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让抒情在生活的美丽中歌唱<o:p></o:p></p>
<p >——序诗集《岁月如歌》<o:p></o:p></p>
<p >·钱刚<o:p></o:p></p>
<p><!--[if !supportEmptyParas]--> <!--[endif]--><o:p></o:p></p>
<p >长期以来,普通读者在心灵的阅读中早已与诗歌保持了偏离,私语、低向性慢慢地在剥蚀和溶解着诗歌群体的价值选择。这种偏离是诗歌作为文学的基石和桂冠是否在一种倾叙失衡中退失的预兆呢,是否意味着将在读者的阅读中成为一个黑点呢?作为诗人,疑问的恐慌始终在我的心头挤压,并且成为了郁结的伤痛。<o:p></o:p></p>
<p >但是当我拿起蒋中华先生的书稿阅读并且聆听着几个普通读者的赞叹时,我明白了真正地扎根于社会的诗歌作品,一个充分地将自己的情感植栽于大地的诗人来说,他的歌唱将永恒地对文明进行一种积淀,是对生活的一种沉思,是在用一种坦诚构建着美丽丰富的世界。而这种诗歌将不会被任何一种理由所遮蔽,它将发出自己的力量和美的深度来。显然,由干自然化向抒情品质的存在,诗歌中的美感正在深深地触摸着世界细微的“震颤”,使诗人可以在美的节奏中感觉到社会的丰富性。<o:p></o:p></p>
<p >面对着“我是矿工/我是坑道中挺立的铅色支撑/压力和岁月被我用肩扛起/温暖和光明/
从我脚下走向城市、走向乡村/是的,我是矿工/我是一团燃烧的火/我是一片炽热的情/尽管有人嘲笑我常常与黑暗为伍/但我心头永远悬挂着一片光明”《我是矿工》以及《<b >我骄傲,我是一名青年教师</b>》在这里不仅作者职业的自豪感和蕴藏在内的生活热爱, 更是对社会义务的智性认知,也在信奉着社会的同质力,表达了社会的美感意义,因此产生的社会表达与内心表达互构了更顽强的社会诗化形态,成为一种理想的寄寓方式。和上述的激扬不同,蒋中华的社会性价值寻找也充满着批判性,从《血,不会白流 》中“关注着南联盟命运的一双双善良的眼睛/那写拾克林顿的沉重的信件/伴着哭声随风传送./让每一名为人父母者/撕肺揪心 ” 痛恨开始到《街头青年印象 (二首) 》中的“是流行的时髦/还是豪华的扼杀/浓浓的烟雾中/笼罩着一个伤心的日子 ” 忧虑他都带着一种直面社会的勇气,增强了对社会的对话性,从社会对话的批判中寻求社会美善的属性,而使诗歌的指涉在社会现实经验的所指中进入一种理想化的幻想状态。这无一不表明着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彻的透视力和诗人敏锐的感受力,也是由这种社会情感出发。诗人对于生活激扬的体悟已经有了文化的深化,并且使诗人从郁忧着的独思中走了出来,进入到对社会的理解中,自觉地担负了深刻的历史社会忧患意识和文化的责任感,使诗作有了更高层次的社会价值性。<o:p></o:p></p>
<p >蒋中华的诗歌创作更充满了一种情感的表达,这种充满,使他的诗歌中才时时地流淌着人类生活的灵魂/爱的普遍主题,从普世关怀的高度将“私我”大我化,赋于爱更深刻的情感内涵。诗人从《献给老门房的歌》“中我夜归的手/多少次叩破的梦/你,默默披衣起床了<o:p></o:p></p>
<p>/眼睛——从来都是/未悬掛过乌云的天空”的感动到《你的笑容》“一种灵魂深处的渴盼/被阳光灼醒了/血液中有一只鸟在歌鸣/分别时<o:p></o:p></p>
<p>当我用热切的目光/噙住你目光中伸出的依恋/幸福/会让一个冬天灿烂如春” 从同事的情感目光的坚毅到爱情的执著都己经得到了幸福的升华,从而显得更加真挚和从容内在。另外诗人在《一双黑平绒拖鞋》一首中这样写道:“母亲病重的日子/与吊针一起住在医院/病重里/一双柔软的黑平绒拖鞋/花朵般开放着儿子的爱意/那些天天空很灰暗/家人的心都凝成了/医院门厅那一方冰凉的水磨石/打探母亲的病情/大夫们总是吞吞吐吐……” 的感情的体验外展,已不仅仅是对生命主体的讴歌,而是抵至了一种浓郁的文化气味。这种深度中的情感外露出,蒋中华用细腻的情感拓印中爱情、亲情、友情以及人性的惊喜和“真、善、美”的追求,以生命为本体完成了对人生的领悟和思考,真正地将这种充盈着对生命的无限美好探寻的诗学生命意识绘入了诗行,不仅使诗歌有了生命艺术构成的醇厚和清新的气息,而且是诗歌从平常中自然倾泻着生命的深意,<o:p></o:p></p>
