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49|回复: 6

[原创](组诗)涅槃的民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17 10: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ONT size=3>                                                           <FONT face=隶书 size=5>   引  言……<br></FONT><br><STRONG>  </STRONG><FONT face=黑体 size=4><FONT face=仿宋_GB2312>公元1253年,一支蒙古远征军进入云南,大理国灭。<br>  公元1283年,元设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于曲陀关*(今通海县河西镇曲陀关村委会关上村),后为都元帅府。相传忽必烈南征时率军至此,崆岭无人,兵困马乏,其座下战马奋蹄刨出一眼神水,水质甘冽,顿振军马,即马刨井是也。另据史料记载:都元帅阿喇帖木耳在关上开帅府建万亩桃林,商贸市镇繁极一时,为河西八景之一。至今帅府遗址、马刨井等皆存。<br>  公元1368年,元灭。<br>  公元1381年,傅友德、沐英攻占云南,蒙军退至今通海兴蒙乡凤凰山下(为旧时杞麓湖岸码头)解甲成民,打鱼为生,一时间河西东浦皆渔灯,亦老八景(旧时河邑曾以内外八景著称)之一。几百年来围湖造田、务农理工、忍辱负重、艰维生计,现尚有5000余人,形成了既不全同内蒙又异于他族的新生蒙古族,其族类奉“铁木真、蒙哥、忽必烈”为三圣祖,现存“那达慕”、“鲁班节”等传统节日,保留独特语言,无文字流传。<br>   这是一个马背驮来的民族,从游牧到征战,其后裔在西南一隅历经军垦、拓边、网渔、农耕等变迁,生存繁衍、洗涤煎熬、挣扎嬗变,时至今日,不仅仅是个奇迹那么简单——这是一个涅槃的民族,我们没有理由不进行关注,因为关注它就是关注苦难本身!是以诗记之。</FONT><br></FONT><br>                <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5><STRONG>我几时说得上<br>          我又不在马背上悬个酒囊<br>                             ———题记</STRONG><br></FONT>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6>一、话语间,蒙古大军说到就到……</FONT><br>  </FONT><FONT size=4><FONT face=仿宋_GB2312>1、<br>  一只大雕扑楞而起 跌跌撞撞朝南哀翔<br>  历史深处  关内  鼾意正浓  在通往开封的路上<br>  宋  倔强的面容  依稀犹见某种尊崇<br>  嘴角翕动  划过丝似是而非的惶恐<br>  若牛羊般  习惯在风雨里默默吃草的民族<br>  刚把岁月吃得只剩一声叹息  厄运便从天而降<br>  铁马冰河瘁不及防<br><br>  莫道天朝煌煌  万里长城固若金汤<br>  当金戈恣意弯弓纵横  一时间九万里山河寒流淌<br>  云天肆虐 八方祸殃<br><br>  2、<br>  天子遇天骄  宗庙长灯摇  圣威宠不堪戏弄<br>  老大帝国又能怎么样?<br>  怒不争  看  十万战马齐喑<br>  哀不幸  忍  国亡作了腹痛<br>  梦断了天涯  梦不断一朝黄梁<br>  且让也客·蒙古·兀鲁思*的旗帜四处飘扬<br>  舍成吉思汗凭谁享?<br><br>  马立 刀横 <br>  血肉相见 痛快而紧张的那一场 遂成旧梦……<br><br>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6>二、他们过后,只留下一堆落叶<br></FONT>  3、<br>  三圣宫  一个老人扫落叶的目光<br>  与英雄并立于凤凰山上  我不敢仰望<br>  他们都是来自远古部落的天堂<br><br>  4、<br>  用一把长长的老笤帚<br>  扫...........<br>            扫............<br>  扫............<br>  历史如同黎明山峰 渐渐清晰明朗<br>  我于是看见一个浑身闪光的神奇穿越时空(大地顿时颤动)<br>  似草原马驹儿头颅高昂  露着浅浅笑容眼望雄鹰万里长空<br>  有个诺言不允自涌  嘘!