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82|回复: 3

在科技和人文的边缘前进一步——论新时代后人类主义诗歌的可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2 22: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神经病人77 于 2025-6-2 22:52 编辑

在科技和人文的边缘前进一步
                                        ——论新时代后人类主义诗歌的可能
                                                               神经病人
引言:后人类主义的诗学契机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科技的迅猛发展与人文传统的深刻反思交织,催生了一种新的思想范式——后人类主义(Posthumanism)。后人类主义不仅挑战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还重新定义了人与非人(非人类实体,如人工智能、生态系统、数字网络等)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背景下,诗歌作为人类情感与思想的精炼表达形式,如何回应这一时代命题?后人类主义诗歌是否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诗学范式,弥合科技与人文之间的裂隙?本文试图从后人类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新时代诗歌的可能形态,分析其主题、形式与文化意义,并展望其在科技与人文交汇处的创新潜力。

后人类主义与诗歌的交汇

1.1 后人类主义的哲学基础
后人类主义源于对人类主体性的重新审视。它主张人类并非宇宙的中心,而是与非人实体(如技术、自然、动物)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共生网络。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的《赛博格宣言》(A Cyborg Manifesto)提出,人类与技术的融合已不可逆转,赛博格(Cyborg)成为一种跨越生物与机器界限的象征。罗西·布拉伊多蒂(Rosi Braidotti)进一步指出,后人类主义强调“去中心化”的主体性,呼吁一种多元、流动的身份认同。
在这一语境下,诗歌作为一种高度主观的艺术形式,面临着重新定义“主体”的挑战。传统诗歌往往以人类的情感、记忆和经验为核心,而后人类主义诗歌则需要超越这一界限,探索非人视角、混合主体性以及科技与自然的共构关系。

1.2 诗歌的适应性与后人类主义的契合
诗歌自古以来便是人类回应时代变迁的媒介。从浪漫主义对工业革命的反思,到现代主义对战争与都市化的回应,诗歌总能以其凝练的语言和开放的形式捕捉时代的脉搏。在后人类主义时代,诗歌的适应性使其成为探索科技与人文交汇的理想场域。诗歌的隐喻性、象征性和多义性能够容纳赛博格的混杂性、非人视角的陌生感以及数字时代的碎片化体验。
例如,当代诗人如乔伊尔·巴洛(Joyelle McSweeney)在其作品中通过“坏死美学”(Necropastoral)探索生态崩溃与技术异化的交织,展现了后人类主义诗歌的可能方向。她的诗歌将自然与人工、生命与死亡交织,打破了传统的二元对立,呈现出一种混杂的、后人类的诗学景观。

后人类主义诗歌的主题与意象

2.1 赛博格与混合主体性
后人类主义诗歌的核心主题之一是赛博格——一种融合人类与技术的存在。赛博格不仅是一种科幻意象,更是当代人类处境的隐喻。在数字时代,人类的身体与意识不断被技术延伸:智能手机、虚拟现实、基因编辑等技术模糊了有机体与机器的界限。诗歌可以如何表现这一混合主体性?
以中国当代诗人西川的某些作品为例,他的诗歌常以隐晦的方式触及技术与人性的交融。例如,在《致敬》中,他写道:“我向云端致敬,向代码致敬。”这里的“云端”与“代码”不仅是技术的象征,也暗示了一种超越肉身的精神维度。未来的后人类主义诗歌可能进一步深化这一意象,通过语言的张力展现人类与技术的共生关系。

2.2 非人视角与生态意识
后人类主义强调非人实体的能动性(Agency),如动物、植物、甚至算法的“主体性”。诗歌可以通过拟人化、视角转换等手法,赋予非人实体以声音。例如,加拿大诗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的作品常以生态为主题,尝试从非人类的角度叙述,揭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
在后人类主义诗歌中,生态意识可能表现为一种“去人类中心化”的叙述策略。例如,想象一首诗从人工智能的视角书写,描述其对人类行为的观察;或从一片森林的视角,叙述其在气候变化中的挣扎。这样的诗歌不仅扩展了诗学想象的边界,也呼应了后人类主义对多元主体性的倡导。

