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554|回复: 10

人文地理:我们距彭翰英有多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29 06:52: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曾蒙 于 2025-4-29 08:37 编辑

人文地理:我们距彭翰英有多远?


彭一田


内容提要:本文从“文旅景点”彭希载祠入手,将忠肃堂翰英公迁居万载的动因放到当时的大文化环境中考察,显示第三历史;同时在人文地理框架下,探讨多元文化成分对万载区域文化样貌演变的影响。



人文地理意义上的文化首先是指一个区域的生存样态,人文地理考察的重点是区域文化形态。文化形态学的理论渊源可追溯至斯宾格勒的文化有机体论,后经汤因比、雷蒙德·威廉斯等学者发展形成系统的方法论。该理论强调文化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将文化形态视为一个由器物层、制度层、观念层构成的有机系统。人文地理视角涵盖了区域文化的整体性、层次性,与动态性,符合对宗族文化追根溯源的场域要求,和分析框架。


一、希载祠


作为宗族文化形态载体的彭希载祠是文旅项目“万载古城”的热门景点之一。该项目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卖点,重点展示万载县城田下地段的明清、民国时期古祠建筑群,以及众多古民居、古街巷、古水井等文化遗产,它们是具有赣西文化特色的古建筑群。2019年5月,“万载古城”被江西省文旅厅公布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希载祠始建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由彭希载后裔彭澄主持兴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其间祠堂建筑因风雨侵蚀倒塌,曾两度(乾隆二年、光绪元年)由族人依原址、原规模、原规制重建。希载祠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其建筑以它的生成机制与存在形态,经由历史悠久的空间叙事方式传递宗亲文化理念,形成具有时空穿透力的文化符号。

祠堂冠名者彭希载系翰英公五世孙、载房开基人,族谱载其:“生于明永乐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九(1422年),殁于明成化五年闰二月二十七(1469年)”。

主持建祠者彭澄,字一清、号龙溪,系翰英公八世孙,载房后裔,生于明弘治十年八月二十四(1497年),殁于明隆庆五年九月十六(1571年)。澄公在明嘉靖元年(1522年)乡试中取得亚魁(详见《江西通志》卷五十四),后历任永州推官、太仆寺丞、工部员外郎、河东副运、福建延平府知府。澄公爱好诗赋,著有《恕庵遗稿》《守延迁见》《天游别集》《寓镖稿》《思岩集》《宦游集》等作品。

明代是彭氏万载忠肃堂翰英公后裔中兴的第一个峰峦,以彭澄中举入仕、县城兴建希载祠为两大标志。希载祠以明代赣派风格的建筑方式,承载了翰英公家族的地方记忆,与宗族信仰。祠内存有彭希载的诗作《游九仙宫》(该诗作被收录《万载古诗词选》)。


二、万载人文地理


万载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地处武功山脉之北,九岭山脉西南,居锦江上游,东连上高县、宜丰县,南接袁州区,西与湖南浏阳毗邻,北和铜鼓县接壤。县内至今无铁路。

笔者的少年时代在万载县生存,记忆中万载县的地形地貌像一只“撮斗”形状。“撮斗”底由若干块丘陵地形为主,中间分布着一系列串状盆地,这些盆地是当地居民的主要分布地。“撮斗”后壁在黄茅一线,翻过铁山界即是湖南浏阳界。“撮斗”口在三兴汪家埠,在境内系列串状盆地婉丽流淌的锦江(古名蜀江)由此入上高县域。“撮斗”右壁为株潭、岭东、高城一线,与袁州区慈化、楠木、丰顶山毗邻。“撮斗”左壁为白水、仙源、官元山、高村一线。西北方向过了九岭山西南段、连云山即是湖南平江,汨罗江的源头在平江县。

万载县名为省域“边地”,实为多种文化交汇、碰撞、叠加、兼容,和衍化的“中心”,人文地理谓之“吴楚连襟”地带。万载建县史悠久,人文地理多元,以深厚的江右文化为底色和主色的多重文化积淀,构成鲜明的赣西文化特色。

首先,万载县域属江右文化地理范围,江右文化是万载文化的底色。其次,万载在江右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庐陵文化,区域性的庐陵文化实质上是江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复次,万载一直接纳近代以来表现强势的楚文化营养,与万载县毗邻的湖南浏阳、平江、醴陵、攸县等地原本就是说赣语的地方,具有语言与文化的高度认同,楚文化以日常生活的方式对万载居民的影响可谓无孔不入。再次,客家文化的加入。明清以来,大量客家人分别从广东、福建和本省的赣州等地迁居万载县,客家文化对万载文化成分的改变,非同一般。更重要的是,红色文化对万载文化底色的改造与叠加作用,尤为突出。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万载县大部分地方为红色苏区,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属于湘鄂赣省管辖。以及,现代工商业文化和当今网络文化对传统江右商帮文化的革新,与更替。

