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788|回复: 2

[原创]从现代到古典的回归――谈杨雄诗歌的艺术特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26 19: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R>从现代到古典的回归――谈杨雄诗歌的艺术特色</P>
<>作者:玲子    </P>

<>                                 <BR>    读杨雄的诗歌已经很久了,先是在新浪新千家诗,后来在南方文学在线,天涯社区,白鹿书院等,而第三条道路是他去的最多的地方。在大多数创作当代诗歌的年轻人里面,他的诗歌别具特色,自成一体,也就是问津比较少的史类诗歌创作。不敢说他是独一无二的,但我们看到的反馈就是如此。他在诗中自我奠定的深厚的诗歌的历史底蕴的表现是出类拔萃的,不能不说是对于古典主义文学创作的回归和再创。<BR>                                    <BR>一、别出心裁的诗歌定位,史实基点对于诗歌的支撑</P>
<>                                    <BR>    古典主义诗歌崇尚历史的反思,从唐宋诗歌流传的精品诗歌来看,或多或少的都展示了这样的主旨。诗歌是经验加感悟和语言加工的产物,历史上遭受坎坷磨难的大诗人,无一不是这类诗歌创作的代表。屈原的放逐,李白的纵情山水,均是现实生活失意的人性回归。我国历来崇尚对于自然的敬重和关怀,当主体的人在主观社会中失去核心的价值取向时,客体的大自然就成为人们心灵栖息之所,并在与自然的物我交流中找到平复伤痛的内在秘诀。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找寻历史的思考,以历史为着眼点来描述现实,并审视人性的痼疾,是杨雄诗歌一个突出的特点所在。《长安风(组诗)》里,杨雄所揭示汉高祖刘邦,这个多么伟大的君主,虽一世功名,强手不可与之匹敌,而外敌入侵,竟然屈驾就尊,采取和藩下策,大业尽失。那种痛定思痛的翻然悔悟,令人叹惋。</P>
<>长安,离匈奴很近,离名字很远①</P>
<>几万名败退的士兵鱼贯走进咿呀的城门<BR>整个大汉,陷入阴影。</P>
<>能屈能伸,人是,国也是。<BR>而屈与伸之间,注满多少辛酸。<BR>这一次,这个给了长安名字的<BR>曾经在酒后狂吟“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老人<BR>剥掉一生积蓄的荣誉自尊后,回到耻辱的起点<BR>风烛残年。<BR>                                    <BR>                                    <BR>     豪迈的大风歌,也难以唤回边疆的安定,苟且偷安的日子,剥夺了一位老人的荣耀,难怪“几万名败退的士兵鱼贯走进咿呀的城门/整个大汉,陷入阴影”。“这个给了长安名字的曾经在酒后狂吟“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老人/剥掉一生积蓄的荣誉自尊后,回到耻辱的起点/风烛残年。”以史为鉴,可以感知当今,预想未来。<BR>                                    <BR>二、我国哲学层面的体悟,诗歌与人文的互动相生<BR>                                    <BR>                                    <BR>    古典主义诗歌的哲学思辩的渗透不可小觑。它表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和和谐一致,人的生存处境作为每个个体有可能不同,但作为整体应该是古今一致的。“换句话说,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就秉承了一种先定的和谐和亲善。这种和谐和亲善通过世界对生命的天然庇护,以及我们与世界的亲和关系而表现出来,它是我们真情得以产生的源泉。