<p >古体诗词写作作为诗人创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同样地凹现出了诗人的才情、才思、才感,与诗人的现代诗创作所不同的是,中华的诗词更富有一种历史感,他将游历感怀作为创作点,融情于景,情以托境,以境抒怀
其创作充盈悲慨,清逸之气, 使诗歌的意境与意境达到了相当的深度,自己的情怀在人生的游历的走笔中走向厚重。 <o:p></o:p></p>
<p >在以诗讽史的需求价值追索下,把握了隐留在诗句间的现实意义,例如诗人的作品《谒岳王庙》、《游南京秦淮河(二首)》等等就是作者通过对历史的反问表达了对真善义的追求,另外还有《项王怀古》在不尽的激情中表达着对悲剧英雄的感叹,这种深刻,使诗词脱离了简单的景述而抵至情感的深处,通过“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充分挖掘提炼出了感性之上的理想理性,在诗体审美的独立性之外显现了心理审美趋向的史学价值,这已单纯的脱离了诗中单纯的景趣审美,而是进入了对社会的感知力,这种力量更深刻的强调了审美价值意义和社会意义,强调了对社会的认识性和批判力,把握了中国诗学的传统本质内涵,也是诗人诗作成熟的开始。诗人的裸体诗更深刻地把握了生命的通彻力,例如诗人在游青海湖遇险时所做的“风来大浪撼游船,湖中抛锚尽变顏。历经生死终一笑,从此看轻思与怨”,就是以精妙的生命感知力对人生顸悟的艺术观照,有着强烈的生命超然感,完成了人生意义哲学诗化的人性复归,使读者可以在生命的淡泊中体味社会心理的底态。<o:p></o:p></p>
<p >蒋中华先生的诗歌作品无论是从现代诗的明朗表达或者是古体词的雄健抒情,都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蕴含着更为宽泛意义上的民族情怀和人性关怀切入的表达,而且由此将个性表达传承在极其浪漫的社会自觉性中,使心灵在自然的凝合中赋于了美的意象表现,以完整的众体关怀引发了对生命、对社会的体悟,在丰富的情感空间中深沉的表达着对人生的体验之感,强烈地继承了传统诗歌的融合象征。<o:p></o:p></p>
<p >另外, 中华先生也在抒情之后, 自觉地完成着一种探索, 在多元并存的诗歌时代不断用个人的体感完成着诗歌追求的自我烘烤, 比如“昨天我走过一个墙角/听到有一只狗在说话/它的声音很温柔/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我要努力去接近它/并且学会温柔地说话/《无题之三》” 利用“狗” 作为一种象征,指喻了在这被异化的现实中, 狗的人性反而超越了人的人性, 这种铺展的能指性攻略给阅读者创造了无限的审视角度, 使人们在阅读压迫中得以反省, 从而睁大观察世界, 再生道德意义的眼睛,
这种多歧义性探寻和尝试, 在另类嬉戏中体现了现实的严肃性, 也实现了作者对社会写作的自我突破和彼岸到达。除此之外,中华先生的作品还充满了语言的灵气, 对细节的准确把握,
对现实语境的指涉, 充沛的幻想力和感悟力等诸多的优秀的表达品质。 <o:p></o:p></p>
<p > 综而述之,中华先生的写作烙印着传统文化结构心理的情结, 在整体上在迈向一种更宽泛的真诚表达,如果我们就从他的对于热爱的摄取上看,这种生命感的自身表达,完全超脱了个人经验的人生境界的行走,将直接从个人的主题随动中完成对世界的沉思衍射。藉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世界的沉思将成为一种内质性的深入,时时观察世界和社会。这暗喻的是诗人对一个纯粹的心灵抒情时代的完整总结。是为序。<o:p></o:p></p>
<p><!--[if !supportEmptyParas]--> <!--[endif]--><o:p></o:p></p>
<p><!--[if !supportEmptyParas]--> <!--[endif]--><o:p></o:p></p>
<p>
2006年6月16日夜于红古怒斋<o:p></o: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