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894|回复: 1

川大三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8 16: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IV>
< >                  《野性的抒情》<o:p></o:p></P>
<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评凸凹诗集《镜》</FONT></P>
<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徐传东</FONT></P>
<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o:p></P>
< ><FONT size=3>通过镜子我们能够清楚地看见自己,通过诗集《镜》凸凹不仅达到相同的作用清楚地观照了自身,使其显现出“某年春夏之交以来的亲历”(《后记》),而且也让读者真切地感受了他那野性的柔情本色。说其“野性”乃是一种本于真实的自然,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的那样,“写明白的、简单的、顺溜的、自由的、亲历的、说人话的、脱了衣服的、个人化同时又是大众化的诗,而非别的什么诗”(《后记》)。初看来,似乎诗人老老实实把自己全盘托出便可万事大吉,事实上却远非如此,一个诗人之所以不同于普通人正在于他不只是诚实,而且还知道该怎样诚实。凸凹的诗歌策略便是在亲历的真实坦白与诗性的抒情话语所组成的平衡木上做出种种他想要的体操动作,粗放而又不失优雅。</FONT></P>
< ><FONT size=3>首先,凸凹身上窜动着不安分、原始而粗旷的阳刚之气。“走马两千里,我的老家在巴山<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我的女人在西川”(《歌谣》),诗人自豪地标识自己的身份:川北汉子娶了川西妹子。这种自豪源于对自己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开首即道“走马两千里”,不仅实写“巴山”“西川”的地理距离,更表明了诗人人生阅历的丰富和生活场域的宽广,而后者无疑是构成自身粗壮存在最为重要的因素。通过古典诗歌传统中的“互文”手法,它们使流浪吟唱的诗人变成复数:“长风牵动,我的喉咙在宫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我的歌谣在民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大河倚天,我的流浪在马上<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我的长发在江边”,在这种对称式的转喻轴中我们得以认识到更为丰富的、诗意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有如中国神话中的夸父逐日,诗人在一种创世的时空中塑造着自身的躯干和内里,简短而不失绵厚的语言具有国画泼墨式的画面感,空疏而亲切。类似的诗歌还有很多,《剑》中难过“美人关”的英雄气短透露着苍凉的生命悲音,悲怆如侠士者尚有不可逾越的“关隘”,何况凡人?不过,这首诗歌最后一节,笔锋一转,英雄抱得美人归,窃以为中了传统思维中“花好月圆”的圈套,其实到了上一节整篇诗歌的结构、命意、诗境就已经很完整了。而《这只手》则用调侃的口吻将一个人的才能和性情借“手”而一窥得之,随意、简约而匠心独具。林庚白曾说做诗要举重若轻,谋大局而重细节,凸凹的一些诗正是如此,信手拈来,有如一个大男人拉着你聊上“龙门阵”,落笔虽浅,立意颇深。《那人打马奔来》、《骑马在雨中》、《唇上的七月》、《驿马》等篇则恣意汪洋,亦真亦幻,有如一个大男孩的奇思怪想。</FONT></P>
< ><FONT size=3>其次,凸凹的野性抒情在于他的口语。口语如诗在新诗中并不少见,新诗本就以口语起家,但是使用口语的目的和方法在不同的诗人那里也不尽相同。凸凹是一个口语意识极强的诗人,有着十分清楚的口语诗学观念。在其早期诗集《爱在深秋》的后记中,他曾说:“我对口语的选择和使用是严格的,慎微的。它必须能够承担对诗的整体语境起催化和强健作用的责任,并建构在增加诗的灵性、自然性、现代性、先锋性、亲切性和大众性基础之上,最终呈现出绝对艺术的独特性来。”这正是凸凹的诗歌理想,既有生活之“野”,亦有诗情画意的最大发挥。于是,我们便读到了《情人计划》、《我冲向公共汽车》、《楼层很高》等口语性极强的诗歌作品。在《情人计划》中,凸凹的这种技法殝于圆熟,诸如“你看行不”、“关键的议程在晚上”、“偏僻一些无妨”、“哦,别忘了”等交谈中的谦和细心却恰到好处地被诗人用来串联起繁琐的出游安排,使之在诗行中仍密不透风,完整如一。