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98|回复: 5

[原创]一块块垒在纸上的小石头——读沈河诗集《也是一种飞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20 22: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B>一块块垒在纸上的小石头</B><B><o:p></o:p></B></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读沈河诗集《也是一种飞翔》<o:p></o:p></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 >“石头很重,石头允许我们知道它的分量。但不允许进到里面。即使把它打碎了,它的碎片也不能展现它的内部。”①这是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根源》里论述艺术中的真理时,通过“希腊神殿”、“大地”、“石头”等来阐述艺术作品。他说“艺术作品中制造大地,这意味着把大地作为自我封闭东西带进了开辟的场所。”②<o:p></o:p></P>
< >再读沈河的诗集,我注意到了他在后记中的一句话,他说他的诗“只是一块块垒在纸上的小石头,但每首诗却是心灵自然的流露,付出我的情感和心血。”③他很谦虚,说得多好。诗和石头的关系,作品和大地的关系,人和大地的关系、灵魂和孤独的关系。人被抛入这个世界,面对我们的是什么呢?是什么支撑我们在诗路上不停地迈步?重读他的后记,让我想到上面这句话,我觉得必须把自己已快写好的文章推倒再写。虽然我无法接近石头内部,但我必须仔细端详。<o:p></o:p></P>
< >其实,阅读一位诗人的诗集,要进入诗人内部——对我来讲是一位陌生诗人的内部是如何的难。面对一块块石头。大石头、小石头……不过石头是真实的,他永远呈现给我们真实的一面,无论多大多细,真实是他的灵魂,沈河上面说的,是多么真实。通过真实,我起码能看清它的纹路。<o:p></o:p></P>
< >沈河是我上网之前就记得他的名字的诗人。我收到了他的诗集《也是一种飞翔》。<o:p></o:p></P>
< >面对他的诗集,就我个人的兴趣来说,这本诗集是比较适合我个人阅读的诗集之一,因为我个人偏爱短诗、短句。超过<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0</FONT>行的诗,我都很难有耐心多读,个人不良的恶习,已经很难根除。他的诗集合我的感觉。他说自己的石头小,是否有这个原因?以前我认为石头,概念总是:不大的,最多几个人抬,不小的,可以拿在手里玩,……开始喜欢诗歌后,石头的概念在我心中改变了,小到只要在显微镜能看见,或者是心中想象的石头,大到喜马拉雅山,也可以叫一块石头,所以我叫地球是一块石头,月亮是一块石头,宇宙是一块石头,记得自己写的一首诗歌《生命之源》里,就叫“石头们”。概念在我心中变化着。所以沈河认为自己的诗歌是一块块垒在纸上的小石头,而我感觉到他的诗就象是垒在纸上的一座座喜马拉雅山,或者是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一块块自然地嵌在山上的、小溪里的很大的鹅卵石,(现在都被吊车吊到大城市去了,过着它那流浪的生活。)现在读许多诗歌,许多诗歌就象离开它的家乡的鹅卵石,感觉不是滋味,而读沈河的诗歌,就象让我自觉地、回到童年的梦境中,那自然的山色、那视野内错落有致的大大小小的鹅卵石。<o:p></o:p></P>
< >读沈河的诗集,我当时印象最深的是他好象在描写我的家乡:屋后是大片的杂木、松木,满山的杜鹃,躺在床上就可以看到悠闲的松鼠。门前有条无名的小溪,前几年溪里还有许多虾儿,一个下午可以篼好几斤,屋前就是翠竹和野杨梅,翠竹下是野白合和野兰花,对面的主峰(叫历山)顶上,有碗口粗的大片的茶花树(是种茶树种错的),上面还有迷人的湖,终年云雾弥漫,下面只要下过雪,上面就会半月一个月不化。沈河的诗歌给我带来的是真实的感觉,真实的联想。<o:p></o:p></P>
<P >我通过诗集找到了《诗三明》网站,我想了解沈河诗人的资料,可是很少,只有一点他的简历(福建尤溪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9</FONT>年开始真正意义的诗歌创作,出版散文诗集《走向你》,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2</FONT>年触网,任<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诗三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论坛版主)和诗观:向下,是我诗歌内在的走向,与下面的事物接盟,从中获得灵魂的高度。思考、情感和叙述一起流动,选择质朴、简洁的语言和沉静的表达方式,实现“我思着、写着,我快乐着”的诗歌理想。④许多诗人都有自己的诗学主张,但大都是诗人自己的一种反思和一种比较遥远的目标,是诗人夜航的星星,而沈河的诗观和他诗歌所呈现给读者的是相吻合的,它就象诗人手里提着的灯笼。一个在寂寞中默默写作的人(沈河也是一位重新写作的人),我想更多的是对内在的体验,其实,这种体验又是艺术创作必须的,存在主义称它为“阴性心情(不安、忧郁等)”,“海德格尔称它是人最根本的情境”,⑤国内有些哲学家称它为“内在的孤独”。总之,一句话,它是艺术创作的生命力。传统哲学、美学让我们皈依理性,成为机器,现代哲学、美学让我们回到人性,回到内心,留点时间给自己思考。读别人的诗歌,作为读者以什么样的审美心态去读是最关键的,不同的审美标准读出的诗歌应该是千差万别的,如下半身的写作,用弗洛伊德们的心理分析哲学、美学是很好理解的,为什么我们不能理解这一点点自由?所以说怀着惊奇的目光去看东西永远看不好。说了这么多,无非想说明一点的就是,假如你在看沈河诗集,如果你是比较喜欢存在主义美学的话,我想,你在阅读这本诗集的感觉一定会不一样,一定是比较好的。许多方面,在他的诗集里,格式和昌政先生都已经说得很详细,大家阅读的时候,能体会到的。<o:p></o:p></P>
