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94|回复: 0

穗穗解读——白希群作品两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0 15: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白希群作品

一个讨薪的农民工死因不明

文/白希群

死人躺在床上
需要人证明他死了
他死了还要开膛破肚
证明他是怎么死的
很长很粗的针头扎进肚子里
先把气排出来
之后,像屠夫一样游刃有余
无需麻药

他的尸体赤裸
遍体的淤痕
萝卜干一样的命根子
代表不了尊严
很多人围拢着瞧,窃窃私语
但没有看杀猪过瘾
一些器官被取走
做了实验室里的标本


穗穗解读:这首诗歌,我曾在看帖的瞬间留言:冷酷、冷峻。一首诗歌落成,必然带着作者的体温和思想痕迹。在白希群的《一个讨薪的农民工死因不明》,作者并没有说明,这个讨薪的农民工是如何死去的,这就是设置一个阅读悬念。

诗人是“先天下人之忧而忧”的人,所以一个诗人,首先是人,为人、做人、知人。是一个最有良知、富有同情怜悯之心,和思想敏锐深邃的人。我也曾搜索了作者的其他诗歌作品来阅读,并且参看了他解读别人诗歌的诸多文字。

我想说:一个懂得欣赏他人的诗人,并且时时关注他人生死命运苦难的人,才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合格的诗人。一个诗人,必须有一双发现真、善、美的眼睛和鼻子。他能在日常平凡的事物里,不断地变化视角,发现或发掘诗意的真谛。所以,一个农民工的意外死亡,在别人来看,不过是一则混杂在新闻播报或报纸边角处司空见惯的残酷世象。但是作者却独具慧眼,他看到了其中隐含的社会伦理意义,和围观的国人其人性里冷漠、冷酷的劣根性。

在作者的这首诗歌里,他没有过多的喧哗和修饰,只是简明、冷酷地叙述了这个死因不明的人,被法医解剖的全过程,好像一组新闻纪实的采访镜头播放。而这样的镜头播放里,我看到作者隐藏在其后无声无息的哀叹之音。有时,诗歌的直白、简朴呈现,不需要太多修饰和抒情,你依然能够看到并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它来源于本质性纯净的力道和力度。现在我们无需太多的点评和层层剥离的解读,就看看这些文字,我想大家就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不安与澎湃了:“他的尸体赤裸/遍体的淤痕/萝卜干一样的命根子/代表不了尊严”。

当诗歌舍弃抽象,没有太多的修饰、比喻,有时比一百个比喻加起来,更有动人心魄、撼人肺腑的力量和美。诗作,本是作者思想情感的主客观体现和个性化的感受呈现。纯粹的个人情感,也必然带着时代的烙印,和这个时代的社会性息息相关,个人的痛苦和欢乐,某种意义上也是时代的痛苦和欢乐。由此我想说,这首诗歌文本的社会意义,大于诗歌想要表现的诗性张力。也就是通过个性所感,反映人生和社会“共性”,个性中存在共性,小“我”也体现大“我”,这样的诗歌,是直抒胸怀的坚定,不拐弯抹角,不故弄玄虚,来遮蔽作者的真实意图和能指。





她按着曲线的走向
将污浊之处一一撩过
水从她的身上溅开
流向城市深处的暗河
冲淡了脂粉的颜色

像弄脏身子的白天鹅
她想象着潜入水中
清爽的微凉钻入她的羽毛
蒹葭的湖上笼罩着水雾
如同诗人干净的隐喻

白天鹅的头颈徐徐浮出
然后极速扇动翅膀,水花四溅
她通体澄澈,肤如凝脂
不再贪恋那水
她觉得可以呼唤爱人了


穗穗解读:我在解读这两首诗作之前,已经拜读了作者不少的其他诗作,我对作者的诗风和其思想性,有一个基本的观感。从第一首诗歌里,大家就可以感知作者白希群,是一个现世清醒的歌者。他的诗歌语言,倾向于细致入微、众多意象堆积的描绘,注重细节之处的打磨。有时缺乏一股大拙大愚之气。但,是人都有偏好,有自己知识构架的局限性。

读了他不少的诗歌作品,总体感觉,他的诗歌语言和意象,比较密集、优雅。上一首诗歌,却是和他其他作品截然不同的一种风格。我曾经几番比较,最后还是决定选这两首诗歌来进行诗意的解析和剥离,因为这两首诗歌,是他的两种迥然不同的诗风和语感。

