精神的指纹,在其中隐现出没。你可以触摸到作者的心跳、血脉、神经和思维。这是一首充满激情,描绘一个女人正处在热恋状态的心情诗歌。一个昨夜发生过的甜蜜故事,带着隐秘的欢乐,不可言说的神秘气息。罂粟花是爱情的象征,这种美丽而包含毒性的植物,隐含着爱情的丰富性,它不仅美好、甜蜜,同样包含危险和代价。普拉斯,天才画家和诗人,8岁就发表了第一首诗歌和钢笔画,18岁发表小说和组诗,随后又出版了诗集。和张爱玲一样,这是一个成名极早、心气高傲且风姿卓越的女才子。

这样的句子,这样的宣誓“死/是一门艺术,和其它万事一样”,她最终实践了自己的诗句。她的诗作,总是有力地、率性地表现了她的生活,一些句子和诗歌,深刻地展现了她精神分裂的一种前兆,其中最大的痛苦,极度痛苦的来源,就是她不幸的婚姻。她的丈夫是美国著名的诗人特德•休斯。爱情的悲剧,导致普拉斯精神的极度痛苦、寂寞,最后终于精神分裂选择了死亡,而且是从容地赴死。她曾把一些悲恸和恐怖的体验,写进了她的小说和诗歌中。在她三十岁那年,她安排好一切,丢下两个孩子,然后吸煤气自杀了。

我在这里,已经不是在进行经典诗歌的“迷你”点评了,更不是仅仅从解读一首诗歌出发,去旅程那么简单,我已经忘记了我最初的本意,完全地牺牲了自己。我的身心,都毫无抵抗,或者说,根本不想抵抗,完全进入了她的世界,她的生活、她的经历,以及她的痛苦和她的诗歌里去了。我看过《苦涩的名声》传记作者——安妮•史蒂文森,她曾阐述自己撰写此传记的意图:“考虑到面临她的流星似陡升的名气,因而产生的种种误解中的一些问题,尽可能以客观事实的叙述来拨开笼罩在诗人身上的迷雾疑团,刻画初这位非凡的才女如何顽强地投入到诗歌创作中去,通过夹叙夹议富有传记意义的偶然事件和坚定不移的理想,以及远大抱负,栩栩如生地凸现出传主的真实风貌,”她还曾如此评价:“25年以后,我对普拉斯惊人的文学才华的崇敬丝毫没有降低,而我恰恰认识到短促的人生,不允许她趋向创作的成熟期。”

这位非凡的才女,把她短暂的一生,所有的光芒都顽强地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去了。我之所以感觉到内心的疼,也之所以如此爱她。因为那些疼痛和热爱,它们以敞开的创口存在多年。那就是我自己的诸多人生阅历,以及对诗歌怀抱的虔诚、忠贞、痴情等等的韧度和热度。这些也曾将我粉身碎骨、万劫不复过…….有诗友曾给我留言,说:穗穗啊,你不是北岛类的诗人,你是昌耀那样的诗人,你是用整个生命和光芒,呕心沥血地去呈现诗歌,而不是用笔墨。这样的评价,我是多么地害怕啊,因为“死”,那个烟头一般闪烁的念头,时时都在暗影里窥视着我美丽的面容……某个时刻,它总想带走我。

难道非得精神分裂,才能造就一些伟大的天才吗?比如梵高,比如普拉斯,比如卡夫卡,比如......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写完这些,我只想沉默、沉默。我已经不想再说一字。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4: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诗选(九)

第三奇迹

爱德文·马克翰姆(美国)

“两件事,”康德说,“使我凝神静气地敬畏:
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我知道一件事,更令人敬畏、更不为人知--
被掠夺的穷人长久、长久的忍耐心。


穗穗点评:康德老哥的确说过,这样深奥、动听的两件事,也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感。”,也是人一生该敬畏的两件事。

你看作者接着说出了第三个奇迹:那就是忍耐,而且是被掠夺的穷人长久、长久的忍耐心。

这题目,的确有讨巧的意味,但作者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人文主义精神,也就是站出来,替底层的人民说说话,他说出弱势群体的共同特性:忍耐力。这就是奇迹,除了康德提出的两件事,再加上这个,就是第三件,第三奇迹了。

如果一个诗人,不懂人民疾苦,不为百姓说话,那他还写诗做什么呢?



捍卫诗歌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波兰)


是的,捍卫诗歌,高贵的文体,等等,
但同样夏天的傍晚也在一个小镇,
那里花园飘香,猫安静地坐在
门前的台阶上,像中国的哲人。


穗穗点评:我已经读了不少外国的诗人作品,其中各个国家的都有,我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许多获奖的作品,以及许多诗人,他们所写的诗歌里,都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中国气息,这里面许多人,都曾借鉴了中国许多古诗的意境和禅意。他们或多或少地,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你看这首诗歌,作者更直接、彻底、真挚地屈服于这种东方文明的博大和精深。他在诗歌中,直接提到花园台阶上安静坐着的猫,在花香里端坐着,就像是中国的哲人。

《捍卫诗歌》,这题目就是宣言。作者开头,好像是跟着题目,在议论这件伟大的事情。但是他一转身,就用一个意象群体,构建一幅宁静的夏日傍晚的水墨画,他用议论之后的比对,形象地说出捍卫的态度。“中国的哲人”所包括的衍生意不言而喻的。这样的结尾,新鲜、深邃、空灵、开放,会让人跳出了最初捍卫诗歌本身,空荡的宣誓,而是用全身心地感受着一种安静、空阔的气息,以及如何去捍卫的坚忍姿态。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5: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诗选(十)


穿过雨


加里•斯奈德(美国)


那匹母马伫立在田野里--
一棵大松树和一间厩棚,
然而它伫立在开阔地里
屁股迎着风,被溅湿。
我在四月试图抓住它
骑上裸背奔驰,
它蹶蹄,狂奔而去
后来在山岗上倒下的
桉树的荫影中
啃吃着新发的嫩苗。


穗穗点评:因为读过,我知道这个译本是董继平翻译的。我感觉他翻译的诗,似乎将作者的诗意,淡化了些。(有人曾对他的翻译,不放心)但是尽管是如此,我们还是能在诗人描绘的场景里,强烈地感受“雨”的诗情,乡野的风光。这是一场好雨,春天的丝雨。
这里面最关键的意象是“母马”,横穿了整首诗歌的内容,也给我们带来探寻其意义的渴望。是什么缘由,作者想在四月的春光里抓住它呢?“骑上裸背”,这说明这匹母马,是匹野马。我想作者,想表达的含义里,一定包含着驯服野性,心中的、他人的、动物的,三者都可解释。可是“它蹶蹄,狂奔而去”,在一处桉树的荫影里,快乐地啃吃新发的嫩苗。呵呵,我都可以想象,这母马是如何逃脱一种人为力量的驾驭,一路奔驰,然后快乐地在自然的场景里,在春雨如油的好时光里,自由自在地吃着新发的嫩草。这是多么惬意的一幅春光乡情图啊。
这就是诗歌谜语隐喻的第一层意思吧。至于还有没有其他的领悟,我想一定有。我想这需要大家自己去领悟或参与。只想说,诗中的感觉,一定会在你人生某个阶段与你重逢或邂逅。记得那时,一定要重新读读斯奈德的这首《穿过雨》。
斯奈德*加里的诗,他的语言和句子,深受日本俳句的影响,所以有时读起来有着自然而然的叮咚作响的清透,很是爽净。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4 01:45 , Processed in 0.05025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