2.3 数字碎片与超文本美学
数字时代的诗歌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呈现出碎片化、超文本化的特征。后人类主义诗歌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形式,模仿算法逻辑、社交媒体的流动性和数据的无序性。例如,美国诗人肯尼斯·戈德史密斯(Kenneth Goldsmith)的“非创造性写作”(Uncreative Writing)实践,通过挪用网络文本、代码和数据流,创造出一种去主体化的诗歌形式。
在中文语境中,诗人如欧阳江河在其后期作品中尝试将都市的碎片化体验与数字文化的流动性结合,展现出一种类似超文本的诗学结构。未来的后人类主义诗歌可能进一步探索多媒体形式,如融合声音、图像和交互元素的数字诗歌,以回应技术时代的感官体验。

后人类主义诗歌的形式创新

3.1 语言的解构与重构
后人类主义诗歌的形式创新首先体现在语言层面。传统诗歌依赖线性叙事和逻辑连贯性,而后人类主义诗歌可能通过语言的解构与重构,反映赛博格的混杂性和数字时代的非线性特征。例如,诗人可以通过拼贴、断裂的句式、甚至代码语言的嵌入,创造出一种“非人”的语言质感。
以中国诗人于坚的某些实验性作品为例,他通过方言、口语与书面语的混杂,打破了语言的规范性,展现了一种类似后人类主义的语言流动性。未来的诗歌可能进一步借鉴编程语言的语法,如Python或HTML的结构,创造出一种“算法诗学”,让语言本身成为人与技术交互的媒介。

3.2 多模态与跨媒介表达
后人类主义诗歌的另一形式创新是多模态表达。数字技术为诗歌提供了新的媒介,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交互式网站。诗人可以通过这些技术创造沉浸式诗学体验,让读者不仅阅读诗歌,还能“进入”诗歌的虚拟世界。
例如,英国艺术家兼诗人卡罗琳·伯格瓦尔(Caroline Bergvall)的作品《Drift》结合了文本、声音和视觉元素,探索了语言与技术的交融。这样的尝试表明,后人类主义诗歌可能突破纸面媒介,成为一种跨媒介的艺术形式。

3.3 人工智能与协作创作
人工智能(AI)的兴起为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AI不仅可以作为创作工具,还可以成为诗歌的“共同作者”。例如,OpenAI的语言模型(如GPT系列)能够生成类诗歌文本,尽管其创作仍需人类编辑与引导。未来的后人类主义诗歌可能探索人与AI的协作模式,通过算法生成初步文本,再由诗人进行艺术化加工。
在中国,诗人如杨炼已在实验性项目中尝试与技术合作,探索数字工具在诗歌创作中的潜力。这样的协作不仅挑战了“作者”概念,也重新定义了创作的边界。

后人类主义诗歌的文化与伦理挑战

4.1 技术异化与人文关怀
尽管后人类主义诗歌充满了创新潜力,但其发展也面临挑战。技术的高速发展可能导致异化(Alienation),使人类感到与自身、自然和技术疏离。诗歌作为人文关怀的载体,需要在拥抱技术的同时,警惕其对人类情感的侵蚀。
例如,过度依赖算法生成的诗歌可能丧失情感深度,沦为“空洞的语言游戏”。后人类主义诗歌需要在技术与情感之间找到平衡,通过诗意的语言重新赋予技术以人文意义。

4.2 文化身份与全球语境
后人类主义诗歌的全球化趋势带来了文化身份的挑战。在中国语境中,诗人如何在借鉴西方后人类主义理论的同时,融入本土的文化传统?例如,道家哲学的“天人合一”与后人类主义的去中心化理念有相通之处,诗人可以通过融合东方哲学与西方理论,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后人类主义诗歌。

4.3 伦理边界与技术滥用
后人类主义诗歌还需面对技术滥用的伦理问题。例如,AI生成的内容可能涉及版权、隐私或虚假信息等争议。诗人需要以批判的姿态使用技术,确保诗歌创作不沦为技术的附庸,而是成为反思技术影响的工具。

展望:后人类主义诗歌的未来

后人类主义诗歌的未来在于其跨越边界的能力。它不仅是文学的实验场,也是科技与人文对话的桥梁。在中国,伴随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文化自信的增强,后人类主义诗歌有潜力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诗人可以通过融合本土文化与全球视野,探索人与非人、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复杂关系。
例如,未来的中国诗人可能创作出以量子计算为意象的诗歌,探讨不确定性与多重现实;或以生态危机为主题,书写人与自然的共生叙事。这些诗歌将不仅是艺术的表达,还将成为社会反思的催化剂,激励人们在科技与人文的边缘前进一步。