别告诉我你不过是想拥有一片苍穹<br>  好让自己统率所有白云尽情高航<br>  顺便把天下囚禁在“元”来如此的大英雄神话中<br><br>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6>三、马刨井的传说</FONT><br>  5<br>  也可以不信——有个元帅  居然被马刨出的一口井 留在这山岗<br>  但如果愿意——不妨这样想:那匹倦了烽火的老马  从北国来到蛮荒<br>  叩请大地睁开一只眼  好见证它卸下战士之光荣<br>  君主之狂想  民族之感伤  然后疲惫地心向远方<br>  满怀苍凉倒下去  唯有厮井小心翼翼 将这堆可怜的骸骨收藏<br>  透过这堆形而上的辉煌  你听吧!你看吧!<br>  好一片玉斧划过的天空  风起  云涌<br><br>  时至今日  要揭开这一道沉痛疤伤  还真费思量<br>  那个饮马尼罗河的老人  是非功过  究竟怎么想?<br><br>  6<br>  一只革囊跨~~~过金沙江<br><br>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6>四、春来暖拂曲陀关,桃林帅府相殷红</FONT><br>  7、<br>  曲陀关上  桃花火红  当一切嘶鸣渐渐黯淡<br>  谁  暗自把今夜星光  依稀怅惘<br>  瘦了双乳 老阿妈在眺望  敖包只影 姑娘一绺神伤<br>  那达慕会场上的哲别*兄弟   何日  再同把蒙歌唱<br><br>  可是京师遥------------远啊<br>  习惯于马奶青稞的胃 尚来不及适应糙米梗粮<br>  关外的雄鸡早已开始啼报“明”日之朝阳<br>  敝王与洪武老僧划输了拳  这下谁操谁就不言张<br><br>  8、<br>  轰然坍塌的岂止是种声响  倒下的何止是面旗<br>  晴天里突然炸响个霹雳——故乡,怎么说着说着就成了他乡<br><br>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6>五、牧歌刚唱响,历史就冷出个喷嚏</FONT><br>  9、<br>  庆典未歇杀伐又起  舞着南人之姿  侮其武者力量<br>  百万将士陷落只是一瞬间的痛  要革命就选择  涅槃抑或灭亡<br>  鞑子豪情  见鬼去吧  生存靠的不是意象<br>  铁骑和箭弓  煎熬与血腥  倍加利息送回来了<br>  今晚躲过去  却不知还能不能早起  去看初生的太阳<br><br>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6> 六、杞麓湖哀歌</FONT><br>  10、<br>  身后没了退路  眼前水苦水浪恶浪<br>  蒙高勒*还是渔夫? 草地上会长出鱼来吗?<br>  石头湖一杞麓湖  手指落日孤为你命名<br>  看!那波夸张而又高度自由的脸庞<br>  残酷斗转星移  记忆用鳃呼吸<br><br>  千万不要无视这些游弋  没有它们<br>  谁也别想  把存在与合理关联在一起<br>  月光何曾撒满大地  传说飞快逃离<br>  佛所钟爱的慈悲也成群结队相约死去<br>  成堆的白云捕捞得支离破碎  还有什么?比眼泪更容易!<br><br>  11、<br>  马鞭为浆  摔响夕阳  天苍苍水茫茫  好把灵魂彻底牧放<br>  落马之后除了涉水而行  难不成还能泅过内心之苦海?<br>  东浦渔灯照不亮风雨飘摇的前方  再多的鱼无非也是网里的货<br>  饶幸漏出的更是伤痕里的青一条紫一条  破船且破浪  载我还乡<br><br><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6> 七、生命之母,黑暗深处一盏明亮的灯</FONT><br>  12、<br>  有个声音在呼唤  当英雄母亲站起来的时候  “谁是最伟大的人?”<br>  答案滑过几个世纪  不了了之  不了了之  不 了 了 之……<br>  任何问题都比时间命短  只有她们才是我永远的蒙古包<br>  容我尽情哭泣、撒野、疗伤<br>  确切地说是种光辉被引导、陈述、歌唱<br>  当我在水中认不清自己模样  眼中世界老是摇摇荡荡<br>  当我把生命恨成种种劫浪  混浊苦海混浊不了她双眸如虹<br>  这里同时孕育黑暗与光明  必因我嘲弄而死亡 必因她虔诚而诞生<br><br>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6> 八、嬗变</FONT><br>  13、<br>  在曲陀关画个句号  起点与终点衔接处<br>  竟是血泪斑驳的一股狼烟  暮色中腾空而起就再也没有散去<br>  仔细听嬗变时如何的一声大叫  罢!