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FONT size=5> “骑士”的柔情</P>
<DIV><BR> <FONT size=5> ——青海湖诗歌赏析 <BR></FONT> <FONT size=4> </FONT></DIV>
<DIV><FONT size=4> 这是南方隆冬的午后,温暖的阳光高高的挂在天际,我坐在阳台上,手里拿着一卷打印的诗卷,喝着酽酽的茶,读着从原创文学网上下载的诗人青海湖的诗歌,读着,品着,我那浮躁的心,渐渐进入青海湖诗歌给我们营造的诗境与诗情里去了。</FONT></DIV>
<DIV><FONT size=4> </FONT></DIV>
<DIV><FONT size=4> 一个在内心种花的人,他的世界是色彩斑澜的,变幻的;一个注重自己内心的渴望并能时时审视自己内心的人,他的思想是深沉的。虽然这种思想与当今时尚格格不入,使他陷入孤独之境,但正是这种孤独,使他有更多的时间沉静下来,排除外化的物欲,审视自己的内心及内心深处的渴望与需求,并将这种需求诉诸文字,于是诗在这时候产生了。</FONT></DIV>
<DIV><FONT size=4></FONT> </DIV>
<DIV><FONT size=4> 读青海湖的诗歌,给人最大的感触,就是诗人能在这个日益物化的时代,在人的精神文化日益空虚和低落、对美的追求与审美情趣,渐渐被太多外在的诱惑所吸引而日益低迷的时代,还能保有对诗歌的创作激情与近似膜拜的虔诚,令我感动。而且,他的诗歌创作中所呈现的对个人情感高度理想化的追求与渴望,令我惊喜;他的诗风时而含蓄,情感朦胧,不露端倪,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乐而不淫,给人一种潜移默化的“神韵”的影响,令我惊奇;时而气吞山河,慷慨激昂,激情澎湃的豪放,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令我惊叹! </FONT></DIV>
<DIV><FONT size=4></FONT> </DIV>
<DIV><FONT size=4> 读他的诗,我仿佛在和两个青海湖对话:一个温柔多情、敏感细腻,充满渴望;一个走马高原,气宇轩昂,豪放豁达,流浪在自己生活的城市和诗歌的王国之间。你可以随诗人去感知那心的神秘之境,感受那温柔多情的诉说与呼唤;可以随他放马高原,在时间与空间里穿梭与游离,藐视尘世的痛苦,在诗歌的王国里得到永生之乐! </FONT></DIV>
<DIV><FONT size=4></FONT> </DIV>
<DIV><FONT size=4> 读他的诗,你必须放弃试图对诗歌好大喜功、不求甚解的诠释或自作聪明的解读,以一颗真诚的、不设防的、坦露的心去接近那颗柔情的、饱经苍桑的、但又不乏真诚而年轻的诗心,这样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境界。因为诗是诗歌爱好者个人情感的极致,是瞬间情感的爆发,是有别于麻木、无聊,繁琐的个性张扬。一首诗就是一次精神的炼狱,一颗文字就是一次心跳!</FONT></DIV>
<DIV><FONT size=4> </FONT></DIV>
<DIV><FONT size=4> 这里,让我选取青海湖众多诗歌中最具典型的两首诗,来具体分析和阐释一下青海湖诗歌的思想艺术性及其特征。 </FONT></DIV>
<DIV><FONT size=4> <BR> <FONT size=5>在到达天堂之前,我必须首先是马帮的一员骁将<BR></FONT> <BR> 《在到达天堂之前》是一首充满英雄主义理想和浪漫情怀、具有象征意义的诗歌。它的语言具有重金属的质地,强烈地震撼着我们心灵,与这首诗风格相类似的有:《骑士》,《我是个流浪的诗人》等。</FONT></DIV>
<DIV><FONT size=4> </FONT></DIV>
<DIV><FONT size=4> 这是一首从具象到抽象,从有限到无限、从有形到无形的一首诗。抽象的是诗人诗中所抒发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具象的是诗人用各种意象加以阐释的这种理想带给我们的感动与震撼。因为语义的双向性,使我们在读此诗时会产生不同的感悟与体认。这并不影响整首诗所传达给我们的意蕴。又因为经历的不同,对诗的体悟会有所不同。就象一千个读者在阅读《哈姆雷特》时,会产生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一样。在《到达天堂之前》,它所传达给我们的意蕴以重金属般的力量,撞击着我们的心灵,且诗的语言张力以其特有的形式,将个人情感高度强化,由此产生一种强烈的共磁反应,生成一种抗拒时间和空间置换的永恒品质,使个人情感与内心渴求挥洒得淋漓尽致,可谓兴到神来,情如泉涌,诗情如大江东去,毫无阻塞与呆滞,使阅读者也读得畅快淋漓,拍案叫绝。</FONT></DIV>
