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643|回复: 1

三色批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21 23: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B>“炼金术”或曰经验的洞察</B><B><o:p></o:p></B></P>
< ><B>——关于西川</B><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0</FONT></B><B>年代以来诗歌的一次短评</B><B><o:p></o:p></B></P>
< ><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B></P>
< ><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B>在一篇名为《诗歌炼金术》的文章中,诗人西川以近乎数码罗列的方式,书写了他对诗人、诗等问题的理解,而与此可以对应的是,在诗歌创作上,诗人写出了长诗《致敬》这一可以视为“改变写作路数”的作品。这种大致可以标志诗人风格的“转变”尽管早在1992年就已经出现,然而,相信在许多人的记忆以及一些带有回忆性的经典选本中,那些描述“星空”、“羊群”、“天鹅”的作品依然就是西川。这无疑是对西川苦心“炼金”的一种忽视,而且,这种观念性的思维也不利于了解诗人自90年代以来的精神探寻。<o:p></o:p></P>
< >但对于西川的“炼金术”以及曾言的诗歌应当是“人道的诗歌、容留的诗歌、不洁的诗歌、是偏离诗歌的诗歌”,我却愿意简单使用“经验的洞察”来予以概括。尽管,《致敬》之后西川的作品常常以增加篇幅的方式进行了“诗的偏离”,而且,他的精神世界也往往被“一个人在诸多方面的胡思乱想”(见西川最近出版的诗文录《深浅》之“简要说明”)所掩盖,但无论是“炼金术”本身就需要一道道工序,还是西川的创作自身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介入并丰富90年代诗歌潮流之中——在我眼里,所谓 “叙事”、“个人化”、“细节”、“口语”等一系列关键词在90年代的风起云涌大致一为诗人个体的复苏与回归,二为诗艺的综合,而其外在表征则是传达或曰寻求经验的释放。不过,即便如此,西川依旧在其诗歌创作中对语言使用的细部进行了条分缕析,如对于“口语”和“书面口语”,是以,西川在“炼金”之后的创作中,通过充分挑战异质事物、兼容负荷来体现质感与强度,在效果上就不仅仅是传达某种经验,而是要洞识这种体悟与经验。<o:p></o:p></P>
< ><FONT face=宋体 size=3>还是让我们从那首写出诗人“精神隐私”的作品《鹰的话语》具体进入西川的世界吧!即使只是单纯从名字的角度,《鹰的话语》也以高于一般位置的意义注定要发出空中的声音。这依旧是重复诗人惯常沉稳、精确叙述风格的一次描述,但它的“炼金”方式却并不仅仅在于一段段箴言式的罗列,而在于罗列中,诗人表达了对于生活和历史的那种充满睿智的洞察,以及洞察后种种近乎哲理经验的提升。至于其为何反映了诗人的“精神隐私”,我只想通过跳跃的方式简单罗列几行诗作为一种阅读吧——</FONT></P>
< >64那么,一个不承载思想的符号,是鹰吗?但我还没有变成过一只鹰,但所有的狐狸都变成了人。我把自己伪装成一只鹰,就有一个人伪装成我。从诗歌的角度看,我们合作得天衣无缝。<o:p></o:p></P>
< >65我伪装成一只鹰,但装不出它的羞涩;我伪装成一只鹰,但无法像鹰一样格斗和俯冲。即使在格斗时它也在内心远离格斗,因此它是昂贵的鸟;即使在俯冲时它也内心平静,因此它几乎接近于神性。<o:p></o:p></P>
< >88在人群里有的人不是人,就像在鹰群里有的鹰不是鹰;有的鹰被迫在胡同里徘徊,有的人被迫飞翔在空中。<o:p></o:p></P>
< ><FONT face=宋体 size=3>在诗文录《深浅》中,西川曾写道:“我寻找我自己,没想到却找到了许多个我自己”;“我对诗歌的看法与很多人不一样,也许错的是我。”西川说得很坦白实在,这应当是他“炼金”的心得,而透过那些已经写得“混乱”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味到的或许正是诗人敏感的意识,深厚的底蕴以及可以将“经验洞察”后以均衡、大气之方式表达出来的能力。</FONT></P>
<P ><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 </P>
<P ><B>黄灿然的评论</B><B><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如果仅仅从生存的地域来看待黄灿然的作品,那么,我们势必会因为他作品所展现的风格而感到一丝惊讶:因为,无论从他者的视野,还是惯常的记忆,居于香港的诗人往往会被人想像为由于长年接受都市生活气息的熏陶,以及文化交流的便利,而易于表现一种城市经验以及“现代性”乃至“后现代性”洗礼之后的自然反映。然而,从最早接触黄灿然诗集《世界的隐喻》到后来的《五人合集》,再有此番阅读“黄灿然诗选”中的新作,所谓“诗人的印象”已可以定格为一种“叙述性”,而且,这种“叙述性”是以自觉的身份融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0</FONT>年代诗歌的主流写作之中的。<o:p></o:p></P>