因此,敬畏天地、怀恋故园、爱戴母亲、赞美劳动、承受苦难等等,是诗人必须坚守的基本信念,它们既是自然感受的起点,也是文化建构的归宿,有着可以不断开掘的无限丰富的内涵和无比生动的情愫,生命的意义也正是在这种执着的开掘中,愈益呈现出其细腻而丰沛的诗意来。” ②在生命哲学的层面上,人生活追求的目标无非是去除人性中邪恶的羁绊,不断接近善良和本真,使诗歌承载起生命的重负,达到人格和诗格的高度统一。杨雄诗歌有较大的跳跃性,从一首诗的具体描述里看,似乎在述说历史事件,或怀古伤今,或托物言志。但整体来看,并未离开我国哲学主调太远。有这样的情形,“诗歌不是从生活中产生,而是为了诗歌写作再去寻找生活,生硬地自我定位。一个事先确定的诗歌风格,然后夸张地模仿诗歌风格去生活,这样的写作倾向在我们的现实已经出现过不少让后人诟病的笑话。在这里,有必要提到以往的诗歌评论,正是这些评论从诗歌写作者的角度出发,把诗歌写作者带入失去诗歌阅读的尴尬境地。而且诗歌写作者之间的自我经典化,不仅使诗歌写作者听不到从天空传来的诗歌声音,成为一个智力健全的残障者,同时也丢失了最初的才气和自我调整能力。”③人之为人,在于其存在与现实的差异造就了诗歌的哲性。简单的自我描摹不是诗歌的走向,而是诗歌的自我窒息。老庄哲学对于知识写作者来说,就是范例。人往往追求心灵的宁静,无为而治。但天生的无为者还是无法摒弃生活,所以只能从诗之淡然上假想它,幻化它。组诗《吴越春秋》中的一首《卧薪尝胆》里,诗者写道:<BR>                                    <BR>《卧薪尝胆》④</P>
<><BR>身下,堆满温暖<BR>点把火<BR>便可烧掉整个冬天<BR>而我,也将在月光下<BR>滴成暗绿的一颗</P>
<>(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BR>躺在床上的肉身<BR>是我折断的光芒<BR>一张忏悔的愁容<BR>一片收敛起轻狂<BR>的刀锋)</P>
<>景物窒息,我把自己切成碎片<BR>再在某个年代装订成册<BR>我在其中<BR>生息十年</P>
<P>                                    <BR>    “景物窒息,我把自己切成碎片/再在某个年代装订成册/我在其中/生息十年” 诗者没有直接写越王之忍,借用“我”(越王之口)比喻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刻苦自励,激励自己奋发图强者的毅力。而隐忍并非一时之苦,“而我,也将在月光下/滴成暗绿的一颗”。“生息十年”的“暗绿”的胆汁,比之言志,该是如何的辛酸?可见,真正的无为,是空想,更多的杀戮和牺牲,才是真谛。杨雄的诗歌绝对从“大我”俯视俗间,以达到内心的平和,宁静。<BR>                                    <BR>                   三、人物和情景的描绘,古典工笔的再现<BR>                                    <BR>                                    <BR>    当然,为完成这一目的,表述的方式也不可或缺。它是通过语言的外壳将所表达的情感外化的过程。诗歌是心语的记述,是情感的流露。但诗又不同于其他文体。它凝练、韵味、节奏、唯美,包含了诗者对于生活的理解和诠释,内在精神的体验和创造性的艺术直觉。由此,我们在从事诗歌创造中,就不能不关注诗歌的技艺,它是借助于概念和抽象的语汇来叙述自我为中心的直接感受,也是突破这些语言外壳,在智性的无意识中展示灵魂的撞击力,驱动和释放它的能量的活动。唐宋的古典表述意义就在于廓清了汉诗写作的手法的基准,将我们的诗性思维用三位一体的意境、意象、意蕴表述整合起来。<BR>                                    <BR>    另外,在诗歌的创作中,不是旧有生活的直接转述,而是另类的突破。这是诗歌新鲜度决定的,即不断舍弃老的概念或者诗艺技巧,找寻人们能够接受的最新的原创性手法。为做到这点,首先必须区分匠人和艺人。作为匠人,精神的创造性似乎被限定或束缚在一个特定的目的上,要么为人所需,要么为己所定;而在艺人,或者一个真正的诗者,他则是自由的,因为他只倾向于诗在美中产生,而美是超然的,无形的。美包含了无数可能的现实和可能的选择。从此角度上讲,诗人更像一个神。上帝创造人体现了一种前瞻性,他无任何参照,因为参照本身尚未产生。因此,诗的可贵特性在于具有一种创造性的艺术直觉,它从表现内容到手法,都不应当设置人为的藩篱。诗只能在它自由的过程中,分为形成的和形成着的。