这首诗题为《洗》的作品,作者的确将题目的“洗”字,动感地呈现出来,而且能让跟读的眼睛,淋浴到一种清澈、清凉、清静的“三清”佛境。作者贪恋或者说偏爱于一种中国工笔画的慢工细活。所以在这首诗歌里,他依然选择,一点一滴,一笔一线地进行细节描述。好在作者选择的这一组画面,很是贴切,他通过一个女子,一个妙龄女子在浴室或者洗浴中心,洗净自己全身的美妙过程,这里面还暗示着,洁身过程中清静心灵、沐浴灵魂的全过程。

我当时给这首诗歌的简批是:清凉。这种清凉感受,可以说贯穿全篇,在诗句的缝隙间经久弥散。作者开篇的第一节直接切题,展开“洗”的前奏:“她按着曲线的走向/将污浊之处一一撩过/水从她的身上溅开/流向城市深处的暗河/冲淡了脂粉的颜色”,这第一组动作里的她,肯定是一位曲线玲珑的妙龄女子,作者用语言的狼毫,精心勾描。接着就在第二节里,加入客观主体的想象,于是“她”在这里,变成了一只瓦尔登蓝色湖畔,顾影自怜的白天鹅,这让我联想到意象派诗人佛灵特的诗《天鹅》,我曾经在自己09年的组诗《冬日协奏曲》中《重奏》里这样写道:臆想中的天鹅还在佛灵特的悲伤里游动/黑暗桥洞下,盛开的白玫。一团白火焰在天空/依次释放囚禁三季的梦/像春风,像风铃,像墓草,像雪橇,像空格的键,像忘记的他。

而白希群,在第二节继续深化的情节里,其细微处的描绘和比喻,尤为精彩。美丽的女子,在诗歌中,已然化身为爱干净,不染人间俗尘、杂念的遁世天鹅,所以她才会,把污浊的身体潜入水中,让微凉的气息,渗入肌肤的羽毛,渗透灵魂的毛孔。随后一幅“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古典气息的湖光水色,掩映在作者的诗画里,如同诗人某个时刻,灵感闪现的干净隐喻。

一首诗作,总带着作者主观的情绪宣泄,无论他是冷叙述的手法,还是冷抒情的描绘,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主观情绪的笔墨。这首诗歌,适合缓慢地阅读和品味。如同作者一丝不苟的工笔细描。我们再看看作者,是如何收尾,点题的同时,继续留白,并留下一个非常宽敞的出口。“白天鹅的头颈徐徐浮出/然后极速扇动翅膀,水花四溅/她通体澄澈,肤如凝脂/不再贪恋那水/她觉得可以呼唤爱人了”。

读到第三节的第一句,不知道大家是否联想了李白的那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若还有什么样的诗句,能形容此时此刻的观感,我想除了这句,再无他句了。天鹅和莲花,其喻体和本性,都是指向洁净、清静、无污染。想着美人出浴,或忏悔前的净身净心,都可以用此来譬喻。这只美丽的天鹅,终于从水中探出了优雅的鹅颈,洁白的翅膀,带动着水花四溅,而此时的她,已是仙界中人,“通体澄澈,肤如凝脂”。关键是结尾的两句,曾记得佛家有两则开智去愚的小故事,一是说过河,需要借助于舟子,但度过河岸之后,要记得放下和舍弃,也就是这个舟子,只是渡河的外借之物,过了河畔,就要懂得舍弃。如同美色在前,老和尚看见的是,无法过河的美丽女子的难处,而小和尚看见的,却是一叶遮目的美色。所以背负美女过河的老和尚,背完之后,就放下了,而跟随的小和尚一路之上仍在心智困惑愚钝,念念不忘。

我说这两则佛家语录、公案般的哲性札记,不过是想说明,作者最后两句诗里,蕴含的智慧和佛性。水是洁身之物,所以天鹅化身的“她”,沐浴之后,并不贪恋于“水”,一个人灵魂的洁净,是自己时时的清修和自省,由此照见自己天性里本有的洁净自性。最有趣味的,就是结尾安置的悬念,作者用一句话,就让我们走出这场虚构诗意之旅,回归真实的俗世生活——“她觉得可以呼唤爱人了”。

人生的突围和超越,有时是要靠自己的悟性和智慧的。我在这里解读白希群的两首诗歌,其实某种意义上,他也是用这两首风格迥异的诗歌,来点化我和愚昧遮目的众生。我喜欢这首诗作里,满篇洋溢的清凉感受和智慧。


2011年12月16日下午1点作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02:38 , Processed in 0.03799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