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回复
楼主: 留青阁

徐悲鸿---一段绘画史的回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16: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14498"><font face="宋体 "><font style="FONT-SIZE: 10.5pt;">徐悲鸿作为近现代一位卓越的艺术家和教育家是世所公认的。他对书画艺术的诠释以</font></font><font style="FONT-SIZE: 10.5pt;">“</font><font face="宋体 "><font style="FONT-SIZE: 10.5pt;">情</font></font><font style="FONT-SIZE: 10.5pt;">”</font><font face="宋体 "><font style="FONT-SIZE: 10.5pt;">为宗,书画传情,情铸书画。这种情包含他对艺术的执著和求真之情、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之情、对朋友和爱人的忠信之情、对中国书画艺术发展和弘扬的责任之情、对学子和后人殷切教诲的爱抚之情、对中国书画艺术忠贞和虔诚的景仰之情。</font></font><font face="宋体 "><font style="FONT-SIZE: 10.5pt;">徐悲鸿的画具备深厚的技法功底和丰富的表现手法;绘画思想饱涵中国文化和民族感情。</font></font><font face="宋体 "><font style="FONT-SIZE: 10.5pt;">因此欣赏徐悲鸿的书画作品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其艺术水平的高下,而应当从其艺术理念和艺术精神出发,全面考虑,这样对理解他的作品可能会更深入一些,更本真一些,</font></font><font face="宋体 "><font style="FONT-SIZE: 10.5pt;">马是徐悲鸿一生中最爱描绘的题材。他画的马,各个时期虽画法不同,但无论奔马、立马、走马、饮马、群马,都赋予了充沛的生命力. <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14305">二马局部图------</div></font></font></div> ra1KIGkG.jpg <br/>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17: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531439">五马全图------</div> UwZhNcP5.jpg <br/>
发表于 2008-11-6 11: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em01]
 楼主| 发表于 2009-4-17 07: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p>徐悲鸿1927年创作的《九方皋》:</p> AnV1wGES.jpg <br/>
发表于 2009-4-24 17: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时代,许多新东西进入中国,使国人有了很强的求知欲,民国时期虽然许多大军阀制造了国家混乱,但他们也就是文化推动者,可谓洋洋大观,徐悲鸿赶上了这一浪。徐悲鸿的素描儒雅干净且不乏浑厚,又精确之至,是我高中学习绘画时父亲送给我最早的摹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24 17:37:2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9-5-21 08: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p>欢迎何武东斑竹光临!</p>
<p>上面的四屏作品,从时代风格,个人风格,作品内涵,意境等各方面都符合悲鸿大师早期艺术学习成长期的特点。下面是作品中相符的证据,<br/>1.作品款识字体符合字型结体似疏朗而实则繁密,笔划似柔软而内含刚劲,具有浓厚的北碑遗韵的徐悲鸿早期书法风格。<br/>2.字体的结体,运笔方式相符。<br/>3.作品符合颇有文人的淡然诗意,以马喻人、托物抒怀的徐悲鸿早期画马特点.<br/>4.作品的传统水墨线条画法(因早期学过吴友如白描画,为人画过肖像)与资料相符。<br/>5.作品气韵上符合悲鸿动物画注重写生,讲求形似,传达神情,形神惧佳,充满生气的特点。<br/>6.画马的总体风格相符。如尖耳、白额(空白)、鬃、尾迎风飞舞,外形骠悍、刚劲、矫健,给人以自由和向上的力量。<br/>7.在画面中,柳枝的画法相符,松树的画法相符,四马图中有诗句“何当金络脑:后期作品墨竹中有诗句”何当移长 松”。三马图的构图与后期作品“风雨飘摇思报国”构图基本相同。作品中画有松树,柳树,梧桐树三种树与徐悲鸿提出的&lt;中国画改良论&gt;中关于树的画法中也只提到了上述三种树相符(原文---中国画中,除-松树、-柳树、-梧桐树等数种树外,均不能确定指为何树。即有数家按树所立之法,如某点某点等......).<br/>8.落款习惯相符。<br/>9.绘画用纸(皮纸),颜色相符。</p>
<p>下<font face="宋体">面是吴有如的白描线条画,以线为写形对象,追求形神兼备,或略以简单墨色衬托。徐悲鸿早期有一时期每日就是临摹吴有如这样的作品,可以说吴友如的画是徐悲鸿早期自学的根基,上面四屏作品的画法也是采用这样的画法。</font><br/></p> aY0FgAra.jpg <br/>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2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传统的线条画本身具有极大的意象性和丰富的表现形式以及独立的审美价值,书写性的线条是中国画最具典型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语言符号,书写性线条运用于中国画的造型中,更加充分展示了中国绘画独有的魅力和神韵。
上面作品可能是徐悲鸿一生中唯一创作的四屏画马作品,徐悲鸿早期画传统水墨线条画的成因是小时侯受其父徐达章指导而进行的写生训练、为人画肖像及临摹吴友如以线描为主的<点石斋画谱>等基础上而形成的。徐悲鸿此时期画的马,眼睛画的好,传神。作品中的线描对画面整体布局和空间的分割驾驭和控制上恰到好处。这些马的轮廓线条对画面中马的动态和运动趋势,也有很明显的指向性,作品造型洗练,用线精准,层次分明。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22: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悲鸿在上面四屏画马作品中,作品款识提有七言诗两首,五言诗两首,经过查证,四首诗的出处如下:

二马图题的诗是明代王直《题马》诗:



风臆 龙须世不多,



春风饱食玉山禾,



升中自是明时事,



代岳云亭想一过。



三马图的诗,是明代倪子敬为昭陵六骏《唐石马图》而作。



房(厉)精坠地云气黑,龙煤贡自那耆国。
英风飒爽生天闲,白玉鸣珂紫金勒。
石谰干外草茸茸,一声嘶断落花风。
只今万乘巡游少,立盍芭蕉日影红。



四马图是唐代诗人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大莫沙如雪,



燕山月似钓,



何当金洛脑,



快步踏清秋



五马图是唐代诗人杜甫《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此生.
骁藤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

徐悲鸿的绘画思想,是倡导以写实的手法来表达现实及思想,用历史题材和古人诗句创作作品是徐悲鸿各类题材作品中的一部分。历史题材作品如《九方皋》、《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傒我后》等  ,据古人诗意而创作的作品如《少陵诗意图》、《六朝诗意图》及上面的《四屏画马图》和《九州无事乐耕耘》等等。徐悲鸿创作这些作品的目的是想通过历史之境来投射现实,来表达他的现实主义和人文关怀。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22: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徐悲鸿画的四屏作品当时肯定是有很多人见过的,这点可从下面两个方面得到证明,即文献资料和图片资料。
关于文献资料方面:
1.历史资料中记载徐悲鸿早期画过传统的水墨线条画,画水墨线条画是因为早期为人画过肖像和临摹过吴友如的实事插图和以线描为主的点石斋画谱等基础上而形成的。
2.历史资料中记载:在徐悲鸿的早期的画马作品中,颇有文人的淡然诗意,以马喻人,托物抒怀,
3.康有为当时对徐悲鸿作品的评价是:"写生入神"、“精深华妙,隐秀雄奇”。
4.历史资料还记载:徐悲鸿早期书法特点是,字型结体似疏朗而实则繁密,笔划似柔软而内含刚劲,具有浓厚的北(北魏)碑遗韵。
关于图片资料方面:
徐悲鸿是1895年生人,上面作品应是徐悲鸿1916年创作的作品,徐悲鸿从欧洲学习回国后不久便已成为当时的绘画名人,凡画画的人都喜欢学习临摹名人的作品,就如张大千仿石涛、唐寅的作品一样,因此徐悲鸿上面作品后来被模仿是很正常的,后期如傅佐、马秋岩等人就临摹过上面作品,但他们只学仿画面。这是其一。另外前些年有段时间人们喜欢把齐白石、徐悲鸿等名家的一些作品图印制到脸盆、水杯、挂历等生活日用品上面,上面徐悲鸿作品的画面部分就曾出现在挂历中。

由于徐悲鸿创作上面四屏作品时(1916年)傅佐、马秋岩等人还未出生,通过对比图片说明是徐悲鸿开创了此类风格画马作品的先河,虽然此类风格的画马作品在傅佐之后才常见到,但对比图片说明徐悲鸿此四屏作品对他们的创作起到了一定的铺垫和引导的作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03:11 , Processed in 0.03930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