正如雅克·马利坦所说:“那被表达或表现在创造性的事物中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创造者自身”。 ⑤创造性的艺术直觉是诗者必备的素质。其超然的本质,通过扩散的、传播的或者分散的方式被不可思议的表现出来。诗是从事于精神的自由的创造性活动。它意味着智性行动不是由事物而是由它自身的本质所构成,它是形成性的和形成着的。因而,诗人的拘囿,也说明诗人也是可怜的神。他必须从自身的主观意识中解脱出来,使内蕴转为外化的可以认知的东西。如果不跨越这一步,诗的创造性艺术直觉就无法展示与发挥出来。 <BR>    这个过程蕴涵着艰辛。诗者的主观情感,是种诗性的直觉,与产生它的事物具有内在关联。一滴水能反射太阳的光辉,一粒沙也能看出一个世界。 <BR>    创造性的艺术直觉一开始就走向这个艰难的工作,体现了创作上的冲动,并使创作上冲动从存储转到输出。用诗艺的技巧表达和释放内在导引,激起读者的共鸣和通感,实现群体化的最终的互动与交流。杨雄诗歌里,充满了对于山水画一样的情境人文的涵盖,他熟悉的刀法很容易让人贴近而不带生涩。《江南红》组诗里,充分显示了杨雄的这一描述技巧的擅长,有些出彩的句子,甚至读起来有很美的场景感,句子轻击你的心炫,拓展好似墨卷,意象扩张很充分:</P>
<P>《江南红》</P>
<P><BR>扬州慢⑥</P>
<P>纸扇缓缓展开,秦淮村落、扬州青楼<BR>三十年哀怨贴上你的眉梢<BR>你望着夕阳下这片淡淡的光景,哭着哭着<BR>就吐出了几朵桃花<BR>吐出了红药芦苇,白骨青灰</P>
<P>我把扇子浸在梅雨里,不过是将几句隔世的诗<BR>浸成又一个黄昏。                                   <BR>                                    <BR>                                    <BR>    这里,“我把扇子浸在梅雨里,不过是将几句隔世的诗/浸成又一个黄昏。”总体感觉,杨雄的史诗,可以分为描述上的几个特点:一是句式的运用貌似轻灵,但实际上举重若轻;二是整体气氛的营造比较成功,可能是散中有凝,不觉累赘;三是作者喜欢运用带有色彩感很强的意象,如血、火、白草黄榆、青衫、青楼、红药芦苇、白骨青灰等等,自然也就容易悟出画面审美的效果来。这让我们联想到了我国传统的国画。凝练的几笔,人物与景跃然纸上,电影镜头一样渐渐推进我们,哀婉悲切,苍凉旷远。                                    <BR>                                    <BR>    以上基本涵盖了古典诗歌的内核部分。回过头来,我们不能不说,时代的畸变不再许诺诗歌的行走有太多的模式。一方面,我们不能脱离我国汉语诗歌的土壤,举着西化的大旗使诗歌走在破碎的存在描摹中,也不能无视当代,抱残守缺,使诗歌在古典主义的框架里僵化无新。古典回归,或曰在当代文学创作中找寻新的古典主义的历史承继势必是诗人首负的责任,他们是站在古人肩头攀援诗歌创作高度的推陈出新者。杨雄诗歌以史诗立足的典型性也在于此。他的选材除了少数市井心情描摹的一部分之外,绝大部分诗歌都归入此类怀古喻今的内容。2005年2月,作为一个活跃在网络的引人瞩目的后起之秀(指异于同流合污的附庸自我感觉类的小我写作者),杨雄以其大气,深蕴的姿态出现在诸多年轻写手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创作才华和诗歌成果,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了他数年来写作的集中诗歌总集《秦腔越调》。正如雷霆在序中所言,这本诗集作者“多年积淀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功底很好的显现出来”,第三条道路的诗评人王代生也说,“气韵丰沛,语感特好,罕见的天然去雕饰的感觉”。他的崭露头角不是偶然的,是他对于诗歌创作孜孜不倦的热情和坚持精神的表现,也是他对于自己诗歌定位于史类诗歌写作的成功尝试。<BR>                                    <BR>     最后,我们来看看杨雄的诗歌内涵,为他找寻一些他诗歌中原质的东西。