<P >读他的诗歌,能扣住你的心:“这一截木头向下游移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缓缓地带走我的视野”(《一截木头向下游移动》),硬与软的柔和,浓缩的语言,会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木头是什么?下游是什么?为什么“缓缓地”?是“一截”(截有割断、切割,强行的、硬性的、无奈的成分),而不是一根、一断、一条、一捆?诗歌语言娴熟,自然,诗境是如此的苦美,美中呈现硬质的东西。读这首诗有“痛”的感觉,诗的抒情全部隐藏在诗句里。诗人面对生活,面对“我失聪耳朵,如今已经康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藏进儿子的呓语”(《水的位置不能空着》),诗人对自己熟悉的存在空间,能源源不断地涌出诗歌,他在用心去抚摸自然、用心去扶摸大地,用心去扶摸岁月,岁月之水从心上流过,那些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使水更加柔美。我们在沈河的诗集中,看不到一点点浮华和愤怒,看不到外界给诗人造成的焦虑和曲折,有的只是风雨过后隐隐的痛:“昨天用过的木桶经过一夜的风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已出现小小的缝隙”(《敲击声停在青印溪的上空》),他的诗中饱蘸着一种经沧桑提炼后的纯洁,一切外在的东西都被诗人排遣在诗外,我们在他的大部分诗歌中看不到现代浮躁的填充物,看不到强烈物欲的东西,有的是真实的体验:“也是一种飞翔,在青印溪之上<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在农田的上空,一块橡皮<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轻轻地擦拭时光表面的黑点”(《也是一种飞翔》),时光表面的黑点,只用橡皮轻轻擦去,需要多少勇气和淡泊。能把人生的伤口化为一个不起眼的黑点,而我们读者却能从这小小的黑点,感知作者巨大的伤口,这样的语言给人带来莫大的审美快感。<o:p></o:p></P>
<P >(美国)威.库.威姆萨特和门.比尔兹利在他们的《传情说的谬误》中说到:“一首诗引起的感情越是叙述得具体入微,它越会接近关于产生这些感情的原因之叙述,也更有把握成为这首诗可能在其他熟悉情况的读者心中引起的感情的叙述。事实上,这将会提供那种使读者对这首诗能有所反应的情况知识。”⑥读沈河的诗集,这种感觉是最强烈的,在他的《寻找原因》的诗里,意象产生的张力,诗句的细节呈现的美,只要大家读过都能感觉到,我的分析已经多余,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从他的诗中体验到诗歌的魅力:“其实,不必如此细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水一旦流进青印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都能找到各自其所,只有少数的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流进大江大河”,表面的诗意,我想水就是水,一路上,水会减少,会到各家各户、会灌溉工农业、水会蒸发,回到天上,又下来又回去,意味着万物的轮回。内在的含义,那么我们把“水”理解为是“诗人”或“一首诗歌”,或者是“一个事件”、“一种现象”,要么是“一种审美标准”等等,“青印溪”是“岁月的河流”或者是诗人经历的“生命之旅”。“只有少数的水”可以联想出风雨过后、人生过后,一种制度过后……通过时间的筛子筛选下来的好东西,“流进大江大河”这便是历史的车轮,历史的趋势,是必然的。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原因,有些人退却了,有些人继续等待,有些人盲目探索,有些人默默行走。顺着诗集的叶脉,水滴落的土地,一定是滋润的。<o:p></o:p></P>
<P >在沈河的诗集《也是一种飞翔》里,让我充分体会到诗人对自然的不厌其烦地关注和无奈:“青印溪看在眼里,在滚滚的腐朽<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来临之前,带它上路”(《一截木头向下游移动》),“午后,一块乌云堆在青印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像我一生的叹息”(《把乌云挤出水》),“在木头加工厂门口,一堆小口径的松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以及它们的叫喊<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正在腐烂”(《一堆口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FONT>厘米的松木》),“在路上,秋天未到的野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发现已被踩死。这个早晨很长<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青印溪的水不愿流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白鹇把翅膀插在沙滩”(《一个忧郁的早晨》),类似的诗句很多,而今天(<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6</FONT>号)在网上,我刚读到他将刊在《三明日报》上的一首诗《小溪》:“我长大,小溪的水面在缩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丢失河床<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被一丛丛狗尾巴草占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一块块石头不再接受水的抚摸<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露出来,偶尔栖落一只红蜻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不再有熟悉的木杵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一只破拖鞋已经漂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一群鱼各奔东西<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一群少年在远处活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俯下身子,听见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相当微弱的水声”这是无奈的升华,刚读就令我震惊。诗人面对这个无情破坏的世界,尘世的张狂,道德的沦丧,到了怒发冲冠的地步。胸中的火山都快喷发了。环境,面对环境,我们用什么样的良知来善待我们的未来?<o:p></o:p></P>