诗人以情人的口吻,表面上是安排一次出游活动,而实地里却在一些细节之处暧昧地透露着对爱人的深沉爱意,读之令人温暖:“见面的时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定在中午一点一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这是两个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一心一意的意思”,“吻别的时刻<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一定要安排在翌日中午一点六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这是两个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一路顺风的意思”,连时间都良苦用心,有情人之间的爱情真实而感人。当然,凸凹的口语并不是都是交谈或自语的形式,同样也表现在诗歌中以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而出现的戏剧化、叙事化倾向。《我冲向公共汽车》叙写了“我”抢占座位预留给“她”的故事,将生活平常一景引入诗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OK</FONT>厅轶事》写在歌厅“我”唱歌,“你啐着瓜子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跟旁边人聊天”,待到“我”一曲终了,“我把啐瓜子壳的节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一直保持到散场。”在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不在场的矛盾有如戏剧化冲突一样,把作者意会而不言传的东西暗自设伏。</FONT></P>
< ><FONT size=3>凸凹的野性抒情还有最为个性化的一点,那就是与生活的“互文”。“互文”是一种彼此的补充、解释和说明,在整个文学场域中,新的作品总是或多或少地与以往的文学经验和文学传统,甚至教育、文化的染习有着或横或纵的联系。新的作品丰富并延续了已有的文学场域,而文学资源同时也被用来阐释和理解新的作品。凸凹的“野”则补充和提醒了另外的一种“互文”,即与生活的“互文”。按照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因素”说,与文学场域的“互文”强调的是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而与生活的“互文”强调的则是作品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凸凹诗歌与生活“互文”的方式是极其隐秘而实在的,在《表白》中“我愿意……为了你”式的句式贯穿全诗,这让我们联想到王菲原唱的那首经典歌曲《我愿意》,同样《星期一读你的封面》则是费翔《读你》的诗歌翻版,《世纪末情结》则借用曾经畅行神州的女性新爱情诗歌——舒婷《致橡树》的意象单元,甚至话语方式做了另一种诗意的阐释。以前曾有人评论戴望舒诗歌中“绛紫色的悲哀”是化用了其心上人名字中的“绛”。也许文学作品的这种秘而不宣的“互文”会蒙骗读者的眼睛,让人们不以为然,但是我们在了解这种“互文”之后,或许作者更为工巧的用心将脱离字面意思而成为另一种存在。</FONT></P>
< ><FONT size=3>凸凹的诗歌当然不能只是说一“野”便可概之,其中还有很多与“野”相关,或与“野”无关的东西,比如图画诗《我用天空给你画张像》,可以说是文字游戏,但是类似用对仗的方式排列成两足的精巧设计也不失灵感的闪光。总的来说,在《镜》这本诗集里,凸凹充分地展现了他野性的抒情方式,本色,干净而明亮。</FONT></P>
<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o:p></P>
<P  align=center>《裸体的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粗朴的歌》<o:p></o:p></P>
<P  align=center>——论凸凹《苞谷酒嗝打起来》的原生态写作<o:p></o:p></P>
<P  align=center>◎ 李 民<o:p></o:p></P>
<P ><B >  </B>  <o:p></o:p></P>
<P >作为一种反贵族化诗歌倾向的写作状态,原生态创作的渊源可归溯到《诗经》里的风诗,这也是诗坛公认的成就最高的一部分。去伪词,说真话,呈现彼时彼地彼人的本真生活与思考是原生态诗歌的主要精神。“现在,现在是到了脱掉诗歌衣服的时候了。脱掉那些复杂、知识、技术、唯美、风格、流派等一层又一层浮于诗歌外表的装饰性东西,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分行排列的句子们,直接折射出诗歌的本真的魅力。只有把覆盖在诗歌纯洁肌体上的多余物脱得干干净净,我们才可能清晰的目睹诗歌的心跳,才可能手触诗歌的血脉和灵魂,也才可能切肤地感到诗歌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多么的愉悦!”(《苞谷酒嗝打起来&#8226; 脱掉诗歌的衣服》)诗人凸凹的这段自序其实是一个宣言,它至少应包含有这样两层含义:首先是为诗歌寻找一种生存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诗歌本真的自我状态。