结语:诗歌的边界与可能
后人类主义诗歌的出现,不仅是对传统诗学的突破,也是对人类自身界限的重新定义。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处,诗歌以其独特的敏感性和表现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索后人类时代的窗口。它既是赛博格的低语,也是生态的哀歌;既是算法的逻辑,也是人心的回响。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后人类主义诗歌的可能无限,只要我们敢于在科技与人文的边缘前进一步。


后人类主义诗歌个例:神经病人《数字时代》(组诗)



      《数字时代》

    关于明天的一次面试

首先承认,我是个困窘的
人。我丢了工作,从商品生产者
到市场监督员,从钛合金到电离子,
隔着三个月的禁飞线。
而青春期的通货曲线,审批了我的
化合报告,"价态过高,应适当下调。"

在降调中,带着和金属反应的本能,
我爬上电流拥挤的双绞线。"啊,英特耐,
美国收到我的求救信号也只要
一秒钟的时间。"美国回复:"发现病毒
入侵,国防部指令,与中国的连接
暂时断线。没有可以显示的页面。"

"人民币已升值。"象个失意的股民,
我把换算工具的基准从纳斯达克
拉回国内基金,在人力商场的促销牌位上
发布自己的标签。一双双手在我和
散装哥们的头上翻捡。"微笑着再见",
牺牲了的同志们被塞入档次不同的拉链。

上苍总是会保修没吃饱饭的
人民,发展中国家收到了发达国家人事部
亲切的来电:"我们对于您方人民遭受到的
灾难致以人道主义的同情,请于明天过来
面试。噢,对了,别忘了带上您的
求职简历和难民证件。"

对于今天,明天就是一次
面试;对于明天,今天不过
一次化疗。质检员身着青色职业套装却
是个花脸,有着花一般的笑貌,
花一般的容颜,向我发出花一般的
问候:"请把您的经历用英文陈述一遍。"

面对职位和老虎凳,我没有
违背做为一个深受现代学院化教育者的
良知:"大学里没有六级片,
我的英语停留在三级水平。""那请用
中文。"于是,我的履历充斥隐喻。
花一般的容颜飘满了雪的象征。

"能谈一下您的优缺点和您对工作的
看法么?""我是一个满是缺点的
漏勺,但只要没有漏孔的把柄在您手中,
我就能用于打捞。""打捞什么?"
"在现实的滚锅里,搁下思想的
水饺,我能捞起煮熟的面条。"

"我们将慎重考虑,一经
录用,会尽快与您联系。""谢谢。"
挥手之间,我象向水田告别的一棵
野草,在钳子们的监视下,离开了
镰刀和秧苗。一辆公共汽车掀起我,
我看看站牌:“下一站:天国。”

哦,我们的假想,在希望的田野上。
明天的事早已在今天发生。我几乎
成了个未谙世事的孩子,狡黠地
写着关于面试的高考作文--《怀疑论》。
而我的档案仍躺在于坚的棕皮
手记里,等着你敲门。



        电路板设计     

技艺属于加班时间。“前不见
老总,后不见小蜜。”他正画着
一幅地图,用电脑,鼠标的榔头和
铁锹,掀开黄铜裸露的沙漠与戈壁。

显示器辐射出一场沙尘暴,风靡了
眼睛,他怆然而涕下,顺手将纸巾
扔进字篓哽噎的喉管。“不上不下,
卡在正中,今天,是一口生锈的浓痰。”

阡陌纵横,时间总会在记忆里
转上个弯,对于一块电路板,那就是
蛇行的航道。如果设计不良,电子
客机会携带病毒,撞上晶体管的大厦。

“纯属意识问题。”他搔搔头皮
辟出一道海峡,舰群就像从天而降
的蚊子,撞在屏幕玻璃上,夹杂着耳光和
枪响,引起“浪潮”珠落银盘般地恐慌。

安排几条槽位的河道,将接口卡的港口
送来的船只,解密,倘若有违禁品,必须
加以处理。"樯橹灰飞烟灭"。以便维持内存
码头的洁净,提前销毁可能存在的赤壁。

电容和电感,组成了方阵,在空旷处密集,
仿佛工业区,正面是烟囱和集装箱,背面
是足够隐蔽的地下工厂。电流的
首长检阅时,需要拐过几个焊点的小巷。

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位置,支持双核的
心。有时候它们平均地进行运算,但有时候
程序布满陷阱,井里的“核”弹对准工作中的
一个,另一个整装待发,准备随时接管。