<P >就诗歌来说,作者自己和读者对诗歌的解读,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作者解析也不过是作者的解析,读者的解析也不过是读者在某时某刻的感觉,亲临现代的诗歌,带来阅读的困惑是巨大的,打个比方,我们看到“父亲”这个词,千人有千人的感想和联想,张三看到会产生崇敬的情感,李四看到会感觉慈祥,王五看到会流泪,老六看到可能想到要杀了他等等,每位作者和读者按自己的经历来确定“父亲”在心中的不同地位,个中原因是意象的魅力、意象的“含混”。所以要在一篇短文里去分析一本诗集里的诗歌,更多的是我个人在阅读时的感觉,和通过感觉给我带来的连锁反应的联想,哪些共鸣多些,哪些共鸣少些,哪些还会产生阅读的疲惫,能否给作者和读者一点点启迪是另一回事。<o:p></o:p></P>
<P >在诗歌语言中,含混语是最多的,而含混却出自作者的主观意愿,一个有意识的作者总在不停地否定自己过去明确的意象,给意象注入新的内容,由含混产生的美感(比如语境或张力或紧张关系或内涵等)是不确定的,正是它的不确定,使不同层次的读者在阅读中会神魂颠倒,感受诗歌带来的愉悦,所以也有人说“含混的作用是诗歌的基本要素之一”⑦(英<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威.燕卜荪《论含混的第一种类型》)读沈河的诗集,这种含混之感是很强烈的。<o:p></o:p></P>
<P >至于沈河诗集的不足之处,詹昌政和格式先生都提了很具体,相信诗人沈河自己比我更明白。<o:p></o:p></P>
<P >行文至此,可以结束,让我用自己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8</FONT>年写的《我们也许是朋友》诗中的几句与沈河共勉:“在我很难到达的地方/伸出手/如荆棘匍匐大地/日夜进军”。<o:p></o:p></P>
<P > <o:p></o:p></P>
<P >2004.12.27——2005.1.24写<o:p></o:p></P>
<P ><B>2005.10.18修改<o:p></o:p></B></P>
<P >    <o:p></o:p></P>
<P ><U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U></P>
<P >部分引语出处:<o:p></o:p></P>
<P >①:(《存在主义美学》第105页,1987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o:p></o:p></P>
<P >②:(《存在主义美学》第105页,1987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o:p></o:p></P>
<P >③:(《也是一种飞翔》第172页,2004年重庆出版社出版)<o:p></o:p></P>
<P >④:(《诗三明》网站,沈河专栏)<o:p></o:p></P>
<P >⑤:(《存在主义美学》第16页,1987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o:p></o:p></P>
<P >⑥:(《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册 第608页,1987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o:p></o:p></P>⑦:(《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册 第277页,1987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发表于 2005-11-20 22: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得出来,你对诗歌很有研究.
发表于 2005-11-22 17:5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雪儿写不出来这样文章</P>
<>越读越急</P>
<>汗</P>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7 16: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曾蒙</I>在2005-11-20 22:33:51的发言:</B><BR>看得出来,你对诗歌很有研究.</DIV>
<>问好老师,只是爱好而已。握手</P>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7 16: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蓝雪儿</I>在2005-11-22 17:52:34的发言:</B><BR>
<>雪儿写不出来这样文章</P>
<>越读越急</P>
<>汗</P></DIV>
<>哈哈,为什么呢,相互学习吧。</P>
发表于 2006-2-22 15: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妙咏可将对老河诗集的批评发到这里:</P>
<><a href="http://xz.netsh.com/eden/bbs/784033/" target="_blank" >http://xz.netsh.com/eden/bbs/784033/</A></P>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13:33 , Processed in 0.03614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