罢!!罢!!!<br>  高潮已过无精可射——此刻不宜悲情不宜读史更不宜文字<br>  跑马中原的那一章——谁要?就拿去吧!<br><br>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6> 九、涅槃</FONT><br>  14、<br>  一只凤凰如何把自己复制成另一只凤凰  其过程必定复杂而紧张<br>  可我几时说得上  我又不在马背上悬个酒囊<br>  殚心竭力终于在这关上挂了盏灯  照亮的竟是自己蘸血的脚印<br>  据说从来没有一部完整的族别史  只是时间内伤周身痹痛<br>  绝非三两消炎片即可锁定轻松  妈妈哟你遗弃了谁  <br>  谁又在这里新筑坟冢  哀愁与忧伤  却无处可葬<br><br>  15、<br>  七百年来  又是谁捂热了这片土壤  地层之下骨肉交错肌肤茁壮<br>  飞鸟划过  消息源自远方   一个帝国举起双手另一个时代已成长<br>  当一切逝去  谁还在倾注  并把从前泊在眉心里<br>  巴特尔*铁木真  英雄还是魔鬼  面对不食人间烟火的你  我无限惭愧<br>  你的传奇还将被世人吞噬下去  小生何德何能安敢独来非议<br><br>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6>十、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FONT><br>  16、<br>  我听到马头琴的喘息  千山万水一路狂泻而来<br>  从引吭高歌到低吟浅唱  只是无力唤醒的感动  灰烬飞扬<br>  我看到泪水奔腾肆涌  在大地纵横的面颊上<br>  为灵魂的再生  姿意流淌<br>  借半声鸣咽划破万古长空  我要大声痛哭不抹泪涕<br>  最后注定寂寞注定与之共同旋落<br><br><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6> 十一、寓言</FONT><br>  17<br>  羊皮卷中  预言  尽被尴尬呛伤<br><br>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6>十二、印象 </FONT><br>  18、<br>  长夜一觉史诗千行  酝酿平生凄凉<br>  且把草原还给远方  把远方还给太阳  把太阳还给善良<br>  让战马嘶鸣踏碎春梦  没有大坎坷岂得大襟胸<br>  握住精神之痛  喧嚣如昨日回响  声声夺肠<br><br>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6>十三、成长</FONT><br>  19、<br>  众生之林最年轻的一岭  蓬勃生长 继承发扬<br>  眼前 有个问题:“以国为祖还是拼命追赶来时的脚步?”<br>  不妨慢慢思量  但我相信这样一个事实<br>  一个将生活进行到底的事实  乃以阿扎拉*的名义郑重宣布:<br>  海阔天高任凭飞跃  嘎卓*新生已经来临<br>  看今日心殇何处可藏  古来之血沸沸扬扬  沸沸扬扬  沸沸扬扬<br><br>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6>十四、历史本来就是不断重复的过程</FONT><br>  20<br>  找不到旧路也一样  重返广袤新时空<br><br>  21、<br>  凤凰山上  一个老人扫去深秋  把所有饱经风霜的木窗<br>  连同历史暗伤之门轻轻关上<br>  一阵阵温暖拂上面容  定是那远古来风  腾起的层层热浪<br>  你不见阳光  正在风中缓缓流淌  自由且安详【END】</FONT></FONT><FONT size=4><FONT face=仿宋_GB2312><br>  <STRONG>注:</STRONG>*也客.蒙古.兀鲁思:大蒙古国。<br>  *哲别:神箭手。   *蒙高勒:即蒙古人。<br>  *杞麓湖:位于云南通海境内。杞麓,蒙古语“露出水面的石头”之意,旧时凤凰山有如露出湖面一块巨大的石头,湖泊由此得名。<br>  *巴特尔:蒙语“英雄”的意思。<br>  *阿扎拉:人名,云南蒙古族语”劳动”或”勤劳”的意思,传说她具有”降龙”的非凡神力,专为人民做好事,是当地蒙古族最崇拜的神.<br>  *嘎卓:云南蒙古族自称.<br>  *曲陀关距通海县城西五十里,玉溪市东南三十余里,此地盛产之甜白酒,引马刨井水酿制,名播四野;兴蒙乡乃云南唯一的蒙古族聚居地,依凤凰山傍杞麓湖,河西镇东去二里即至。   