在杨雄看来, <BR>“诗歌”,是这样的:“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炼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中国1989年版《辞海》)。而这一切,就是建立在生活本原这个中心点上的。基于这点,我们开始冷静思考,开始树立明确的理念,或者说正在寻找一种适合我们追求的人文价值。我们不会奢望几个文字便揭示出某些正义、道德或者良知的规律。因为诗歌本身,存在着太多可怜的自我色彩。不管粗犷还是细腻,凌厉还是委婉,我们只是试图用不同的笔力去贴近生活、贴近情感,从细微的角度,还社会一个缩影,努力体现生活中原本蕴藏的严肃而令人辛酸的美。⑦自然,一个新的优秀诗人的出现要获得诗者和读者的认同,还得需要漫长的时间,杨雄走得很稳。我们会看好他的诗歌走势。另外,如果说他的诗歌的瑕疵,我个人认为,史诗的路子可以坚持,但史诗的深度挖掘还任重道远。我们不妨设想,杨雄的诗歌如果能够再“跳出来”一些,尤其是纯奠念的调子,一直徘徊不去,某种角度影响了他史题材诗歌的优势发挥,可以将纬度拓宽,多面出击才好。<BR>                                    <BR>                                    <BR>【文献参考】<BR>                                    <BR>                                    <BR>①汉*刘邦:高祖六年(前201),韩王信投降匈奴。次年,刘邦亲自率兵前往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陈平计谋,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脱险。此后,刘邦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BR>②《“前古典派”可以杀毒》马俊华,<a href="http://bbs.yzs.com/" target="_blank" >http://bbs.yzs.com/</A> <BR>③ 《诗歌评论:阅读者的诗歌》沈方。<a href="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408/1/class040800005/hwz232247.htm" target="_blank" >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408/1/class040800005/hwz232247.htm</A><BR>④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带兵进攻越国,在战斗中被越国大将砍中由脚,伤重不治而死。他的儿子夫差继承了他的王位。三年后,夫差为报父仇,带兵攻打越国,一举攻下越国的都城会稽,迫使越王勾践投降。夫差把勾践夫妇押解到吴国,关在阖闾墓旁的石屋里,为他的父亲看墓和养马。勾践忍受了许多折磨和屈辱,才被吴王夫差释放出回国。他一心报仇雪恨,带头日夜苦干,重新积聚力量。经过长期艰苦奋斗,上下一心,越国终于翻了身,利用时机起兵灭了吴国。<BR>⑤ 《论诗歌的创造性的艺术直觉》雅克·马利坦著。<BR>⑥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丘人。著有《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等书。他出生于世宦之家,行文奇特,落笔气势不凡,结尾则出人意外。15岁应童子试中第一名,20岁参加进步爱国书社“复社”。文名盛起后,与秦淮八艳之一的歌妓李香君结识相爱,引出一段美丽而凄惨的爱情故事。方域聪捷又有悟性,可惜其生不逢时,又不甘寂寞,被一时功名迷了眼睛,结果遭时人唾骂忧郁而逝。<BR>⑦ 杨雄文章《诗歌创作,必须回到生活本原》。<BR>                                    <BR>                                    <BR>【附杨雄诗歌】</P>
<P>《长安风(组诗)》</P>
<P>铺开一张白纸,青石镇住。<BR>蘸点墨,勾几笔远山棱角,城墙新柳<BR>注些清水,把墨调淡。倒在纸上<BR>山也好,城也好,染一层暗<BR>风干。换枝细毫,在城门刻上:长安。</P>