当诗歌被技巧、流派等层面遮蔽的时候,迷失的不仅仅是诗歌的文本,而是精神。向善向美、反抗压迫、崇尚自由、张扬个性和关怀人类生命的诗歌精神被抛弃,诗歌被打着各种各样旗号的所谓诗人肆意玩弄,成为各种企图的牺牲品。诗人对此感到极端愤怒,感到了“自己被人玩了一把的愤怒”。他从诗坛的圈子外冷静地思考,从其生存的大巴山里汲取自然的营养,竭力为诗歌找回它本真的精神支柱。其次,诗人去伪饰,尚粗朴,在诗歌创作手法上力求提供一种可能性,以拓宽诗歌存在的空间。当知识分子写作、平民写作、私人化写作等等争论充斥诗坛的时候,凸凹却在尝试着这样一条路子:向平民的思想靠近,向精炼的口语表达靠近,向传统的诗歌灵魂靠近。民谚、民俗、民间故事、民间思想、民间话语被纳入诗人的诗歌体系,从而使他的诗歌以浓重的“土腥味”替代了时下的“脂粉味”,让人惊异、释然、会意,然后咀嚼、思考。这就是凸凹的力量。也正是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出凸凹这部诗集里的原生态写作倾向——以去伪饰而求真,以刻意“倒退”而奋然前行。<o:p></o:p></P>
<P >    首先是自由质朴的民间精神。以百姓的眼看,以百姓的嘴说,最重要的是以百姓的思维去想,读《苞谷酒嗝打起来》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迥异于文人诗歌的精神表现。表现爱情,在凸凹这里没有艰涩晦暗的意象堆积,也没有忸怩作态的语词罗列。“最怕和哥在山上/在山上也无妨/最怕飘来偏东雨/飘来偏东雨也无妨/最怕附近有山洞/附近有山洞也无妨/最怕哥拉妹子钻进去/哥拉妹子钻进去也无妨/最怕燃起一堆柴火/燃起一堆柴火也无妨啊/千万千万不要妹子烤衣裳”(《最怕》)。口头上的最怕,心里边的最想;羞涩的表露,热切的期盼。艳而不妖,美而不淫,一个女孩甜美纯洁的遐想在悠然的叙述中跃然纸上,含蓄而幽默。还有机智的:两个打铁的对美貌的“俏姐姐”垂涎已久,东边的铁匠“看得眼出血”,西边的“想得心开裂”,于是两个家伙就借送剪子的机会想占点便宜,结果被小小的惩罚了一下:“张打铁,李打铁/桥下一条乌梢蛇/耳朵咬掉大半截”(《张打铁,李打铁》)。恶非大恶——还知道送把剪刀作借口;惩非严惩——耳朵被咬,这种浪漫叙事就很有《诗经》风格。而在《红军哥哥》、《家史》等诗作中,爱情与历史粘连,使诗歌在质朴的基础上又有了现代的气息:“枪法那个准哟/睡着了也能撂倒几个白狗子/心肠那个好哟/比红苕稀饭还香还软/脸蛋蛋那个俊哟/三天不抹帕脸都那么好看//大巴山这个拐杖当脚的老婆婆/一说起红军哥哥/村女的娇羞就从六十年开外跑了来/就从那黑黑的牙豁豁/漏了出来”(《红军哥哥》)。六十年的情感,一甲子的娇羞,这种战争年代的爱情质朴真切得可以嗅,可以品,可以摸。感情是土生土长的村姑情,语词是土生土长的川东话,表达是土生土长的百姓腔:恐怕再没有把好心肠比作“比红苕稀饭还香还软”更本色、更贴切的比喻了!在丰繁纯真的爱情之外,乡村人物、场景、事件也被诗人尽情的书写。《爸爸的果园》短短十六行速写般勾画了父亲的一生:“爸爸/你一个喷嚏/果树/就开了花//爸爸/你一声咳嗽/果子/就落了地//爸爸/你一个哈欠/果园/就隆起了一堆土”。从开花到结果,从辛劳一生到长眠果园,虽简约但带来的想象空间却很大:果园的四季,父亲的辛劳,穿行其间的隐形的“我”,收获的喜悦,父子的深情等等。同样的人物书写,《教书郎》则要详细周至得多。诗中描写了一个方圆几十里唯一的老师辛劳而充实的生活:“大小课本你都教/猪也教/牛也教/鸡也教/菜园子也要你来浇”,而且“学娃子没钱你来掏”。这样的老师其实在现实中并不少见,他们默默奉献,不计名利,人格是高大伟岸的。但是凸凹没有空发感慨,而是用土得掉渣的语言来书写:“好在过年了/乡邻乡亲都来到/腊肉七叔抱/汤圆胖妈包/学娃子点起大火炮”。老师的默默奉献和乡亲们的知恩图报相互辉映,顿生暖意。凸凹也有很多关于童趣的书写:“太阳都是汗珠子/热到心口子/干脆脱个精巴子/跳进池塘子//池塘年年淹死学娃子/怕死不算汉子/手舞脚蹬浪花子/好多鱼娃子//回家钻进床窝子/妈来干啥子/抠出身上白印子/一顿乱棍子”(《游泳》)。炎热的天气里,调皮的孩子不顾父母的警告,偷偷到池塘里游泳,各自逞能,回到家里却躲躲闪闪,但还是被母亲发现了(“抠出身上白印子”的判别方法看来全国通用),母亲又爱又恼之下揍了孩子一顿。诗既通过叙事来唤起童年真实的回忆,又把母亲的爱怜与恼怒和孩子的童真、调皮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表现上每句都用“子”结尾,除了语词上返朴归真的诉求外,也带有调谐的意味,这样也使那顿“乱棍子”显得密而不重。无论是爱情、亲情,还是人物事件,凸凹都没有虚设空中楼阁,而是扎扎实实的让自己进入到真实的乡村情感,捧出原汁原味的“包谷酒”酝酿的情感,使诗歌的本真精神得以完美的表现。<o:p></o:p></P>
