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曾蒙

中国目前最全投稿邮箱大全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06-10-20 09:27:37
太感谢了,及时雨哪!
匿名  发表于 2006-10-20 22:35:20
<>文学刊物电子信箱太少,为什么?</P>
匿名  发表于 2006-10-22 12:29:59
[em02][em08]
匿名  发表于 2006-10-28 10:45:18
回下先,要不然说太没道德了!!!
匿名  发表于 2006-10-29 12:41:11
<>好!!!!!!!!!!!顶啊!!!!!!!!!!!</P>[em05]
匿名  发表于 2006-11-4 11:42:11
<>十分感谢.很方便的了.!!</P>
匿名  发表于 2006-11-6 21:47:28
[em03]
匿名  发表于 2006-11-7 00:43:56
匿名  发表于 2006-11-10 17:36:44
< 0cm 0cm 0pt;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B>回忆研讨会之外的难忘经历——幸会余光中先生<o:p></o:p></B></P>
< 0cm 0cm 0pt;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B>何<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B><B>功<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B><B>杰<o:p></o:p></B></P>
< 0cm 0cm 0pt;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B></P>
<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LINE-HEIGHT: 16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笔者2002年12月赴广州中山大学参加了“全国第二届诗歌翻译研讨会”,有幸结识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专家和教授,如著名的翻译家许冲渊、江枫等,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很多东西;2003年笔者又于10月18至19日赴苏州参加了在苏州大学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了解了有关我国当前典籍英译的信息,交流了典籍翻译的经验,探讨了有关典籍翻译的技巧和理论问题。我在会上作了题为“谈谈《三字经》翻译的体会”的发言。<o:p></o:p></P>
<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LINE-HEIGHT: 16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典籍的翻译不同于一般现代文的翻译,当代的一些翻译理论和技巧不一定完全适合古代典籍的翻译,因为仅就内容理解和句式结构而言,对于不甚精通古汉语的读者来说,中间还隔着一个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问题,在翻译时,无论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都有一个先将古代汉语转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然后再将现代汉语译成现代英语。当代大部分译者,古汉语的功底都比较薄弱,因此,语言理解就是第一道难关。所以我在发言中认为,对于译者,具有两种语言文化的深厚功底是翻译典籍的基本条件,是保证翻译质量的重要前提。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难以胜数的典籍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应该让人类共享,但我们的译介工作还做得很不够,远远不能与我们源远流长的文明史相匹配。有组织、有系统地广泛开展典籍翻译活动是一项有益于传播华夏文明传统的创举,这对弘扬我们华夏的优秀民族文化,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提高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都将会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随着我国力的增强,世界影响日益扩大,传播我们优秀文化传统的典借翻译工作必须推广、加强,这是历史、也是时代赋予翻译工作者的光荣使命。<o:p></o:p></P>
<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LINE-HEIGHT: 16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两天的研讨会结束以后,又应邀到常州参加了“余光中先生诗歌朗诵音乐会”。余光中先生祖籍福建永春人,1928年10月21日出生在南京,1950年5月底赴台,1956年9月与常州新娘范我存女士结为伉俪。范女士母亲原籍江苏武进人,后迁居常州,故余先生乃常州女婿。这次诗歌朗诵音乐会是由常州市台办、常州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常州市文化局、常州市广播电视局、常州市文联联合举办的,在常州广播电视中心的演播大厅举行。我抵达常州是03年10月20日,适逢余先生的生日前夕。第二天下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点半左右,由顾丹柯先生领我进入常州广播电视中心的休息厅。当我们进入厅内时,发现陪同他的夫人和大陆著名作家苏叔阳先生三人已经就坐在休息厅的沙发上,等候诗歌朗诵音乐会的开始。通过顾丹柯先生的介绍,余先生和他夫人立即起身与我握手。余光中先生个子瘦小,身着一身灰色西装,戴着一副眼镜,满头白发苍苍,但步履稳健,温文尔雅,说话虔诚,使我顿感可亲可敬。<o:p></o:p></P>