『 2003年10月1日稿    2005年8月8日修定』<br><br>  <STRONG>后语:</STRONG>当我开始说起蒙古人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说元成吉思汗铁木真开创的蒙古帝国如何的不可一世,以及当时的蒙古族是所有民族中的上等人(元代将其治下的民族分为四等人),行举残暴,嗜杀成性云云,却没人告诉我元朝灭亡时,这些“上等人”是如何接受从天堂到人间(亦或地狱)的转变,并在纷纭混乱的皇权更替后,正常地生存下去。事实上,浮在生活表象层面上的东西往往是不真实的,唯因此,才需要我们去更加深入地挖掘、探索。之所以要提及这一点,主要是想说明至少我对他们是关注过的,但我从未认真探究过这个民族藏在历史深处的苦难和忧伤,虽然,我曾一度揣测过她内心里的复杂性,虽然仅此一点,就颇让我不平静了好一阵子。<br>  翻开云南这部厚重的民族史,不能不让人掩卷长思,在历史上,各民族相互轻视又相互融合,在文化方面,既保留又相互接纳,这些都是在充分自我尊重的前提下完成的,所以造就了云南多个民族的共性与个性。然而,每个时代的融合都不像现在我们生存的这个市场与经济高度多元化的时代这么仓促和全面,致使今天笔下的文字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某某思忖起这一点,便不免会疑问自己:在文化领域,果真我们缺少了必要的自信与自尊?<br>  云南蒙古族是南宋末年元政权为完成对中原的包围,取道大理国的蒙古远征军及其后驻守云南戎边军(蒙、回、汉等民族组成)中蒙古族的后裔,他们的存在为开拓南疆(把云南首次完整地纳入了中华版图)、巩固中央集权、民族交融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大部分逐步融入了当地的民族之中,失去了民族的本原,唯有通海县兴蒙乡的蒙古族完整的保留下来,艰难地传承着民族的薪火。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700年不过是白驹过隙,而对于一个在战乱(确切的说是战败)中幸存下来,沦为被报复与打击对象的民族来说,承受屈辱与苦难的历史又岂是个短暂的时期?也许战争从来就没有结束过,从这个意义上,就不难理解蜕变的过程,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尽管如此,除了涅槃,还有谁能够拯救我们自己呢?<br>  2003年5月的某个午后,我到曲陀关下乡返回镇上途经兴蒙,一场中雨刚过,推开车窗时看到:夕阳挂在路边秃顶的树上,几只没有标高的麻雀上蹿下跳,好不热闹,一个挑着渔箩卖完小鱼正要回家的蒙古族老人,她也许没有留意到长在路边那些卑微的草,一切都在自由而安详地生活(长)着,并没有惹谁,并且在此刻思想空空的我看来,不过是一道和谐的风景,仅此而已,如果不是镇西那头圆明寺内的晚钟突然响了起来,这个五月的黄昏就会像所有的黄昏一样,渐渐地离我远去,末了,模糊不清在记忆里。这是一阵响彻云宵的钟声,清越之声四下传开来,久久不能散去,令我恍惚觉得自己快要升腾起来,有如空灵极至的感觉,这钟声又似乎来自远古,我的灵魂顿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撞击,在这种撞击中,一块类似于铁的东西硌了我的心一下。<br>  我于是发现自己有话要说,关于曲陀关,关于马刨井,关于兴蒙,关于河西、通海乃至云南,而将这几个点串起来最佳的线索,莫过于生活在凤凰山下的那一簇蒙古族,对,就是这群多灾多难的人,一直以来默默保护、坚守和传承着民族文化,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艰维而丧失自我。一个没有文字、与其母体氏族远隔千里,数百年薪火不灭的民族,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深思吗?也就是这样一个沉甸甸的话题,我认为感动了我,至少在切入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不仅小心翼翼,而且是十分虔诚的,这种虔诚来自于我对苦难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感激。<br>  长久以来,我梦想着创作一篇(而不是一首)体制宏大,构思完整,思路清晰的史诗,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简单复述,而是想从中找回作为文化人的自信和自尊。于是我试图以诗歌的形式探求750年前“马背上驮来的民族”——云南通海蒙古族这个族群的“群体”价值!