<DIV><FONT size=4></FONT> </DIV>
<DIV><FONT size=4> “以唱诗班的明净的声音,召唤我夜夜回归 // 越过群山环抱之湖水驾长云而弃长车”,开篇就以不同凡俗的气势,道出了全诗的主旨:我要去追寻理想的家园-----天堂!天堂是一个终极的理想目标,也许穷其一生而无法抵达,但是,诗人并没有把思绪停留在对天堂这一理想之境的描述上,而是着力表现“在到达天堂”之前的那一过程。在到达“天堂”这一理想之前,我要经历多少麿难、抵抗多少诱惑啊,首先必须披荆斩棘,餐风宿露,把“尘土、砂石和晓风残月当作生活”, 为了到达那“比雪山更高的高度”,寻找“比阳光更亮的光明”,我必须放下俗世的高贵与尊严,必须涉过苦难之河,然而,这一切都不会使我放弃上下求索的心,因为我坚信:“我虔诚等待的超度,和你静待花开一样”终有一天会来临。因为那是我生命最终的“彼岸”,“是我灵魂归依的家园”(《彼岸》)。而在到达天堂之前,我必须首先成为马帮中身负重任的一员骁将。一种深沉而又磅礴的骑士精神,历经磨难而不屈的英雄气概, 强烈的震憾着我们的心灵。语言的张力,可以使我们产生很丰富的联想,给我们一种超现实的体验。而诗人又以一种激情作为内驱力,用一种高亢而又澎湃、激越而又慷慨的激情,来组织意象,营造诗的意境,使整首诗读起来激越雄浑,铿锵有力!</FONT></DIV>
<DIV><FONT size=4></FONT> </DIV>
<DIV><FONT size=4> 如:“一种隐痛如雷声滚过//战士回马横 残阳如血”(《骑士》)、“我曾经象一只鹰一样翱翔于雪山之巅//亿万年也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在到达天堂之前》),“或者象海底深入的火山//在地热 的涌动里突奔、喷射、冒烟//仅仅一瞬的碰撞,通体漫延着燃烧的火焰”(《彼岸》),这些意象都是激情而跳跃着的,有强烈的震憾力。在富于张力的语言描述中,一种英雄主义悲剧的味道悄然浸出,一种崇高感与使命感跃然纸上,给人一种“西北望,射天狼”的苍凉与悲壮!</FONT></DIV>
<DIV><FONT size=4></FONT> </DIV>
<DIV><FONT size=4> 《在到达天堂之前》还用了一些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的意象:天堂鸟、马蹄莲、飞翔的鹰、闪光的蝴蝶,都有它的特指,代表着一种不屈与向上的力量,给人很丰富的联想。“天堂”,象征着诗人所追求的终极的理想,也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一种大同的世界:因为:</FONT></DIV>
<DIV><FONT size=4></FONT> </DIV>
<DIV><FONT size=4> 天堂里不会有灵魂被戕害的痛苦<BR> 不会是一段浸血的记录<BR> 那里只有歌声,和百鸟的飞翔</FONT></DIV>
<DIV><FONT size=4></FONT> </DIV>
<DIV><FONT size=4> 此诗中, 作者还运用诗语、诗情、诗的意象的反讽(在到达天堂之前,我必须成为马帮的一员骁将)、复义等技巧,展示了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的变幻不定,揭示出多重困境下,个体生命所面临的严峻性,以及在这种状态下对理想的一种不懈的追求! 诗人并不是在某种物象上胶着不动,诗人的情感也不是只局限于某一种状态,而是复杂的、多变的,他的内心的渴望也是强烈的。因为想要寻找灵魂的归依,找到最终的精神家园,诗人于是在彼岸与此岸之间徘徊,在时间上游离,在空间上穿越。</FONT></DIV>
<DIV><FONT size=4></FONT> </DIV>
<DIV><FONT size=4> 青海湖的这一首诗,从某种意义上标明诗人自己独特个性,成就了一个流浪诗人的诗风。他所抒发的是极端个人的情感,就象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里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有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成为诗人艾青的标志一样,诗人青海湖的“我是一个流浪的诗人,我在我生长的城市里,背井离乡”也成了青海湖个人独特的一种标志:一个走马高原,在自己生活的城市流浪、一个为了追求诗歌的理想上下求索的行吟诗人,一个深沉而又多情,忧郁而又豪放的西部“骑士”的形象栩栩如生。在他的诗里充满了矛盾,也充满了真实;充满了渴望,也充满了期盼。</FONT></DIV>