<P >    凸凹所谓的“倒退”还体现在语言表达上的努力。90年代以来,诗人们常常表现出对语言的过度迷恋,能指、所指、解构、隐喻认知等成了诗人们的口头禅。这种语言的狂欢一方面把语词意义从传统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也使语言的运用走向两极:或艰涩如迷,或寡淡似水。颠覆多于继承,诗之外的功夫超过了对诗自身的关注。“你看我们的诗歌被这帮家伙穿得多么厚实啊,我们不得不放慢与这个时代极不协调的节奏,去费力地剥开那一层又一层的多余物。而我们最终看到的,只有芝麻那么大的一粒诗,甚至,甚至一无所有!”(《脱掉诗歌的衣服》)这也是诗人要在语言上殚精竭虑的原因:他要用最朴质的话表达最朴质、最真切、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仅从《苞谷酒嗝打起来》这一名字就可以看到凸凹对现实诗语言中故作姿态的反感。他的语言变换无端,幽默的、含蓄的、刚直的、粗鄙的一起涌来,让人在目不暇接的同时获得迥异于技巧之外的无比快感。他不避俚俗但总能让语言和表达紧密吻合:“唱一支最骚的山谣/吼一声最粗的嗓子/抽一杆最辣的叶子烟/灌一坛最劣的苞谷酒/抓一把最鼓胀的大奶子/放一个最熏人的红苕屁”(《汉子》)。最粗犷的生活用最粗犷的语言写出来,让最细腻的人打个冷战,领略另一种笔下创造的真实。他俏皮幽默:“笑起来哟像甜瓜/睡起来哟像地瓜/弯下腰杆哟像个圆冬瓜”(《瓜妹》);他大胆泼辣:“天亮一挑水,天黑一挑水/妹莫心疼哥不累//哥挑水来不想水/说出口来羞死妹//重的一头是妹妹哟/轻的一头是娇娃儿一对”(《挑水》);他大巧若拙:“九十九种药都不要哦/只要哥哥一种药/当归啊当归”(《挖药的哥哥》)。口语是凸凹的出发点,但是毕竟和胡适时代不同,凸凹从“口语”出发,却并没有陷入到“口水”的泥潭。细读他的诗作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凸凹的语言是从口语中诞生的,但他把这些语言都进行了诗性的筛选,使其成为“诗意的口语”,如上文提到的《汉子》,在运用土语的同时,他悄悄的插入了“唱”、“吼”、“抽”、“灌”、“抓”、“放”等词加以变化和润色,如细雨入水,不露痕迹。另外,他还把那些原生态的语言进行诗意的排列,对偶、排比、顶真、互文等手法频繁运用,这就使这些语言在丰富的变化中避免了乏味沉滞。总的看来,从原生态的语言出发表达原生态的思想情感,《苞谷酒嗝打起来》达到的高度确实是令人惊讶的。<o:p></o:p></P>
<P >对诗歌而言,决不可能有任何一种模式是完美无缺的,《苞谷酒嗝打起来》也是如此。取巧的嫌疑和厚重感的缺失是对其指斥的重要证据。但是无论如何,这部诗集在原生态的思维、原生态的表现等方面所做的努力的确为门派林立、争论不休的诗坛带来一阵清新之风。无论是其积极的探索精神还是具体的示例,凸凹的这本诗集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诗歌本真精神之门。<o:p></o:p></P>
<P ><o:p> </o:p></P>
<P ><B >通联:</B>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现当代文学06硕研 李民<o:p></o:p></P>
<P ><B >邮编</B>:610064<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凸凹:壮硕的黝黑枝桠,或者潜入桃花深处的男人》<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 >——诗集《桃花的隐约部分》散论并兼涉其他</B><B ><o:p></o:p></B></FONT></P>
<P  align=center><FONT size=3>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李清泉</FONT></P>
<P ><B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o:p></B></P>
<P ><B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o:p></B></P>
<P  align=left><FONT size=3>我曾经写过一首诗,名字叫做《二零零五年三月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其中的有一段是这样的:<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骑自行车到乡下看桃花时/你要小心把钥匙丢了/口渴时到四合院讨水喝/门口 没有绝色的女子/你用竖排的繁体字开门/一串钥匙 就再也拔不出来。<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诗中提到的“乡下”,其实绝非偏远荒僻之地,而是成都东郊东山之侧的龙泉驿,一个非城非乡自在风流的古驿。那个春天的某一清晨,我和同学骑自行车自望江楼畔出发,经华阳,到龙泉赏桃花,再经同安,到洛带观客家风貌。最后于灯火斑斓之时才回到成都。短时间内的高速长途骑行,使得我和同学的屁股当晚便开始剧痛,且持续数日。但在肉体的痛楚之外,也有令人神清气爽忘却痛楚的事情——两个处于青春严重骚动期的青年,在龙泉山脚下的隐秘地带,肆无忌惮地饱览并亵玩了一群群正含苞欲放、妩媚娇柔、楚楚动人的桃花。自此之后的数日之内,我们心清气定,重归夫子之道的生活。<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那时候的我还不知道,那群引得我神魂颠倒的桃花,原来竟是一位大诗人的孪生妹妹:<o:p></o:p></FONT></P>