<P>长安,离匈奴很近,离名字很远①</P>
<P>几万名败退的士兵鱼贯走进咿呀的城门<BR>整个大汉,陷入阴影。</P>
<P>能屈能伸,人是,国也是。<BR>而屈与伸之间,注满多少辛酸。<BR>这一次,这个给了长安名字的<BR>曾经在酒后狂吟“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老人<BR>剥掉一生积蓄的荣誉自尊后,回到耻辱的起点<BR>风烛残年。</P>
<P>一个泾渭分明的夏天②</P>
<P>泾渭流过城脚,半河清清<BR>半河黄。<BR>不是芦花满头的季节,没有风<BR>整个夏天,你伏在地上<BR>痛哭<BR>烈日,把眼泪照得通亮<BR>酒杯立在坟头,荡成水银。<BR>你在自己的颠峰哭泣,哭你的帝国<BR>将在淝水之战后,诞生了<BR>“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样的典故<BR>哭你几十年的雄心壮志,如今<BR>被酒色掏空<BR>一个好男儿,硬是被后人说成一代暴君<BR>天真豁达,穷兵黩武。你哭的是王猛<BR>也是你自己。</P>
<P>有一种马可以日行千里③</P>
<P>我越来越沉默,越来越瘦<BR>嘶鸣,只是往日的风声。<BR>板桥霜,白桦雪,被一块黑布<BR>替代<BR>磨房把我磨成一头驴</P>
<P>现在,你抱着我秃毛烂皮的身子<BR>在八骏的图壁前,泪流满面<BR>你的文章里<BR>也有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BR>的感慨。</P>
<P>家乡的野菊花开了④</P>
<P>“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于桃花一处开”<BR>迎风朗诵的少年,青衫随风<BR>花落无踪</P>
<P>现在,我已经疲惫不堪<BR>握住缰绳的左手还缠着<BR>白纱,渗出血。身上的盔甲沉重<BR>随行的,跟两年前进城时一样<BR>饥饿<BR>别了长安。短命的王朝</P>
<P>过来的路,早已<BR>看不清楚,也没法再走<BR>桥断了,山堵了,烟青草黄。向南!</P>
<P>向南,跟希望无关,只是<BR>一种选择,一股鱼死网破的余勇<BR>一个男人,带着一群男人<BR>在回家的路上    <BR>一个个<BR>倒下</P>
<P>小山坡,篱笆,野菊花<BR>开了<BR>几缕炊烟。玩累了,饿了<BR>回家……</P>
<P>案头有笔,墙上有剑<BR>我的指尖,有淡淡的墨香。<BR>边关羌笛,铁马大旗,跟我的长安无关<BR>含烟的村镇,细雨楼台,也不是我要的长安。<BR>关上城门,我不画夕阳<BR>有风没风,遥远的长安都在史书里安睡。</P>
<P><BR>《江南红(组诗)》</P>
<P>割我喉<BR>予汝一壶江南红。<BR>莫回头<BR>回头断胫剖腹,隔岸烟火</P>
<P>清平乐:刘基</P>
<P>卖柑者,还在金玉其外<BR>败絮其中。春风吹到屋檐下便烂了<BR>幼燕摔死地上,尚未成型的剪刀<BR>蔫成泥团</P>
<P>一壶酒,便清理了所有残骸。</P>
<P>满江红:方孝儒</P>
<P>老瞎子的眼睛徒然亮了,看热闹的<BR>掉牙的嗓门,一憋气<BR>就慌乱成坟堆里呜呜的野狗。<BR>剁去一个,又剁去一个<BR>把人剁成狗都不如<BR>剁出的肉却比狗的还要鲜,还要肥<BR>一张嘴巴被撕裂<BR>一个上半身跌了出去<BR>又爬了回来。在他腰斩的部位蘸了点血<BR>写下一个草书:篡。</P>
<P>西江月:于谦</P>
<P>暮色,炊烟,皱纹<BR>几点寒酸的渔火。</P>
<P>西湖的柳,笔直垂到坟头<BR>看得久了,就成了父亲的手<BR>抚摩我的头顶。含辛茹苦<BR>四个字,抵我一生的思,一生的空</P>
<P>我噙着泪醒来<BR>《石灰吟》里拎出的一点粉末<BR>又被风吹走</P>
<P>凉州词:顾宪成</P>
<P>你从天启六年走来,深一脚、浅一脚<BR>踩醒古代零星的村火</P>
<P>滩的那头,边曲、残阳,粗糙的风<BR>而这头,白草黄榆。<BR>你呕着血,以指为刀<BR>硬是把浮云凿成“风声雨声<BR>读书声”。</P>
<P>你的青衫蒙尘<BR>苍凉的背上映出一条冰冷的官道</P>
<P>扬州慢:侯方域</P>
<P>纸扇缓缓展开,秦淮村落、扬州青楼<BR>三十年哀怨贴上你的眉梢<BR>你望着夕阳下这片淡淡的光景,哭着哭着<BR>就吐出了几朵桃花<BR>吐出了红药芦苇,白骨青灰</P>