上述诸种文化成分与江右文化形成相互碰撞、叠加、兼容,和共同衍化的历时性关系,建构了紧密的生存关联。凡此种种文化的历史积淀,塑造成万载区域文化的性格。


三、翰英公迁万的时代背景


忠肃堂万载彭氏族谱(第十二修,下称新谱)记载,翰英公是彭氏忠肃堂迁万载始祖。翰英公迁万载的年代是“元末”,动因是“避战乱”。

笔者通过大量文献了解到:元末时期,多地战争不断。各地起义军先反朝廷,后群雄相争,最终朱元璋获取天下。安徽、河南一带有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还有郭子兴起义,山东有毛贵起义,四川有明玉珍起义。长江以南有张士诚起义、方国珍起义、朱元璋起义、陈友谅起义、陈友定起义、何真起义。

元末后期的主要战场一是在江苏、安徽、上海等地,张士诚在这些地区与朱元璋长期对抗。二是在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江西九江,陈友谅控制这些地区,并与朱元璋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终在鄱阳湖大战中失败。

在袁州,彭和尚(?~1353年)、周子旺于元至元四年(1338年)领导农民起义,义军达5000多人(详见《袁州府志》《明实录》)。彭和尚本名彭莹玉,系元末南派红巾军创始人,他生于袁州(今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10岁时入慈化寺为僧,后加入白莲教,成为当地教首。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彭和尚再次发动起义,连克多城。次年,他在瑞州(今高安)遭到元军包围,最终战败,彭和尚被元军残杀(详见《袁州府志》《明实录》《新元史》)。


四、彭翰英生卒年月


新谱记载:翰英公生于“元文宁辛已年六月廿六日”。

笔者考证:按公元纪年,从1271年到1368年期间,共有两个辛巳年,分别是1281年和1341年。

若按前一个辛巳年(1281年)计算,至元末(以1365年为标的),则:1365(元末年代)—1281(翰英公生年)=84(岁)。按后一个辛巳年(1365年)计算,至元末(以1365年为标的),则:1365(元末年代)一1341(翰英公生年)=24岁。

讨论:按新谱记载的翰英公迁居万载县时间推论,他的生年以1341年(后一个辛已年)较为合理:一个24岁的青年人风华正茂,激情满怀,适合长途迁徙。而按前一个辛巳年(1281)计算,则是84岁的高龄了。一个耄耋老人领头辗转跋涉徙居他乡,不太符合常理。

族人彭友初先生向笔者转述以下信息:江西永新籍彭振华因主编龟年公系世谱,他查找到有关翰英公的资料是:“生于元至治辛酉(1321年)六月二十六酉时,……”。如是,则1365(元末年代)一1321(翰英公生年)=44岁。翰英公迁居万载的年龄是44岁左右。

新谱对翰英公殁年事项无记载。

永新彭振华同时提供的翰英公殁年时间是:“……殁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七月十六寅时,享年七十一岁”。

结论:彭翰英生卒年月有待进一步考证。


五、何谓临郡


翰英公迁万的始发地点,是本课题追溯和考证的一个节点。新谱未记载翰英公迁万的始发地点。以下信息来源于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的收藏:“忠肃堂藏,清代修,残卷”。卷内记载:“迁万始祖(元)彭翰英,字叔季,由临郡迁万载”。(笔者对有关本条的注释:文本,清代有七次修谱,未知该藏谱是清代的哪次版本。)

田野调查:何谓临郡?有邑人认为“临郡”即临江府(今樟树市)。

查相关文史资料:元朝没有郡这一行政设置。元朝的行政区划是行省、路、府/州,和县四级。元代只有临江路,“临江府”是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名称。明洪武元年(1363年),临江路由元朝的路级行政区改为临江府,府治设在清江县(今樟树市临江镇),辖清江、新淦(今新干县)、新喻(今新余市渝水区)三县。

结论:通过对元代行政地名的考证,不支持邑人“临郡即临江府”之说。

(笔者对有关本条的注释:地理,樟树市临江镇到万载县城北“周家塘堘”(翰英公迁万定居处,新谱记载)的距离约300华里。)


六、彭翰英世系


翰英公系忠肃堂万载县始迁祖,一世。忠肃二字系翰英公祖先龟年公的谥号。龟年公(1142—1206年)字子寿,临江军清江县(今江西省樟树市)人, 南宋大臣,赠龙图阁学士。


翰英公5世孙各分支房,时为十九房:源房、华房、荣房、胜房、晹房、重房、能房、泰房、节房、明房、亨房、厚房、和房、淳房、勉房、颜房、祥房、诚房、载房。

新谱记载:翰英公历经六百多年生息繁衍,绝大多数支房人丁大增,生机盎然。现有十三支房(小系):明房、节房、泰房、载房、诚房、祥房、能房、颜房、勉房、明房、荣房、淳房、和房。