<P  align=left><o:p><FONT size=3> </FONT></o:p></P>
<P  align=left><FONT size=3>所有名叫桃花的姑娘,都是我的孪生妹妹<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对于她们,我是爱的<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我的第一声啼哭,就羞红了所有的妹妹<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当这个世界需要平衡<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我把苦难、沧桑和坚硬留下<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我说:妹妹,你要鲜艳、快乐和温柔<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                           ——《“我说:桃花------”》<o:p></o:p></FONT></P>
<P  align=left><o:p><FONT size=3> </FONT></o:p></P>
<P  align=left><FONT size=3>既然“所有名叫桃花的姑娘,都是我的孪生妹妹”,那么,所有被想象成姑娘的桃花,照例也应是他的“孪生妹妹”了。遗憾的是,时隔一年半之后,我才得以见到这位颇具兄长气质的诗人——长着浓密的<a href="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532791.html" target="_blank" >络腮胡子</A>,给人尤其是女性以强烈安全感的凸凹老师。<o:p></o:p></FONT></P>
<P  align=left><o:p><FONT size=3> </FONT></o:p></P>
<P  align=left><o:p><FONT size=3> </FONT></o:p></P>
<P  align=left><FONT size=3>以前读凸凹的诗,多是散乱不成系统的,只知道他是第三条道路上的一员悍将。去年冬天得到他馈赠的数册诗集,回去以后拜读一遍,有如沐清风之际得饮山泉,浑身舒畅。近日再重读他的第七本诗集——《桃花的隐约部分》,愈发佩服起这位豪爽的中年汉子来。<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桃花的隐约部分》共分四辑:“三字经”、“五字经”、“十二字经”以及“说经”。如果不读内容也不看作者的后记,会让人误以为这是拉大旗作虎皮之事——明明是字数杂乱的现代诗,明明未曾衍释恒常之道、世事常理,却以“三字经”“五字经”这样的名字冠之。依照《说文》的解释,“经”是“织纵丝也”。段玉裁注:“织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常经。”张华《博物志》则云:“圣人制作曰经”。<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按照张华的说法,凸凹自是以“圣人”自居了,但事实却恰恰相反。一个自称要脱去诗歌的外衣,要“把捂在人类羞处的、丑处的、痛处的那双道貌岸然的手拿掉,从人性最尴尬处展开诘问并予以真确的还原”的人,怎么可能以“圣人”自居呢?<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事实上,在凸凹看来:“在这里,在任何地方,经就是诗,诗就是经。”他对传统的崇高文本进行了消解——最鲜活的就是最有历史生命力的,最亲历实在的就是最深刻睿智的。所以,他“喷嚏”一般发自内心应声而出的原生态诗歌,以及对这些原生态诗歌的评论,都可以称之为“经”——诗人制作曰经。<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既然以“经”概名诗歌,诗歌自然得有点古意——有古时的意境,古诗的意蕴。能以现代的语言,召唤读者燃起一颗好古之心。显然,凸凹的诗歌是有这样的资本的。请看这首《五刃》的结尾——<o:p></o:p></FONT></P>
<P  align=left><o:p><FONT size=3> </FONT></o:p></P>
<P  align=left><FONT size=3>三千里疾行<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十万劲草退向两侧<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路上空无一人<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五士<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隐五刃而不发<o:p></o:p></FONT></P>
<P  align=left><o:p><FONT size=3> </FONT></o:p></P>
