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8-8 11: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p>如果事不能两全,要么诗最后淹没人,要么人总要淹没诗,那么,我宁可结果是——对人的关注,淹没了对诗的谨慎......<br/><br/>因为,我特别怕好多杰出的诗人,如您一样,坚守了诗,却不得不摈弃了人......这种摈弃,不是寻常意义上的,而是对于您的才华,你的智慧,您的思索之深来说,本该,你该为人在诗里奠定什么,可是我看到的只是这些东西,比如:<br/><br/>十二月的万物.....半明半暗.....这代表自由还在.....<br/><br/>这句子只印证了“您的”高深的智慧,看待事物的精深智慧,却不能够给人——比如寻常的老百姓,以一点点人的助益。<br/><br/>我只想问:请问,这样的深刻和智慧,对老百姓有什么意义??你精心思索所得,对于人们,究竟算什么呢??只是一种虚无而已。因为,其实,对老百姓来说,这句话什么也不启迪,大概什么也启迪不了,也不能安慰什么......<br/><br/>“半明半暗,代表自由还在”。这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和诗人的生活观和志趣所在,而不是人们的志趣和意愿所在。谁会认可它呢?这是个深刻的问题。谁会觉得这样的诗句好,而大加赞扬呢?大概只有同样写诗的人!并且,同样的写诗的人,也因为这样的句子的“高深”而崇拜有加,进而学习......<br/><br/>仔细地审视,这样的诗句在人世上的投射,究竟到了哪里呢?不就是最终留在了诗歌里,留在了文学界,留在了精神生活圈里,却无能抵达人的尘世,抵达这些在尘世上活着的人群,无法抵达老百姓那样的人群中。<br/><br/>说实在的,我特别不喜欢当代西方诗风,相对而言,当代诗风都只是在彪炳自己的才华的独到和深厚而已,对人世的关注不是没有,而是根本不在意“是否这样的关注能够抵达人世?”,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关注了也就够了,关于关注是否抵达不太重要。<br/><br/>所以,我说:这是对人世的深刻的弃绝,而诗,弃绝了人世,必遭惩罚。<br/><br/>我总是在这样的无谓而无益的高深里,看到了一种空虚,一种诗歌因为弃绝人而陷入的虚无。我有点不愿意看着事物这么下去,不愿意看着这样的才华在无意义的浪掷,虽然,我也明白我是无权苛责的。<br/><br/>我看到的是人世上的割裂,在同样的诗的景观中,看到的是冷漠,看到的是人世的凄凉的景态......人世痛苦地隔绝<br/>...... 在这里,诗人惦记诗,高过惦记人......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 ......而这些诗人们平素所激烈地指责过的人的自私,不是也同样遥远而曲折地体现在了其中吗?这里,诗人们并没有比他们批判的人走得更远......<br/><br/>而甚至号称人世“最为器重人的温存的联络”的诗人,在这方面体现的尤其凉薄.......他们惦记体现自己的高深和荣耀,其实远过于意识到的责任,如果不是,他们也许就应该反思,为什么在诗中,有意识地背离和抛弃人民的世界,漠视地注视着人民的世界,只是觉得他们的精神生活低矮呢?.....为什么不采用一种广泛而深邃的人的普遍的情志,却总在世界上独立地奠定一些注定不会属于人民,也无益于人民的东西呢?为什么从来不自觉地拿去同人民的世界比较和检验呢??是因为人民的事物低矮,所以,在他们那里几乎无法建立什么富有诗意和崇高的东西吗?.......这样的问题,如果问下去,可以问出一千万个来......不过,还是停了吧。<br/><br/><br/>这决不是诗歌本身的问题。这是世界的问题和尘世的问题。<br/><br/><br/>当然,这完全是苛责,完全是一种强迫了。不过,我想说的是:类似这样的倾向,偶然为之,并不为过,而整体的,大规模的,普遍地开展了,就无论如何不是细节问题,而是深邃的人世问题了。<br/><br/>诗人,是尘世生活中精神生活最为深刻和富有生机的一个群体,人,生活在隔绝中,虽然,“紧密地联络”也许会更为灾难,我们还不能确知,但,如此冷漠地疏远,已经令人的尘世如此凄凉,不幸,无论“紧密地联络”是否好,它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深知“寂寞而隔绝地活着”不好了,我们深知“寂寞而隔绝的活着,人世是痛苦而凄凉的......”,如果包含诗人在内的人世不行动,这样的世界还将这样。而诗人,在其中,不行动,要什么人来行动呢??<br/><br/><br/>所以,我讨论的不是创作问题,而是讨论一个诗人如何在此刻的尘世里理解自己的生活,理解自己的使命,理解自己所处时代的人世情形的问题.....<br/><br/>当然,我也知道:因此,我无论如何总是夹缠的,混杂的,并且不可能公正。<br/><br/><br/><br/><br/><br/></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