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24|回复: 1

穗穗解读——呆瓜作品《掌心的草》和《秘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1 16: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掌心的草

不能伤害一颗草的。母亲
这样说过。我蹲下身子给花浇水
扯下幼小的草时,才记起来

这让人悲伤。整个四月里
母亲都在忙碌,拆洗了被子
擦净了窗户,地面磨亮了她的影子

母亲没在身边,她已经
回乡下好久了


穗穗解读:一首小诗,倒影一个灵魂。或清澈、或豁达、或明亮、或忧伤……在呆瓜的诗歌里,我不仅看到了传统诗的本质,抒情性,也看到了现代诗的本质“诗想”。对于诗性意义上的挖掘和构想,呆瓜总能在漫不经心的语言和句子里,用他直觉的第三只眼睛和思想的敏感,找到一首诗歌的内在能指和诗境的清澈“诗想”。

《掌心的草》,就像作者细腻、多情的小心思,心底保留着一片童真原色一般,青青的、嫩嫩的、淡淡的,在诗句的流转倾泻中,捧出一泓雨后的虹彩。一首好诗的本原色里,一定要有最基础的三原色。(三原色由三种基本原色构成。原色是指不能透过其他颜色的混合调配而得出的“基本色”。在美术上把红、黄、蓝定义为色彩三原色。)在呆瓜的诗歌里,我可以这样简单地总结:其语言的蓝,清澈,透明,安静,透着天空、湖水、山色洗练后的淡淡忧伤;其句式的黄,明亮,优雅,轻快,活力四射,充满希望的跃动,富有“起转承合”的弹性和张力;其内容、寓意、诗境上的红,喜悦,激情,尚真,带着诗想的体温、血气,让人掩卷沉思中,能随时实地激发他人联想、共鸣的诗性能量源。红也是一个人内心或隐或现的能量原色,心理原色之一。这三原色的诗歌构架,让他的诗歌,有着踏实的土壤,始终传递出自己本原的血气和活力无限的生活气息。他的诗歌是有根之物。

我把《掌心的草》,捧在自己的手心里,无限地怜爱。是因为,我透过这些质朴、清亮的文字,看到灵魂清澈的倒影。作者是一个跟我一样,有着同样心性的痴人。他对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带着本原的怜悯之心。若没有这样清澈透明的小心思,他就不会写下这样清澈透明的小诗句。我无意拔高呆瓜诗歌中隐匿的未言能旨。作者几乎用忏悔的姿态,写出自己内心深处的负疚之情。

他不过是在给花盆浇水的空隙,无心地拔下了盆中长出的幼小杂草,由此联想到母亲平日的教诲:不能伤害一颗草的。只是这个联想,是在作者下意识的动作,完成之后,也就是完成时态之后,进行的追悔。所以作者在诗篇的第二节,才会由浇花、拔草的场景,自如地转向四月母亲忙碌的画面。且看作者是怎样自悟自觉的忏悔:“这让人悲伤。整个四月里/母亲都在忙碌,拆洗了被子/擦净了窗户,地面磨亮了她的影子”。

在生活中,人们越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越会让人忽视它的存在。而真正的艺术作品,是要找回人们的这种遗忘,让日常生活中隐匿的诗性凸显出来。我说呆瓜天生就是诗人,本原的性灵诗人。他能透过“掌心的草”,看到草木有情,人间有情,亲情无敌,母爱无际。这首小诗,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就像我们手边经济实用的生活必需品,用一种“清澈的悲悯”,撩动我们日益麻木的灵魂和遮蔽诗意的眼睛。

这样的诗歌,本无须我来一层层地剥离其中的意义,但我却毫不吝啬自己的笔墨和喜爱之情。因为他总让我在语言的间隙,诗意的联想中,感受并领会“不可言传”的忧伤和淡淡的苦涩。尤如我现在手中、口中、腹中的单枞茶韵。有一种醇厚之后的回甘,在灵魂的舌尖缠绕。



秘密

我不知道,那些草摇来摇去
关节是多么痛。我不知道
那些鸟飞来飞去,是怎样的快乐

我也不知道,十八个人
靠近了又离开,却羞于说话
这多么黑暗,木头也羞于说话


穗穗解读:诗题《秘密》,的确藏有乾坤挪移、含沙射影的秘密所指。本来我不想,一开始就揭示作者,写作这首诗歌的灵感来源。因为这首诗歌,隐喻的力量,超过了许多人,声嘶力竭的谴责和呐喊。

我想,大家对小悦悦的事件,一点还记忆犹新吧。那“十八个人”,曾经有人说,就是人间的十八层地狱。这样的指责,难免有放大,和站住说话不腰疼的嫌疑。我曾经说过,一个人在批判他人的时候,首先要问问自己,当发生这样的事件时,你会如何去做。将心比心之后,你才有资格去批判和指责。

我还是言归正传吧。上一首诗歌解读里,我已经说过,呆瓜是一个善良、敏感、真实、多情的诗人。当听闻这样的事件发生之后,他没有像许多诗人那样,赤裸裸地指责、谩骂和呈现。他选择了隐喻、拟人、对比、烘托等传统的手法,甚至用一组看似毫无关联的画面,独辟蹊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涌动的血性和悲悯。这秘密,并不难解码并彰显。

“草”和“鸟”,都是人心物象的化身。当人性中善良的阳光,被冷漠的乌云遮蔽时,那十八个人,就只能是黑暗的荒漠和人世苦海里挣扎的愚痴的奄奄一息的病人。他们已经忘记了一个人,最起码的良知和同情怜悯之心。这让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心,五脏六腑,尤如针扎般疼痛。这样的人间,的确尤如地狱。

作者是睿智且清醒的。有时疼痛,并不是要扯着大嗓门,喊出来。有时,我们语言的拳头,伸出去的招式和凝练于内的力量,用形象的暗喻、隐忍地谴责,比之那些干巴巴的口号和谩骂,更有暮鼓晨钟的回响和无尽的穿透力。

这首诗歌,依然无须我来一字一句的解读和引导。大家不妨,就用压制不住的愤怒和疼痛,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和感应吧。如同作者结尾的隐忍:这多么黑暗,木头也羞于说话!木头当然不会说话,但是这不说话的木头,比这群冷漠无情,不配为人的人,要善良、美好的多。至少它们不说话,但懂得彼此友爱,众志成“林”。我还想说,这首诗歌的秘密,还不仅仅在于揭示黑暗的缘由和本质。它还可以脱离这一社会道理伦理的悲剧事件,指向人间所有的黑暗和不堪。

小诗不小,“秘密”棒喝。写得好!呆瓜不呆。
发表于 2012-2-4 17: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高人啊,我先收藏了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03:20 , Processed in 0.02946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