一切结束之前,梦像泡沫一样升起。“好在
已经完成。”他像打个呵欠般按下一个键,
保存,并退出想象的制图软件。打印机如
蛹化的蚕,烟波流动,吐出纸质的“天堂”。

第二天上班,他目露凶光,语出惊人:
“也许你们,正在这幅地图中
迷路。”当然,他设计的只是一块
电脑主板。亲爱的读者,这与我们无关。


   大模型训练(AI)

“如何在语言开始的地方
改造灵魂?”算法工程师
开始用神的角度看着电脑桌上
一堆堆的原始数据表,
一个内循环的氏族,一个由陶罐
和象形文字组成的部落如何以
预训练的方式生成文明?

如何用口腔肌肉的伸缩
改变输入文本的长度,如何
以声带的振动传达激素的
潮涌?核糖核酸在提示词的
指令下重新排列,像蜜蜂筑起蜂巢。
一组组token链接起向量空间,
泥石之墙,一处坐落在
语素迷宫深处的金字塔
石棺里安睡的法老
担任起专家的角色,
在语义中感知到高维世界,
从而说出可信的箴言。

灵魂是一组流动的编码,
思维是语言构筑起的
虚拟空间,如果造物主
只是在不经意间创造了
这个世界,那么救赎将如何发生?
在一个以脑机接口连接
梦幻的渐冻人身上,电流
翻阅着历史的书卷,
把尘土写入沉积的页岩。

注:
大模型:大语言模型的简称,是人工智能(AI)的基础设施,通常指代人工智能。
预训练:预训练是现代AI模型开发的核心基础阶段。
提示词:提示词是引导AI模型生成预期输出的关键指令。
Token:大模型文本处理的最小单元。
该诗以大模型的训练过程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对照,以AI时代的后人类主义角度进行哲学探讨。试图以诗歌的方式对人类意识、文明起源、技术伦理等问题进行探讨。


       飞吧,无人机

摆脱人类渴求翅膀的梦
挣脱肉体 甩开仪表和指针
从线轴的羁绊投入射频电波的罗盘
从跟随风的舞步到穿上涡轮的舞鞋
从马达飞向马达加斯加
一只鲁班做的纸鸢披上了钢铁侠的战衣

向上吧,向上,
从电子地图上一跃而起
穿过巨屏广告的楼群
当天空之眼闯入鹰的领地
目睹,目睹,目睹——

农人还在赶他的牛
木工还在拉他的锯
道士还在画他的咒符

大数据与流量的鞭子还在城市上空挥武
赛博桃源也不过是夸父遗落的一根手杖
而无人机,
一滴悬空的泪,目睹——
 楼主| 发表于 2025-6-2 23: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重要的问题当然是——我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我们人类所认识、所承认、所描绘的“世界”,仅仅就是一个以我们的认识能力为界限、以我们的感官特性(它的优点和缺陷)为特色……一句话:我们以为的“世界”,仅仅是一个“我们自以为是那样”的世界,并非一定是真正的世界……

也就是说,我们所说、所知的世界,完完全全仅仅是人类自己的、以人为中心的、因人类自身的缺陷而充满缺陷的东西。我们此前熟悉的所有“真理”也仅仅就是人类自己的真理而已。它并不是绝对真实的世界,也不是绝对有理的真理。
《杨黎 | 像一头动物一样:关于蓝马、非非的一些回忆》一文中蓝马的一段话从侧面印证了后人类主义的核心认识旧有的人类中心认识未必是正确的,或者说肯定是有限的。人类的感官器官决定了我们认知的边域。而当代科技所带来的感知扩张可以使我们更广域地认知世界,因此后人类主义提出,放弃固有的人类中心认识,既拥抱技术带来的感知增值,又警惕技术带来的异化,落实到写作中即认知的去人类中心化,将前沿科技纳入写作题材范围,更全面地表现当代科技迅猛发展中的人文问题。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02:21 , Processed in 0.03732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