<P  align=left><FONT size=3>三千里疾行的“五士”,显然是有要事要办的江湖中人,侠客也罢,恶魔也罢,他们大约是要去寻仇,是要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然而十万劲草退向两侧,大路上空无一人,也就是说故事的高潮即将来临之际,他们却“隐五刃而不发”。刀啊剑啊矛啊什么的还没有拔出来,诗歌就戛然收尾了。刀光何在?血光何在?在读者的眼前也!一个“疾”字,一个“劲”字,再加上一个“隐”字。一张一弛之间,诗人凸凹“隐五刃而不发”,读者却已中箭在地,痛苦而又幸福地嚎叫了!<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再看《古觯》:<o:p></o:p></FONT></P>
<P  align=left><o:p><FONT size=3> </FONT></o:p></P>
<P  align=left><FONT size=3>怒马之居所/烈火之炼炉/圭臬之染缸//平常的液体倾入其中/包治百病的东西/就流了出来/药性十足//治乐/治痛/治荣辱之症/治男女之结/瞧!一饮之间/时过境迁//最绝的/是王子出征前/回马俯身/与之/旷世的一吻<o:p></o:p></FONT></P>
<P  align=left><o:p><FONT size=3> </FONT></o:p></P>
<P  align=left><FONT size=3>古时饮酒的器皿,在凸凹的笔下,成了怒马的居所,烈火的炼炉,圭臬的染缸。小小的古觯,似乎是一个深不可测具有魔力的大海了。且具有炼丹炉之功,可化甘泉为神药,医治百病。治人之悲凄荣辱,治人之情仇爱恨。然而,治人者,必为人所治,这才是古觯最深的神性所在,只有当它通了人气,其药性才会浓,药效才会最灵——而王子亲征前那旷世的回马俯身之吻,显然是最绝美的人间药引——得此一吻,古觯流芳,饮者莫不断肠!<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与收入《稀世嫁人》的组诗《竹简中的箫声》相比,尽管上引的两首诗与《佳人》《才子》《才女》等创作时间几乎相同,但笔者觉得收入《桃花的隐约部分》里的富有古意的诗歌,显然比他们更有古时的意境古诗的意蕴,更能召唤读者燃起自己的好古之心。此外如《竹签》《夜读&lt;诗经-风-桃夭&gt;》《薛涛笺》等,也颇富神韵。<o:p></o:p></FONT></P>
<P  align=left><o:p><FONT size=3> </FONT></o:p></P>
<P  align=left><FONT size=3>作为一个现代人,一个曾经沉浮商海的现代诗人。凸凹的诗歌当然在更多的时候,还是以纯粹的现代面目出现的。尽管事实上,凸凹最为人激赏的,恰恰是他的带有民歌风味,极富地方特色的歌谣式诗歌。但凸凹的民谣,显然是对原始民歌的有选择性升华,或者在汲取优秀民歌营养和燃料的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创作。民歌在情感表达上的直白袒露,顺畅大胆,在语言风格上的简练清新,温婉回荡,在凸凹的民谣类诗歌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发展。而更难能可贵的在于,凸凹的民歌显然是新民歌,是新时代现代人的民歌,所以,它们不仅适合在山坡上与情人之间的对唱,也适宜于夜里点灯细读,并且于沉默中忍俊不禁,于欢颜中骤然蹙眉。<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凸凹诗歌的这些特征,在诗集《苞谷酒嗝打起来》中,体现的特别明显,而在《桃花的隐约部分》中,更多的诗歌则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现代思辨意识,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这些诗歌都更富有现代意味。<o:p></o:p></FONT></P>
<P  align=left><o:p><FONT size=3> </FONT></o:p></P>
<P  align=left><FONT size=3>这是公元一九九七年十二月/的一天下午。葡京的葡萄真的很诱人/硕大而香美,圆润而密实/葡京聚满肤色各异的人,聚满/同一种澎湃的赌欲。是的/一枚镍币有赢得全世界的可能<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这一天。我把黄皮肤的手洗得雪白/袖管高盘,双目大睁/我默念的是一颗最富贵的葡萄:/“富贵的葡萄,可能的葡萄”/一股酸水涌出,手被洗得更白/更为惨白<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有一粒核/不知埋在身体哪个部位,至今没有吐出<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                                                   ——《葡京的葡萄》<o:p></o:p></FONT></P>
<P  align=left><o:p><FONT size=3> </FONT></o:p></P>