<P >但更为引人注意的却是这种“叙述性”在可以归入一个“类别”之后的“个人化色彩”。对于黄灿然而言,将主观的情感融入一种客观平静的叙述,并不断通过对第二、三人称(尤其后者)的强化使用,来体现一个冷静观察者的“距离感”甚或“置身事外”,或许正是这种叙述给阅读者的第一感印象。然而,在一首首诗终于以“卒章见志”的方式完成之后,客观的描写终因“我”的介入而得到一种“揭密”之后的“解脱”,我们最终获取的却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彻悟和沧桑:在《小镇》、《小城》、《回到山上来》等短制中,黄灿然已经通过近乎纯粹的方式将这种风格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事实上,作为一种生活的感悟,在“上了年纪,渐渐达观”之后,“回归”(即《回到山上来》)也确实会“心境平和”、“身体舒畅”,然而,那种“莫名的喜悦”可以给人的深思的却在于变换人称之后的“我会想起善”。<o:p></o:p></P>
<P >当然,在讲究“叙述”之后,黄灿然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远离”顿挫有力的诗人,但这却在另一方面为诗人赢得了一种独特的力量。即使仅是以回忆中的意象经营作品,黄灿然的作品也从不缺乏一种阅读之后“亲和力”。何况,这种细腻而注重张驰的叙述也利于我们领略他对生活的理解与洞识。</P>
<P > </P>
<P > </P><o:p>
<P ><B>树旁的汗血马</B><B><o:p></o:p></B></P>
<P ><B>——关于牛汉的诗歌阅读</B><B><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第一次读牛汉的诗是在语文课本上,那首诗名叫《华南虎》。</P>
<P >第一次见牛汉是在诗歌研讨会上,他年龄很大,但却身材依旧高大、挺拔,性格刚直。</P>
<P >对于牛汉这样的诗人,我们当然应当存有敬意,这不仅由于他经过苦难的历史,却不屈服,而且,关键还在于在新时期复出之后,他依旧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势头,并对于后辈诗人,他总是以谦和长者的身份,给予理解和支持。</P>
<P >在《谈谈我这个人,以及我的诗》中,牛汉曾讲到“我的诗和我这个人,可以说是同体共生的”,“我与我的诗相依为命”。是的,这是牛汉对做人与做诗原则的一种真诚表述,当然,这段话也可理解为是牛汉诗品与人品的生动写照。</P>
<P >还是从阅读牛汉的作品形象的感受诗人的人格吧!</P>
<P >先说说《半棵树》——</P>
<P >“半棵树/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岸/人们说/雷电还要来劈它/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o:p></o:p></P>
<P ><FONT face=宋体>“半棵树”,当然很可怜,但它没有因为身残而萎靡、低俗,它和整棵树一样,它的特例独行似乎更容易招惹“雷电”的攻击,然而,“半棵树”没有屈服,它的直与高证明了它是强者,所以,这是诗人自我在经历磨难之后的一次生动写照。</FONT></P>
<P >还有一棵树,是众多读者所熟识的《悼念一棵枫树》,这是一棵完整的树,然而,它却被别人伐倒了,然而,不断散发“清香”的它却比站立的时候更加“雄伟和美丽”。如果单纯就命运的角度予以判断,“倒下的枫树”当然比“半棵树”结局悲惨一些,但它们却都是那样的顽强、伟岸,而且,正是在这样一棵残缺的“树”与另一棵“倒下”的树之间,我们读出了诗人的生命写照。<o:p></o:p></P>
<P >但我还期待在“树”旁加上一匹传说中的“汗血宝马”——<o:p></o:p></P>
<P >“它只向前飞奔/浑身蒸腾出彤云似的血气/为了翻越雪封的大坂/和凝冻的云天/生命不停地自燃/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用筋骨还能飞奔一千里/汗血马/扑倒在生命的顶点/焚化成了一朵/雪白的花”<o:p></o:p></P>
<P >汗血马是诗人崇高人生理想的一种写照,这种神奇的艺术构想并不仅仅源自一次想像,还应当有诗人的生命体验,何况,据说诗人牛汉的书房名字就叫“汗血斋”。将“汗血马”置于“树”之侧后,牛汉诗歌以及牛汉人格变得完整了,他的铮铮铁骨、凛然正气不但可以通过两者的结合活脱而出,而且,在那种坚贞而宏大的气魄面前,可以称之为一代知识分子精神榜样的形象将让多少人为之动容。</P>
<P >“愤怒出诗人”,牛汉无疑是一个高大的硬汉,而且,在地位日隆之后,他依旧不忘辛勤的耕耘并奖掖后进,因而,在这种事实面前,仅仅以“树旁的汗血马”的方式阅读牛汉又是不够的。是以,通过“挂一漏万”的方式完成我的阅读之余,我建议应当去看看牛汉的散文和随笔甚或诗剧,因为,那样,会使我们更为全面的了解这样一位见证历史的诗人。</P>
<P > <o:p></o:p></P>
<P ></o:p> </P>
<P > </P>
发表于 2006-5-22 17: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资料值得收藏.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13:19 , Processed in 0.03008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