<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LINE-HEIGHT: 16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我们在休息室见面一一握手坐定后,余先生就对我说他知道我,并问我曾应聘在台湾哪所大学任教?我回答说,在静宜大学。他还告诉我,他现在也还在台湾成功大学上课(或许是中山大学?已记不十分确切了),因此不可能在大陆一次呆得太长,不过他对我说,他每年还是要来大陆七八次。因为余先生的母亲和妻子都是常州人,二十来岁离开大陆后,饱尝了“半辈子断奶的痛”,一直留念江南水乡,自称是“江南人”;也因对故乡一直怀有一片深情厚意,故也自称是“望乡人”。他的那篇唱响两岸的《乡愁》一诗充分地反映出了他浓浓的深厚乡情。<o:p></o:p></P>
<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LINE-HEIGHT: 16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我和余先生有一段没有见面的、隔海因缘交情:十多年前,我有幸三次荣获台湾“梁实秋文学奖”(译诗奖),每次参赛的英语诗歌不仅是余先生选定的,而且获奖的译诗也是由余先生撰文点评的,因此,本人曾有三次机会获得余先生的点评指教,使我受益非浅。这次本人不仅能够幸会余先生,还与他合影留念,并与他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交谈。<o:p></o:p></P>
<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LINE-HEIGHT: 16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余光中先生是两岸当代知名的学者、诗人、散文家,翻译家和批评家,至少精通中英两国语言。在交谈中,我向他谈到了我在苏州参加的典籍翻译研讨会上,有人在发言中提到了他,赞扬他对外国某翻译者错译中国某部古典作品的批评(具体作品我已记不清了),得到了外国评论家的充分肯定。他听了以后,详细地向我解释了外国人的翻译错在哪里,译错的原因是什么。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说得有根有据,令人折服,让我深受启迪。最后,谈到翻译中国作品、尤其是翻译中国古典作品时,他说,翻译古典作品最好是中国人和外国人合作,中国人把握内容理解关,外国人把握语言表达关。这是一个非常中肯的意见,真正是经验之谈。<o:p></o:p></P>
<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LINE-HEIGHT: 16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因为诗歌朗诵音乐会即将开始,我们不得不中断交谈。诗歌朗诵音乐会是从余光中先生和大陆著名作家、编剧家苏叔阳先生在台上生动的心灵对话开始的。他们两人面对端坐在舞台中央,对话谈到了浓浓的亲情、温馨的团聚,还有源远流长的华夏历史和璀璨的文化。真切感人。接着有来自北京、上海、南京、台湾等地的著名歌唱家和国家一级演员朗诵和演唱了余光中先生的诗歌。如台湾金钟奖最佳演唱人奖获得者殷正洋、大陆著名朗诵艺术家和演艺人士张家声、童自荣、查曼若、殷之光、方舒、曹雷、阎怀礼、杨青、程建勋等都作了精彩的表演。其中有器乐演奏,诗朗诵,配乐朗诵,男女声独唱,歌舞,等等。感情深厚,气氛热烈。</P>
<P 0cm 0cm 0pt">    诗歌朗诵音乐会开得既隆重,又生动活泼,充满着强烈的亲情气氛,令我感动至深,回味无穷;只是我未能和余光中先生深入交谈下去,没有得到更多的赐教,至今还深感遗憾!</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LINE-HEIGHT: 16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2006-11-11<o:p></o:p></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LINE-HEIGHT: 16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 <o:p></o:p></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LINE-HEIGHT: 16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说明:<o:p></o:p></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LINE-HEIGHT: 16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1)本文原是2003年写的日记,上文是最近经过整理后成文定稿的。如果笑纳,欢迎在语言表达方面赐正删改,但希望能保持全文主要内容。<o:p></o:p></P>2)本人是安徽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94年曾以台湾静宜大学座教授身份应聘在台讲学半年,是大陆第一位去台讲学的学者。回来后曾写过系列访台散记,还在贵报上发表过一篇。01年退休后一直在浙江几所大学任聘执教,现在绍兴越秀外国语职业学院任教,担任英语分院副院长,校教学督导和青年教师导师。我的地址是:浙江绍兴市城东阳明路绍兴越秀外国语职业学院英语分院,邮编:312000  住宅电话:(0575)8349463;Email:hegongjie@sina.com.cn
匿名  发表于 2006-11-11 13:03:18
[em07]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5 08:55 , Processed in 0.04764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