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87|回复: 3

读点诗,说点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9 14: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肖英杰 于 2011-11-27 19:25 编辑

骆一禾与海子一样,一直而且永远都活在青年时代。大学时代一段时间里,黑色厚重的《海子诗全编》与《骆一禾诗全编》就像《圣经》,安慰过我孤寂忧郁的青春时光。

偶然再读秦观《鹊桥仙》,心头居然不禁一热。乖乖!写的真好,简直就是中华第一情诗,这哥们称得上中华情诗一哥,难怪苏学士那么喜欢他。

诗歌追求能洞穿时光的艺术穿透力,也要有面对残酷现实的担当勇气。可以说,没有永恒的诗歌,唯有永恒的人性。所谓要与现实保持距离写永恒诗歌的诗人比僵尸还要可笑。对诗歌而言,面对血淋淋的现实,沉默的本质就是谋杀的同谋,是自私到骨头缝里的怯懦。

诗歌本质是艺术,而非意识形态。一个诗人如果刻意要问诗歌该“写什么”,其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问:诗歌是不是要意识形态化和当下化。我觉得,一个诗人,怀抱一颗艺术的心灵,谨守洋溢人性的灵魂,所写的诗歌自然既是当下的,也是永恒的,既是意识形态化的,也是超越意识形态化的。而追问“写什么”另一种可能就是,他在进行诗歌技术层面的探索,也就是纯语言纯表达纯形式等层面的挖掘与尝试。

诗歌不可能彻底远离意识形态。人类只有意识形态鲜明和意识形态淡化两种诗歌。再超脱和天然的诗歌,字里行间都会有意识形态的幽灵若隐若现。陶渊明也罢,华兹华斯也罢,苏东坡也罢,里尔克也罢,细细品读,都是如此。诗人毕竟活在当下,不可能全然置身事外。还有一点绝不能忽略:刻意远离和刻意敌对意识形态的诗歌,究其本质还是意识形态化的诗歌。

批评家总说当下诗歌“缺少思想容量”,通俗一点说就是“缺钙”。这是个模棱两可的话题,得就事论事。如果揪住青春期诗人风花雪月之作看,确实如此。如果一味盯住已经庸俗化名流化的精英诗人作品,也是如此。然而,如果把目光放宽到广大草根诗人、底层诗人、民间诗人的作品,会发现,其实每个时代都有蕴藏时代思想的诗歌,当下诗歌虽乱象丛生,但并不缺少思想容量。你们说缺少,那只是你们眼光太窄没能读到,或者压根就不愿去读。

当下人们焦虑诗歌没有希望,叹息没有文化大师,忧虑全民道德群体性沦丧。所有这些都不是本朝才有之事。当下诗歌陷入低谷,教育没能培养出自己的大师,道德陷入五千年来的历史低谷。但,我们并不需要过分担心。此情形就类似历史上的南北朝,或许过百来年或两三百年,又会出现一个全新的中华诗歌与文化高峰。

不能说中国诗歌是无望的,而应该说当下费尽心思追求发表的诗歌是基本无望的。诗歌是诗人心灵的观照,更多还是属于诗人自己,如果一旦过分地依附于外物,诗歌就可能政治的发泄器和文化的垃圾桶。

当你指望用诗歌来追求名利,自然会被名利糟蹋肉体与灵魂;当你用诗歌来冷静的打量世界,你已经是位真正的诗人了。

不论诗歌,还是诗人,并不需要当下急冲冲地予以承认。真正的诗歌是历史的,未来的,后人或许才真正具备评价资格。所以,中国诗歌不需我们为之急躁,它有它独特的生命与道路。至于诗人,也不需要外界喧嚣浮躁的认可,他有他独特的心境与命运。须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诗歌一直都有着无限广大的前途。

读南朝诗,感觉南朝文人诗歌里大都没有“我”之存在,大抵都以冰冷或客观的立场描写事物,给人陌生与阻隔感。我想这种“我”之缺失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无力企及或无可奈何。诗人不能在诗歌中肆意畅快地展现自我意识和自我情绪,也便成了无“我”之诗。然我肯定,这些读起来貌似冰冷的诗歌内部,一定隐藏着诗人的炽热情怀。

南朝作为一个标新立异的诗歌时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积累过程中一个绝对重要的时代。诗人们有意识地抛弃诗骚传统,进行题材和形式的创新,从而奠定唐宋诗歌辉煌的坚实基础。譬如“四声”,成就了近体诗伟大诗歌标准。譬如山水诗,另辟了一条诗学道路。譬如宫体诗,它好比时下“下半身体”,但绝对比后者要端庄典雅的多,也更能为后代诗人提供诗歌美学与诗歌探索的可能性。

下半身体、口语体、废话体、垃圾体等诗歌,不管读者喜欢与否,也不管其诗歌写作的现状如何,有一点是不能否认的:它们都为中国诗歌往前迈进提供了一种美学的可能性。这是值得肯定的,也是最大价值所在。每种美学都是种诗歌的可能。以某种美学为指引,目前诗人写不好,这并不代表未来诗人也写不好。就如造反一样,陈胜吴广失败了,并不表示刘邦项羽就不能成功。陈吴虽败得窝囊,但价值和意义还是有的。

诗歌是一种有意识的美学探寻,在此前提下创作会获得更多和更高的美学价值和意义。诗歌应该力求精致,因为诗歌语言的本质之一就是简洁。而粗放的、无意识或反精致的创作也有独立美学的价值,价值在于有意识地保留原始思绪及语言的风貌,减少了诗歌因创作行为本身因素制约而导致的能量或美的减弱和流失。它还提供参照价值,那就是,展现在一种在自然的、无目的状态下所创作出来的诗歌文本和其所能达到的美学高度。

特朗斯特洛姆虽获诺奖,但掩饰不了西方诗歌穷途末路之相。西方诗歌,可能的美学几乎能实验的都已经试验过,而且各种尝试后也都出现了不可逾越的大山。后继诗人想要翻山越岭另立奇峰实在太难。所以,西方诗人一次次把目光投向古老的中国,力图从中国博大精深的美学中汲取营养以求突破。而目前中国诗歌,可以说到处都是通往诗歌高峰的路。可遗憾的是,我们没有一条路能够真正走得深,走得远,走得持久。

于坚是我认为当下最有可能成为大师的诗人。我尊敬他。于坚认为海子只是青春写作。我想说的是,现在每每读完于坚的诗歌新作,总有挤牙膏之嫌。可见,他其实也是青春写作的受益者。他没能像里尔克、叶芝、穆旦等诗人一样,越老越弥坚,终其一生都保持旺盛的诗歌创造力。

诚然,没动笔不代表停止写作。孤独与虚空乃是离诗意与本真最近的状态。当下诗人,有人写得很快,有人写得很慢,有人写几年就不再提笔,有人一直在默默分行。这都是一种选择,他人没有说三道四的权利。

诗人是这个特殊的时代的经历者和思考者。他们思考着以什么方式渡过这条诗歌与生活纠缠不清的暧昧之河。有人思考着就转身离开了。有人在思考清楚后或怎么也思考弄不清楚时自杀了。还有人一直坐在河岸,他们越是深入思考,越是感觉思考还不够彻底,于是,身体被词语的细沙越埋越深。
发表于 2011-11-21 20: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同意楼主的观点。我们是需要多思考。
发表于 2011-11-22 11: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同感。作者的意境非常高。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09: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鼓励!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06:21 , Processed in 0.03895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