笔者在经多次专项田野调查后记述如下:现各支房后裔除定居祖籍地万载县之外,已有不少人迁居到了江西省内的多个市、县,和分布在国内的多个省、市。还有一些人定居海外。

经笔者换算:自上而下,龟年公是构云公第十五世孙,翰英公是龟年公第九代世孙;我辈是翰英公世系第二十四代,即构云公第四十六代世孙。


七、彭翰英系族谱


翰英公世系族谱简称万载县笔架洲彭谱。翰英公不是因任官来万,而是由于避战乱迁徙该地的,作为彭氏万载忠肃堂一世祖,翰英公的平民身份使得初始族谱具有强烈的民间记忆性,以至某些行传要素产生歧义,和缺失的可能。族谱赓续是宗亲寻求文化自信的一大表征,人们的生存方式与精神内涵构成表里相济的共生关系。翰英公世系先祖显著的区域性,和族谱长期秉承的行文特色,是这部承续了几百年宗族历史的忠肃堂万载彭氏族谱的两大显著特点。

忠肃堂万载彭氏族谱历史上经历十二修:一修,嘉靖丙寅年(1566年)。二修,万历甲申年,(1584年),相距18年。三修,万历己未年,(1619年),相距35年。四修,康熙丁酉年,(1717年),相距98年。五修,乾隆壬申年,(1752年),相距35年。六修,嘉庆丁丑年,(1817年),相距65年。七修,咸丰辛亥年,(1851年),相距34年。八修,光绪庚辰年,(1880年),相距29年。九修,宣统庚戊年,(1910年),相距30年。十修,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相距33年。十一修,1993年,相距50年。十二修,2021年,相距28年。

通过对比,新谱较之同时代的十一修(1993年)族谱,在体例按排、行传要素,以及文化品位方面都有明显的完善,和提升。笔者认为,修谱是一项系统工程。族谱交由专业制作公司制版、印刷,是大趋势,但是对族谱内容统筹、编审,和对乙方工艺过程的监制,这三大把控关是必不可少的。

翰英公后裔在农商并举的同时,重视文化教育,鼓励年青人积极入仕,崇文好儒的家风悠远流传。新谱文:“秉承上祖好学之风,在宗庙旁立义塾,延名师以培人材”。彭氏后裔通过多年的财富积累和人文培养,终于使得彭家在明代成为万载望族,长期位列县域四大姓(辛、彭、郭、宋)第二位。

历史上定居万载的彭姓,除本文重点梳理的翰英公世系外,另有小浒(罗城)义海公世系,吉安迁万世系,和清代从广东、福建,及本省赣州回迁的客家支系等。小浒彭氏的由来是在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其始祖魁贵公从袁州(今宜春)迁居于此;经过元末战乱,魁贵公后裔义海公于明洪武初年由隐居地新昌(今宜丰)重返小浒生息繁衍,走向未来中兴。历史人物彭寿颐(道光己酉年,顺天举人)是小浒村人(见《万载县志》)。自清代至今,小浒都是县域内彭氏聚居的最大行政村,现居住在该村的彭氏子孙约3000人。


结  语


其一,就寻根的维度而言,溯源和考证是一体两面的工作,应同时展开,缺前者会不完整,缺后者有可能失真。其二,人也是一种植物,人们在哪个地方生长,就自然带有那个地方的气质,和风格,乃至可能构成他们的命运底色。

2025.4月



作者简介,男,1958年10月生于浙江温岭县,祖籍江西万载县,独立诗者、专栏作家、企业顾问、人文田野观察者。
IMG_20250419_132943.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4-29 06:58: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业余做人文田野观察工作十数年来,做过古村落、汉传佛教和寺庙、文化古建筑、自然环境(红树林),和寻根溯源方面的课题。本篇在溯源与考证相结合的同时,着重从人文地理维度探讨区域文化对人们命运构成的影响。
 楼主| 发表于 2025-4-29 07:01: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手机编辑,题目和小标题的字体不能放大和以粗体呈现。为此问过冉超,答曰在电脑上编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25-4-29 07:03: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人文田野观察,较辛苦。打算以后不做了,所以,这一篇大抵是封笔之作了。嗯嗯,不叙述,只写诗就可以了。
 楼主| 发表于 2025-4-29 07:54: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先发这里,下一步发世彭会公号。
之后,有可能发中文专业期刊,如《地方文化研究》《地域文化研究》,评个职称[呲牙]
发表于 2025-4-29 08:3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彭介文 发表于 2025-4-29 07:01
因手机编辑,题目和小标题的字体不能放大和以粗体呈现。为此问过冉超,答曰在电脑上编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

少泡点妞,买个笔记本电脑嘛
 楼主| 发表于 2025-4-29 08:47: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小学没毕业,只配用手机。买个电脑,还得配个女秘书,带个人带条绳,算了,这样多自在。
家里有个联想最新产的,超薄,花了近一万元,是领导专用的,反正俺也用不来。又及。
 楼主| 发表于 2025-4-29 08:48: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盖章哥,过来请你烤鹅哦。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02:37 , Processed in 0.03917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