<DIV><FONT size=4> <BR> </FONT><FONT size=5>天长地久地和谐共鸣</FONT></DIV>
<DIV><FONT size=4></FONT> </DIV>
<DIV><FONT size=4> 诗人艾青在他的诗论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高尚的意志与纯洁的灵魂,常比美的形式和雕琢的词句,更能深刻而长久地给人以感动。《我想靠近一种声音》正是以一种近似纯洁的灵魂独语,感动着阅读者的心灵。因为它是一首用“灵魂的律动,用灵魂深处的天籁弹拨文字的震颤 ”的深情而又优美的抒情诗。与此诗风格相类似的有《无言三章》、《光阴的故事》、《风吹走了什么》等。</FONT></DIV>
<DIV><FONT size=4></FONT> </DIV>
<DIV><FONT size=4> 在《我想靠近一种声音》这首诗里,“骑士”的柔情得到极致的抒发与描写。诗人的情感自由流徙,发散,诗歌具有阔大的想象空间。灵魂如流水,如雾岚,飘来荡去,无所滞碍,无语法句法之约束,无感觉之限定,无规章之限定,但情感的抒写又恰如一丝细线,牵扯着阅读者的心,这一点与年轻诗人海子的一首诗《思念前生》的创作手法不谋而合 。海子在《思念前生》里出入于生与死,梦幻与现实,前世与今生之间,灵魂是飘在水里的浮萍;而青海湖的诗是在梦幻与现实、空间与时间交错纠缠,在生命与物象之间游移,将诗的触角深入到内心最隐秘之地,灵魂的最深处,呼唤来自生命中最原始的渴望,在一种几近不可企及的理想之境流连,就象他在另一首诗《光阴的故事》里写的一样:“其实触摸光与影的叫声//就是触摸更深的空旷”,所有的一切都为虚无,而我们在这虚无里触摸到了什么?在这如白纸般空旷的虚无里穿行的魂灵,如何找到生命的归依?能否等来繁华过后的纯粹与干净,守望彼此的未来时光?这些虚幻的幸福都是不确定的,而唯一可以确定的是 “在那高高的地方,我的心 // 贴着地面低低地飞行”(《我想靠近一种声音》)。一种渴望生命的飞跃而升华,对生命中灵魂的流动与浸漫,怀有淡淡的忧伤之情,深深的抓挠着我们的心。</FONT></DIV>
<DIV><FONT size=4></FONT> </DIV>
<DIV><FONT size=4> 诗歌精灵赋予诗人以一种自由驰骋的想象空间,用一种近乎膜拜的虔诚,呼唤着来自另一个心灵的回应与契合:“四月的细雨被我挥霍怠尽// 我用沥沥的雨声洗涤受伤的灵魂//黄昏总是如期而至 白云飘过楼顶上稿纸般明净的天空// 我握紧这一季潮湿的梦境//写下水调歌头或如梦令的句子”季节总是如期而至,又不以人的思绪而稍作停留,而我渴望的那种心灵之音并没有如约而来,雨已经淋漓了我受伤的心,而我只能借助雨水来洗涤我受伤的心灵。诗句虽有些落寞,惆怅与无奈,但诗人却并不胶着在这种落寞里郁郁寡欢,而是将笔调一转,将情思引到更开阔的深处----生命中的感悟。“在九月,我满怀菊的品德反复梦见爱情// 我看见你长裙拽地,面目娇美// 那无人企及的地方,蓄满了柔情// 我习惯了流浪,却渴望以一种纯粹//接纳生命里仅有的赐予”。“菊花”这一意象用得非常妙。苏东坡有诗云:“菊残犹有傲霜枝”,诗人用此意象,既点出了诗人品格的高洁,又点出了对爱的追求是超越尘世的俗态的。意象之纯美,心灵之真诚,已昭然若见!诗人从视觉里所见的意象中截取最富有意义的一个意象转入内心的触觉,而这个场景在诗人的内心是凝定的,也可以说是永恒的记忆。“音乐在我的内心低回婉转// 和你躲进内心里看不见的声音遥相呼应// 我看见一朵花在甜蜜的凝视里开放”.这里诗人采用历时性时间维和共时性时间维来抒写,一朵花在记忆的深处,在曾经的回眸与凝视里开放的那一瞬,使诗人的人生感悟与读者的震慑与共鸣,都溶于这“交互凝视的瞬间”。</FONT></DIV>
<DIV><FONT size=4></FONT> </DIV>
<DIV><FONT size=4> 关于“花”的意象在诗人的诗中屡屡出现,我们可以从中感悟到诗人的心中,一定是种植了一朵美丽的花儿的。这也是使我们联想到西部是“花儿”的故乡。如“我虔诚等待的超度,和你静待花开一样”(《在到达天堂之前》),“甚至象花朵一样正一片片枯萎凋零”(《彼岸》),“寺院的钟声让一朵花悄然闭合…在时间之外/试图走进一朵花的内部/安慰一年一年淡泊的光阴”(《谎言》),以及“我听见一朵花伏在树上哭了”(《三十年前的月亮》),这些或痛苦,或欢乐,或沉郁,或激昂的关于“花”的意象的使用,无不体现诗人对花的记忆与体悟!</FONT></DIV>
