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781|回复: 2

王楠:白鹤林的“零度写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30 10: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白鹤林的“零度写作”
——读《无限网(赠王楠)》诗

王楠(绵阳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2011-4-22


笔者从《诗林·双月刊》的“特约主持”鲍栋,他在《光影法:在艺术与现实之间》批评艺术家姜吉安的《蛋NO:1—2》、《一个杯子的三个角度》、《隔壁NO﹒2》和《两居室 装置:1﹒2﹒3﹒4》等作品一文中,提出的“零度题材”艺术批评理念受到启示,进一步认识到了:题材无轻重之分,诗人有大小之别;由此也发现了70后诗人白鹤林的一个写作特点:善于从一些看似“无能量”和“无意义”——“零度题材”——日常细小生活事物中,去发现诗的存在和诗意的世界。

2011年4月12日,诗人写的《无限网(赠王楠)》一诗,就属于这一类“零度题材”的“零度写作”(罗兰·巴尔特语)。

上电脑城四楼喝茶,露台也培育
小园圃。茶园在空中,美名国色天香
欲上网问老板,可有无线网
无线何来网?自己心中暗思量
这是个悖论。好比那空中,满布着
云的耳朵或线人……可是,在没地主的年代
不是也能斗地主吗?这岂不是另一个
搞笑而绝佳的佐证。又好比这三月的春风
她是不分阶级、贫富的,也从楼群间漏了些许温情
给我们三四个无聊闲人。当夜色悄悄降临
棚顶上的“丝瓜藤”,就开了花——
那极像丝瓜的灯泡泛着微光。我忽地窥见
客居了二十多年的绵州城,今夜也如此暧昧不清
也像那因特网,亦幻亦真的虚拟世界
让每一个来来往往的人,都心甘情愿迷失
当肚子咕咕叫有了意见,疲惫的外乡小妹终于
端来三碗煎蛋面,款待地坛三斗士——
一个是王牌的教授,一个是貌似能祈雨的大师
一个是刚刚失业的我,一边焦虑着生计
一边又敲击起内心的键盘,准备写作一首
比闭门造车还要玄,还不靠谱的网络诗
    ——白鹤林《无限网(赠王楠)》

这首诗中所写的事实背景,确确实实是那天笔者与雨田、白鹤林三人,在绵阳某电脑城四楼“国色天香咖啡语茶”的露天平台上的小园圃喝茶、斗地主。后来还有70后诗人胡应鹏晚些时候到场。那天的休闲生活,对笔者、雨田和胡应鹏我们三人来说,过了就过了。而对白鹤林,他留了心,有了发现,过后就产生了诗的记忆——《无限网(赠王楠)》诗。

诗人发现了什么呢?一个重大的发现——发现了“无线网”:一个当代社会生活的技术装置!

在雨田和胡应鹏没有到来之前,白鹤林想用刚修好的“笔记本”上网。由于是第一次光顾那个茶楼,诗人确实曾问了老板有没有“无线网”。诗人由“无线何来网”开始发现,先发现了“云的耳朵或线人”;并以中国人在无地主的年代,发明了“斗地主游戏”来“佐证”自己的这个发现。诗人继而发现,有“些许温情” 和“不分阶级、贫富的”风。而后诗人发现“棚顶上的‘丝瓜藤’”“开了花”;再而后发现自己“客居了二十多年的绵州城,今夜也爱昧不清/也象因特网,亦幻亦真的虚拟世界/让每一个来来往往的人,都心甘情愿的迷失”。诗人还发现了“一个是王牌的教授,一个是貌似能祈雨的大师”和“一个是刚刚失业的我”……最终,诗人“发现”了这首“不靠谱的网络诗”。

在诗人西川看来,诗人最为首要的价值,就是在意义处发现无意义,在无意义处发现意义。回过头来再读一读《无限网(赠王楠)》诗,笔者也由此发现了,白鹤林是一位从“不经意的题材”到“不经意的发现”再到“不经意的写作”的70后诗人。

笔者从另一位70后诗人兼评论家赵卡先生评论白鹤林的专文《没有秘闻的日记簿》中亦找到某种佐证:“将世相百态统一辖制在一种浮世绘式的风格抒写里,我感觉这正是白鹤林实践的一种宽广的诗学主张——基于俗世生活的日常主义写作。这样一种实践确实为70后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被总结出来,喧嚣而成消费现实主义裹挟的一条关键诗写支流。”

笔者建议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做一些考证的功课,去翻一翻诗人白鹤林的大部分作品,你也会发现:诗人一直在追求用“自然的诗写”语法,“自然的诗写”生活,以抵达“内在的批判性”或“内在的介入现实”的写作风格。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02:02 , Processed in 0.04065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