<P>我把扇子浸在梅雨里,不过是将几句隔世的诗<BR>浸成又一个黄昏。</P>

<P>《吴越春秋》(上)</P>
<P>●伍子胥入吴</P>
<P>脊背让夕阳浸透<BR>渡口,浣纱,零星的村火<BR>挥几剑,山残水断<BR>一地草沫</P>
<P>晚风在我额头,起了<BR>皱纹。含混的方言<BR>涂满青衫<BR>两眼无光,干燥成半个<BR>故乡</P>
<P>昨夜,我刚染的长发<BR>比月亮还白</P>
<P><BR>●有条鱼,名叫专诸</P>
<P>鱼已熟,炙红眼睛<BR>裂唇</P>
<P>再次想象,太湖悠扬的歌声<BR>月光,蓑衣<BR>梳弄几下,锅铲如<BR>桨。洗两根长葱<BR>浸白眼珠<BR>醉去的肢体<BR>摆一个姿势<BR>抖落今生的鳞</P>
<P>秋天以后,请你记起<BR>我们都是疲倦的水<BR>离开风<BR>便波澜不惊</P>
<P>●要离刺庆忌</P>
<P>长江船头,收拢游移的目光<BR>流水,按京剧的手法<BR>一笔一笔,勾张红脸。<BR>抱衣,青袍,风起<BR>船动。顺水出场<BR>刺<BR>一个窟窿<BR>便颠覆<BR>两个汉子</P>
<P>水的那头,故里<BR>空无一人</P>
<P>●孙武的温柔</P>
<P>一百七十八个女人,挤在一起<BR>酝酿了极端的恐慌,终于<BR>哭出声来<BR>两个刚砍的妃子<BR>脖子雪白<BR>沥着血,以虚无的姿态<BR>低吟浅唱</P>
<P>有时候,我真想在噩梦中<BR>抱起沉甸的温柔<BR>数一数,梨花,桃花<BR>几朵之外<BR>额头滚烫</P>
<P>●申包胥哭秦</P>
<P>整座宫殿都将晃成一场大病<BR>而你,也将尸骨无存</P>
<P>多年以后,我擦洗掉嘶哑、昏厥<BR>和带着明显哭腔的血丝<BR>在冷清的季节里,上下打量<BR>寻找所谓的咽喉。<BR>我相信,一定能听到<BR>你舒缓地说:<BR>子覆楚,我必兴楚。</P>
<P>●檇李一役</P>
<P>那年盛夏,我们在葱郁里<BR>同蛙声蝉鸣交战<BR>祖先们文身断发,被草莱而邑<BR>而我们,只有等着落日<BR>被谁的刀子滑破<BR>坠入湖底</P>
<P>一个事实,以不同方式记住<BR>越王允常,走进薄暮<BR>的身影<BR>突然矮了几寸</P>
<P><BR>●霸主阖闾</P>
<P>一朵花,就开一个世界<BR>有人惨淡,有人绯红<BR>跌落,也是尘土<BR>腐烂,也是白花花的骨头<BR>而你,在一次溃败之后<BR>濒临死亡<BR>那一戈,远离心脏<BR>却以古老的刀法<BR>割破,你最终的苍老</P>
<P>可当时你并不知道,二百五十年后<BR>《吕氏春秋》换了一种笔法<BR>说你:东征至于庳庐<BR>西伐至于巴蜀<BR>北迫齐晋,令行中国。</P>
<P>●公子夫差</P>
<P>城外的绿,隔得很远<BR>阳光含着风景<BR>一松口,就在你身上<BR>叠一层影<BR>愈叠愈厚。不更事的少年<BR>来不及转身,蜕变成<BR>虎背熊腰的男人</P>
<P>风吹发带,初长的躯体,无声哭着<BR>仿佛每哭一次,父亲<BR>便能醒来一次</P>
<P><BR>《吴越春秋》(中)</P>
<P>●夫椒山水战</P>
<P>眼前的烟波,血色浸润<BR>轻易地,泛起几道浮碧<BR>几朵红花</P>
<P>湖水缓缓流动,漫过四周<BR>的山色,如此的空<BR>波涛从层峦叠嶂泻下来<BR>夜风里,总有些看不清楚</P>
<P>没有什么可以计较了<BR>嗓子嘶哑<BR>越人的疲惫越积越深</P>
<P>●文种议和</P>
<P>五千颗星星席地而坐,等待<BR>某一个契机的来临</P>
<P>如此辛酸。<BR>在这个深夜咽下<BR>山脚稀疏而响亮的婴啼</P>
<P>起身上马,不小心惊醒了<BR>稽山的夜</P>
<P>●太宰伯嚭</P>
<P>眼儿要装扮成忧郁的<BR>浅笑,要开出善意<BR>就连走路,也必须是<BR>温和的。你已经学会<BR>挑几下,便修理了<BR>举族的灰飞烟灭<BR>在伐楚之后<BR>开始伐性</P>
<P>这个被我们定义为佞臣的人<BR>披一身恭顺<BR>对着王,娓娓地说:<BR>兵者,凶器也。</P>
<P>●马夫*石屋*坟</P>
<P>三三两两的鸟叫<BR>一声接一声,垂直上升<BR>就是日常琐事:<BR>锄草、擦车、喂马;<BR>劈柴、做饭、倒马桶。<BR>弯着身,对一张腐烂的鬼脸吐口痰</P>
