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49|回复: 0

从宋词小令中走来的李晓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 20: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align="left">从宋词小令中走来的李晓华</p>
<p align="left">文/墨人钢</p>
<p align="left">&nbsp;&nbsp; 艺术是没有秘方的,惟其没有秘方才成为艺术。而技术却相反,技术必须有秘方才能在这个世界立住足,且能立好足。总观近百年艺术,国内出现了两大奇事,一件在诗歌,一件在书法。这都是被国人认为最能代表中国艺术的精粹。书法的最大惊人之举是存在祖传秘方。名家的学生都是名家,代代相传。比喻赵之谦的第八代传人,现在就很有名。这让人很怀疑,书法究竟是不是艺术,如何才能让它成为艺术。如果说书法的问题在于标准太过于严格,则诗歌是标准过于缺乏。以致百年新诗,非诗满地,无一可观。</p>
<p align="left">艺术的首要特征在于它能否于其他艺术或者说其他民族艺术同构。如果成了祖传秘方,则同构从何谈起?如果丧失了艺术固有的倾向和吸引力则同构又从何谈起?</p>
<p align="left">四川书法家李晓华的书法让人看后眼睛一亮。他的书法首先给人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诗意。那种扑面而来的诗意浓郁而清芬。书法中怎么会有诗意呢,诗意从何而来呢?刘熙载在赞美书法的时候经常说到的“书卷气”,诗意即属于其中的一种。诗歌在跳跃连接中获得的顿悟,超然于生活之外,而骤然于生活切合,此即近于诗意。书法也是这样,书法在惯性的行走中有跳脱之处,映入眼帘的是令人赞美的古意,也就是骤然于古法融合,如此才能与读者的审美期待相交流。否则,仅仅是一堆笔画而已,即使有什么祖传秘方,那也很难让人心悦诚服了。而在惯性的行走中能有所跳脱,这正是灵感的表现。没有灵感,艺术终究会于心灵无关。而外在于心灵的东西终将难一卒读。</p>
<p align="left">其次,李晓华书法中的功底是十分深厚的。他于真草隶篆均有很深的临池功底。但是归化起来还是以行草最好。行书有吴玉如和谢无量的味道。行草的率性和天真似乎又有米芾的风味。然而只是味道接近,却几乎辨不出师承。书法一旦坦露了整个书家的天性,则要找出祖师和秘方恐怕也是很难的。他的行草在骨力和筋力上,以骨法用笔为主,方圆随意,避让映带皆任自由,空白处更多回味,几乎就是凝练的宋代长短句。其小幅轻重节奏一如江南采莲舞,令人着迷。</p>
<p align="left">再次,李晓华的书法善于在细微处创新。他书法的奇正变化均有重笔把手,因而在柔中显刚。对于牵死的运用借用画家吴道子的“吴带当风”,显示出飘逸而灵动的特征,正因为这样,他不避长牵丝,不避空旷的映带,在若有若无中,在晴空万里中,那一线月光是多么可爱,你说是新牙呀好,是银钩也好,总之,是让人难以忘怀的美感。</p>
<p align="left">其致力于行草书小副书法的开掘,也达到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其篆书和隶书笔力稍颓,隶书得衡方碑孔宙碑笔意,方中辅之以圆笔亦生动可爱。</p>
<p align="left">&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墨人钢</p>
<p align="left">&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09年4月1日星期三</p>
<p align="left">&nbsp;</p><br/>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3 16:05 , Processed in 0.05116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