<P  align=left><FONT size=3>“拿一个房子比喻另一个房子,拿一种装饰形容/另一种装饰------”但是,建筑工程师说,谁见过/抄袭和模仿的脸?建房是个人化的,难的,慢的,小的/——小到水平仪上的一个刻度,小数点后面四位数<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虚无、缥缈、不可能,房子真实到了这般程度?/面对法律和市场,它像一头大虎耸立的同时/又像,一只便于携带的名猫,软软趴下,供主人抚弄/——在一张叫做房产证的坚硬的纸上<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                                                    ——《房子是怎样建成的》<o:p></o:p></FONT></P>
<P  align=left><o:p><FONT size=3> </FONT></o:p></P>
<P  align=left><FONT size=3>《葡京的葡萄》和《房子是怎样建成的》可以说都是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一种揭示——欲望的泛滥使得人的自我越来越扭曲变形,欲望的无节制满足使得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葡京的葡萄》将人置身于金钱面前,赌桌上的筹码就像一颗硕大香美的酸葡萄,尽管它可能是有毒的,而且,它的获取渠道是有着无限可能的——“一枚镍币有赢得全世界的可能”。可是,当黄皮肤的“我”把手洗白了以后投身赌桌,最后的结果是“手被洗得更白/更为惨白。”并且最终获得的是葡萄那无法吐出的坚硬内核。《房子是怎样建成的》则精细而滑稽地描绘了现代人被房子“囚禁”的现状——房子的建造不再是单纯地为了遮风挡雨,为了使自己的身心有一个安定的居所。而是为了把房子敞开肢解,以便获取利益的最大化。房子修建过程中的繁杂,和房子修成或购买后那张苍白而坚硬的纸——房产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讽。<o:p></o:p></FONT></P>
<P  align=left><o:p><FONT size=3> </FONT></o:p></P>
<P  align=left><FONT size=3>当然,正如凸凹自己所说,《桃花的隐约部分》这部诗集,“本诗集所收作品计130首。创作时间跨度大,质量高低不一;杂草丛生,剪也剪不彻底,锄也锄不干净。”“杂草丛生”等说法当然是谦词,但确实因为时间跨度大等等原因,诗集中的作品风格呈现出强烈的多样性,使得我们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系统梳理。<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但正如凸凹自己所说:“一首诗必须要有诗,要有若干诗点------一首诗中,要充分或隐约体现诗的通感、神性和哲学。------诗是凡俗生活、日常经验的诗意提炼。这些是一首诗的血、肉、骨头和呼吸,但她还是裸体的,所以,“外形”就是给她穿上一件个性化的衣服。关键是“四合一”的手法。四者绝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天衣无缝地神融。这就是诗,就是我的诗。”如果我们遵循凸凹的诗学理念,在强调技艺和历验的基础上去对《桃花的隐约部分》进行淘金的话。我们会发现,在这座闪闪发亮的金矿里,除了笔者上面提及的诗歌以外,《一生》、《大河》、《纪念》《苏杭》、《恐龙》、《鹰背》、《通讯录》、《刻骨的人》、《那么多动物进了城》、《这些盐,海水的骨头》、《编辑部的故事:谈稿》、《我看见三个持枪泅渡的彝人》等等诗歌,都散发着独特的耀眼光芒。<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在这其中,笔者最欣赏的是《刻骨的人》:<o:p></o:p></FONT></P>
<P  align=left><o:p><FONT size=3> </FONT></o:p></P>
<P  align=left><FONT size=3>刻骨的人坐在暗处。<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你可以说他在深山,一个洞窟中。<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也可以说它在村庄,一蓬茅屋里。<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我多么希望透过一件件骨刻,那些艺术品<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看见一枚小小钢刀的无限风光。<o:p></o:p></FONT></P>
<P  align=left><o:p><FONT size=3> </FONT></o:p></P>