作品于2003年底完成,很快就在圈内流传开来,也引起了不少争议,许多文友提出了颇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执云领骚坛之牛耳的哀牢彝人(彝族诗人)勉励我不畏艰难,在正确把握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肩负起诗人的伟大使命,为一个同样担当苦难,承受不幸的民族清理积淀,重新定位,指明方向,他甚至认为我距离这个目标只有一步之遥了。2004年始,把诗歌搁置在一旁,我重新对通海蒙古族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在之后近两年的时间里,多次反复对《涅槃的民族》进行修改,越往后的日子我越发现要达到彝人所说的境界,需要胸怀深沉的历史感,自觉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这一切,并不能停留在自然历史进程的认知上,而是要以独特的现代意识反观历史,审视历史,重新诠释历史!而需要强调的是:以下这段话,一直是作为本诗数易其稿的核心指导原则,也可以说大客的诗歌能够进行到今日,彝人功不可抹。<br>  “诗歌实践中,一直有“大我”与“小我”的价值争论。而我,自认为两方面,既不矛盾,更不可偏废,我理解:“大我”,更多地关注着群体价值;“小我”,更多地关注着个体价值,而任何社会中,群体都是与个体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个体融于群体之中,而群体又通过个体来表现,从没有见到森林而见不到树木的道理,也没有见到数不尽的树却硬说没有森林的道理!在一个民主文明的社会,“个体”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公平、正义与自由上,它最基本的社会标准就是对个人基本人权的保障!而“群体”的价值,在一切时代,似乎都把社会和谐、共同发展与繁荣、种的延续当作最高标尺。所以,在任何时代,“大我”与“小我”的价值都是共存的。当然,由于每一个地方每一时代的特殊历史条件不同,“大我”与“小我”必然会有依轻依重的差别。在今天的云南,经济落后,并且极大地不平衡,民族多元共生共存,文化相对封闭保守,形成多个相对独具特色的文化圈(文化群体),所以关注和强调“大我”就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br>  一步之遥的目标竟会如此遥远,这是我始料不及的!   大客2005年8月8日于河西东门</FONT><br></P></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7 10:36:04编辑过]
发表于 2006-2-17 11: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新朋友!长诗啊,要慢慢品来.
发表于 2006-2-17 12: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敢于写史诗的人致敬……
发表于 2006-2-17 22: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慢读,先提!
 楼主| 发表于 2006-2-21 08: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曾蒙</I>在2006-2-17 11:07:41的发言:</B><BR>欢迎新朋友!长诗啊,要慢慢品来.</DIV>
<p>谢谢,还请多多指教!
 楼主| 发表于 2006-2-21 09: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哑石</I>在2006-2-17 12:53:22的发言:</B><BR>向敢于写史诗的人致敬……</DIV>
<p>谢谢斑竹,向所有坚持写诗的人致敬……
 楼主| 发表于 2006-2-21 09: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陈坚盈</I>在2006-2-17 22:20:09的发言:</B><BR>慢读,先提!</DIV>
<p>还望读后给予批评指正!不胜荣幸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3 03:55 , Processed in 0.06275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