<DIV><FONT size=4></FONT> </DIV>
<DIV><FONT size=4> 最后一段我觉得非常之妙。</FONT></DIV>
<DIV><FONT size=4></FONT> </DIV>
<DIV><FONT size=4> 歌声响起,一条河流在音阶里浩浩荡荡穿过<BR> 那曾经抚摸过的河床支离破碎地摇曳<BR> 我们不再回头,所有的画面一闪而过<BR> 我只想在你深情的眼眸里驻足,沉淀,涤荡<BR> 靠近柔软的深处,一个词<BR> 飘过内心的低吟<BR> 夜幕降临,秋天的一切高远而辽阔<BR> 我所靠近的一种声音大开大合<BR> 高出秋天。也高出西部的寂寞<BR> 我仍然是一把琴,渴望与你灵魂深处的旋律<BR> 天长地久地和谐共鸣</FONT></DIV>
<DIV><FONT size=4></FONT> </DIV>
<DIV><FONT size=4> 在这里时间已不可解说,也无从解说,时间已游离在思想之外凝止,声音拒绝耳朵的谛听,只用心来感受:记忆里的一个回眸,一次悸动,一微星光,一词半语,都成了永恒,都放射出金属的声响,敲击着魂灵。用一种不存在的存在,犹如佛家之谓禅,道家之谓道,在灵魂与灵魂之间交流与对话,完成声音的靠近。灵魂已进入一种充溢状态,一种久远的温柔漫过全身,生命的幽微与无奈已超出了语言所负载的内涵:“那无人企及的地方,蓄满了柔情….. 我看见一朵花在甜蜜的凝视里开放// 那轻轻的絮语在倾听里驻落”而我“我仍然是一把琴,渴望与你灵魂深处的旋律 // 天长地久地和谐共鸣”。这种想象力与情感力融于一体的意象,决不是单纯的一种知觉意象,而一种类似于中国古典诗歌与音乐一样空灵轻盈又不失丰厚玄奥,充满了理性与智性之光,只可意会,而无法言说!</FONT></DIV>
<DIV><FONT size=4></FONT> </DIV>
<DIV><FONT size=4> 读到这里,还有谁不为之动容?我也仿佛穿过时空的阻隔,融入诗中那天长地久的和谐共鸣中!</FONT></DIV>
<DIV><FONT size=4></FONT> </DIV>
<DIV><FONT size=4> 如果说《在到达天堂之前》成就的是诗歌王国里一个流浪诗人、现代“骑士”的形象,所抒写的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风神与豪情,那么《我想靠近一种声音》却体现的是这个骑士的款款情意、脉脉柔情,两种不同的诗风集于一身,豪放中又不失婉约,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诗品质!</FONT></DIV>
<DIV><FONT size=4></FONT> </DIV>
<DIV><FONT size=4> 然而诗人的诗创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他的诗不如散文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郁,所以诗在气韵上也就缺乏一种淡定若如的大气、举重若轻的从容,显得急促、浮躁。由于题材的狭窄,也使他的诗创作缺乏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再就是,语言还不够精炼,有的流于散文化,显得芜杂直白,特别是那些应制之作,多存此类毛病,语言姿态也有些突兀。</FONT></DIV>
<DIV><FONT size=4></FONT> </DIV>
<DIV><FONT size=4> 令人欣慰的是,在我接近完稿时,我又看到了诗人新近发表的《大风 大风》、《一个落在麦田深处的词》以及《家园三章》风格已日渐成熟,在诗的语境、意境及气韵的营造上,已有很大的突破与提高,情感也脱离了早期的那种沉郁与悲愤,显得博大精深,视觉触觉都转向了纵深处。</FONT></DIV>
<DIV><FONT size=4></FONT> </DIV>
<DIV><FONT size=4> 诗评家谢冕曾经有句论述西部诗人的话,我的记忆非常深刻:西部是“新边塞诗鹰群盘翔的空间”,我想借花献佛,献给这位来自西部高原的诗人青海湖:希望诗人如鹰般的自由飞翔在诗的天空,以生命的家园为依托,凭借灵动的语言之翼翅,乘意象之野马,完成一种跨越与超拔,飞向更广阔的天堂! <BR></FONT></DIV>
<DIV><FONT size=4> 后记:这是05年初为一个朋友写的诗评(应该叫读后感更为恰当),请朋友们批与侃!!</DIV></FONT></FON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