<P  align=left><FONT size=3>刻骨的人依然坐在暗处。<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你却不可以说他在洞窟,茅屋。<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他事实上盘坐在一鸿浑圆的水中。<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那时,刻骨的人正被一把肉质的刀刻骨。<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山与水对应,形体与骨头吻合得塞不进一缕紫气。<o:p></o:p></FONT></P>
<P  align=left><o:p><FONT size=3> </FONT></o:p></P>
<P  align=left><FONT size=3>此刻,刻骨的人已经回到内部。<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他正在剔除一些记忆,刻下一些记忆。<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仇恨,爱,在深浅不一的刻痕里人影幢幢。<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直到皮肉的绷带包扎停当<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你关注的那柄精神之刀,也不曾露出锋芒。<o:p></o:p></FONT></P>
<P  align=left><o:p><FONT size=3> </FONT></o:p></P>
<P  align=left><FONT size=3>笔者以为,这首诗可以说是作为诗人层面的凸凹的自画像——在暗处挥刀,不露锋芒,在一件件骨刻中隐藏并敞现刻骨人的无限风光;在剔除内部爱恨记忆的同时,化内心的奇峰突起为骨刻上的水平如镜——也就是说,在刻骨的过程中不露锋芒,在不露锋芒刀光不曾闪现的过程中,入读者的骨——三分,或者更多。<o:p></o:p></FONT></P>
<P  align=left><o:p><FONT size=3> </FONT></o:p></P>
<P  align=left><FONT size=3>虽被戏称为“蓉城诗霸”,事实上,真正面对诗歌的时候,凸凹是一个低调而谦卑的人,在面对诗人马莉的时候,他称自己的诗歌“质量参差不齐,风格变化多端。最多有十来首是中国一流诗作。主体为二流,其他为三流。”当然,准确的评价是在后面的——“我认为凸凹的作品睿智,机巧,结实,有深度和冲击力,可读性强。”。他获得“蓉城诗霸”这样一个称谓,多半是出于友人善意的玩笑——但是,体格强壮,胡须浓密,眼神淡定,并且有着惊人酒量的凸凹,身上天生的那种霸气,岂是常人可比?!<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凸凹虽然一生经历颇多,坎坷不断。但我以为,总体来说他是多么幸福的一个人——出生在一个流水分合之地,傍青城之幽;驻扎于侠客策马途径之地,以驿站包围城市,城里的声色犬马,和东山上的风吹草动,都在他的近旁,足可一笔圈尽;可以一直写自己热爱的诗歌,尽管间有中断,或偶受打压,但最终还是得遂己愿;儿子年纪轻轻却才华横溢,禁都禁不住,二十来岁已有两部备受好评的著作问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o:p></o:p></FONT></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作为中国桃花诗村的村长,凸凹这些年作了很多和桃花有关的事情——写和桃花有关的诗;编和桃花有关的书;发起主持以桃花为主题的活动,等等等等。有意无意之间,他的名字已经和桃花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如果选一个众人同意桃花中意的桃花情郎,那么,我以为非凸凹莫属。<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在桃花妹妹或者说情人面前,凸凹是壮硕的黝黑枝桠,可供千万朵红唇驻足。或者,一个潜入了桃花深处的男人。<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而在万千读者的面前,笔者以为,凸凹是一堆长满桃花和胡须的骨头。或者,一个潜入了生活和诗歌深处的男人。或者,一樽古觯,藏沧浪之水,灌天地万物。或者——<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一个最近以来一直喜好在诗歌标题中运用“或者”这个词语,在捉摸不定的语词和生活上游——坐怀不乱的可敬诗人。<o:p></o:p></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7.6.22</FONT>川大磨溪涧</FONT><o:p></o:p></P></DIV>
发表于 2007-7-10 12: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17:57 , Processed in 0.03648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