<P>终了。在一片孤单的梦里<BR>抱块石头,一声叹息<BR>就把满腔的哀怨<BR>吞了回去</P>
<P>●回家的方式</P>
<P>以一口溲的方式<BR>脱下三年恶臭。此刻<BR>一对夫妇回到了故乡<BR>天空纯净<BR>湖水清澈<BR>还有什么,让人如此神伤呢?</P>
<P>我唯有远远观望:<BR>作为看客,我在数百年后<BR>重新收拾那一刻的喜悦<BR>在意念深处,刻上<BR>“劫后余生”。</P>
<P>●想象西施</P>
<P>鱼说:这个女子一定是醉了<BR>才有这样的轻盈</P>
<P>荷说:这两条鱼一定是哭了<BR>才会这样的优柔</P>
<P>水说:这几朵荷花一定是羞涩了<BR>才开出淡淡的艳</P>
<P>风说:这片水一定是谁的前世<BR>看一眼,就生起漂泊的疼</P>
<P>这些年来,想象越来越美<BR>而具体的<BR>往往难以言说</P>
<P>●卧薪尝胆</P>
<P>身下,堆满温暖<BR>点把火<BR>便可烧掉整个冬天<BR>而我,也将在月光下<BR>滴成暗绿的一颗</P>
<P>(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BR>躺在床上的肉身<BR>是我折断的光芒<BR>一张忏悔的愁容<BR>一片收敛起轻狂<BR>的刀锋)</P>
<P>景物窒息,我把自己切成碎片<BR>再在某个年代装订成册<BR>我在其中<BR>生息十年</P>
<P>●艾陵:迷失的魂</P>
<P>久远而宁静,我在沉寂的村庄走过</P>
<P>艾陵——后世的兵家看到这里<BR>会顿出三个字:预备役。</P>
<P>为什么马儿都死了,我还在风里<BR>抱着毂饰哭泣</P>
<P>夜的那头,有明月、乌鸦<BR>几声青铜的响<BR>看见我的,都是伤心的魂</P>
<P>《吴越春秋》(下)</P>
<P><BR>●黄池之会 </P>
<P>季节断裂的地方<BR>单调而枯燥</P>
<P>高台其实是悬崖<BR>志存高远,象锋利的刀刃<BR>在你喧嚣的背后<BR>轻轻一割<BR>你就飞出血来 </P>
<P>夫差,无须得意<BR>无须惊慌<BR>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自然:<BR>高潮低潮,直至死亡</P>
<P>●兵破吴都</P>
<P>可以颠覆掉所有的耻辱了<BR>用一小块凝固的血块<BR>一匹快马<BR>一身盔甲</P>
<P>而奴役还在梦中<BR>所以镣铐和鄙视<BR>还刻在往日的卑微里</P>
<P>●笠泽夹水</P>
<P>铸剑<BR>酿酒<BR>捕鱼<BR>耕田<BR>和敌国之人临水而居</P>
<P><BR>近而示之远。<BR>公元前478年<BR>有很多女子<BR>寻找亲人</P>
<P>●姑苏山上</P>
<P>远方广阔<BR>四周静悄悄,全无声息<BR>一株弯曲的树上  <BR>结满了死人的眼睛</P>
<P>最后一声叹息—— <BR>此后无吴人<BR>  <BR>●范蠡之智</P>
<P>谁忍心痛哭<BR>我抛弃一切的风情<BR>如你痴恋的眼神</P>
<P>现在,你所有的筹划和抱负<BR>在“兔死狗烹”的成语中<BR>注定失落<BR>而我,也将隐没</P>
<P>●徐州会盟</P>
<P>我在史书中打开这一片段<BR>记录简单,轻描淡写</P>
<P>但事实不然<BR>那一天,勾践登上顶峰<BR>越人不用舟楫<BR>马、步<BR>也同样有力。<BR>此后,兴衰之间<BR>再无人记载</P>

<P><BR>(2005-8-27晚21:00于兰斋)</P>
<P><BR> </P>
发表于 2006-2-26 21: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伊沙写的《唐》(不知道怎么一下子想到他的)和杨雄的《长安风》都是有野心(或者:雄心)的作品。</P>
<>认识一位诗人很高兴!评论文字也很棒。</P>
发表于 2006-2-27 08: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雄的这几组史诗,可算是他诗歌创作的巅峰之作,偶也喜欢。玲子的评论确实很棒,再读依旧受益匪浅!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13:17 , Processed in 0.03868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