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46|回复: 2

在“思索”中展开诗的世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9 09: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B >——论叶延滨的诗</B><B ><o:p></o:p></B></P>
<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如果一定要通过阅读完全部作品之后,才能在透过近乎繁星点点的文字中体味到诗意的一种栖居,那么,理解叶延滨的诗歌方式无疑是困难的——数十本诗集以及多卷杂文集、散文集、评论集的数量累积,已经使叶延滨的创作成为一种“奇迹”;与此同时,作为新时期以来较早进入诗歌创作的一代“青年诗人”,叶延滨背负的历史记忆以及观察晚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余年诗歌历史的眼光、经验,也成就了他自身的独特身份和地位,是以,评判叶延滨的诗歌与其说是要进入一个诗人的世界,不如说是如何找寻一个特定的视点,进而可以以多维度、多角度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P>
< >翻开谈诗随笔集《诗与思》,阅读诸如《得失一笔糊涂帐》、《我与文学的几点说明》等文章,也许作为一个评论者,会在集子的题目与具体文章的“间隙”处产生一种“幻觉”:如果“诗”是一种具体的创作,那么,“思”是什么?而作为评论者对于“诗与思”又能赋予什么?或许,借助海德格尔的“这些阐释乃是一种思与一种诗的对话;这种诗的历史惟一性是决不能在文学史上得到证明的,而通过运思的对话却能进入这种惟一性”,<B ><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 </FONT></SUP></B>叶延滨的“诗与思”正是需要一种“思索”才能展开“诗”的世界,但这种“思索”本身无疑是充满张力甚或歧义的,它不但等同于评论者的一种“思索与对话”,同时,也等同于叶延滨诗歌写作的一种心态方式。</P>
<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B >一、“思索”的涵义</B><B ><o:p></o:p></B></P>
<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在诗集《二十一世纪印象》的结尾处,叶延滨曾以非常富有深意的方式排列着如下两首诗:《回眸青春》、《二十一世纪印象》。其中,在《回眸青春》中,诗人写道——</P>
< >写下这首诗题<o:p></o:p></P>
<P >别离之情油然而生<o:p></o:p></P>
<P >不知告别青春已有几时<o:p></o:p></P>
<P >只明白如果不属于我<o:p></o:p></P>
<P >就不必去找寻<o:p></o:p></P>
<P ><o:p> </o:p></P>
<P >青春定义的如此简单<o:p></o:p></P>
<P >“不喜欢向后看的那双眼”<o:p></o:p></P>
<P ><o:p> </o:p></P>
<P >青春是河里的流水<o:p></o:p></P>
<P >不知道干涸的池塘<o:p></o:p></P>
<P >青春是山坡的羊羔<o:p></o:p></P>
<P >不知道集市的屠场<o:p></o:p></P>
<P >——花为谁开放?<o:p></o:p></P>
<P ><o:p> </o:p></P>
<P >回眸青春,我被感动<o:p></o:p></P>
<P >而决不去点燃嫉妒之火<o:p></o:p></P>
<P ><o:p> </o:p></P>
<P >那些为青春的悲喜剧<o:p></o:p></P>
<P >准备的化妆品浩荡如云<o:p></o:p></P>
<P >日用化学工业借用青春的名义<o:p></o:p></P>
<P >遍布多少芬芳的骗局<o:p></o:p></P>
<P >——青春与广告结为情人?<o:p></o:p></P>
<P ><o:p> </o:p></P>
<P >只是布满皱纹的心<o:p></o:p></P>
<P >难以被青春的护肤霜解救……<o:p></o:p></P>
<P >而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1</FONT>世纪印象》中,诗人则又有——</P>
<P >软缎一样的马背上<o:p></o:p></P>
<P >抖动着海的波浪<o:p></o:p></P>
<P >阳光把金色的帆<o:p></o:p></P>
<P >吹向绿色的大草原的花蕊<o:p></o:p></P>
<P ><o:p> </o:p></P>
<P >记忆中的一颗汗珠<o:p></o:p></P>
<P >在我的背脊上流动<o:p></o:p></P>
<P >滚过了一个漫长的夏季<o:p></o:p></P>
<P >被扇贝变成珍珠<o:p></o:p></P>
<P ><o:p> </o:p></P>
<P >雪雨像孩子似地淘气<o:p></o:p></P>
<P >在我的肩胛上伏了一会儿<o:p></o:p></P>
<P >又跳进那道长长的山谷<o:p></o:p></P>
<P >溅起一弯新虹——<o:p></o:p></P>
<P >累了吧?同路的孩子问我<o:p></o:p></P>
<P >我的笔变成一支手杖<o:p></o:p></P>
<P >两首诗无疑可以在“互训”中表达了一种“回望”以及“回望”之后“前瞻”的心境:在青春已逝,难免产生伤感的现实面前,叶延滨深刻揭示了“身处青春年少”时,人们常常并不珍惜青春的事实——“青春是河里的流水/不知道干涸的池塘/青春是山坡的羊羔/不知道集市的屠场/——花为谁开放?”,然而,作者却没有因为青春的渐行渐远和他者正在“青春”而产生一种失落乃至“嫉妒”,不但如此,诗人还通过自己的特有方式感悟到:在物化时代特别是后现代技术虚拟的空间下,“青春”以及一切美好事物正逐渐处于一种虚假变质的状态,但心是无法欺骗自己的,所以,在饱经沧桑之后,结尾处那句或许正是诗人感悟人生的一种现实写照。</P>
<P >与前者相比,《<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1</FONT>世纪印象》在隐喻与随想的过程中,更充满了一种近乎“文不对题”式的的机智与幽默,“我”肯定是老了,许多事物也都在岁月的延展中成为记忆的化石,但在“我的笔变成一支手杖”的时候,“我”所发出的浩叹却是多方面的:“我”当然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1</FONT>世纪来临时继续写下去,但“我”的已然化为“手杖”的笔写的究竟有哪些事物呢?也许《<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1</FONT>世纪印象》本身并不是一首结构完整的诗,但它却实实在在的表达了一种“思索的心境”。</P>
<P >回顾自成名作《干妈》以来的诗歌历程,叶延滨的经历无疑是以“青春”和“理想”的方式结构出一曲“双重变奏”。如果说“一般而言,一个诗人创作态势的强弱与绵延往往可以显现诗人写作生命的持久程度”,那么,在叶延滨身上,创作年轮划出的轨迹或许并不仅仅只是在晚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余年诗歌史上刻下一道独特的印痕,其中还包含着一种“思与诗”的融合过程。这一点,在借用诗人那段简洁又带有比喻成分的话——“在我们今天的时代和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坐标点,在纷繁复杂的感情世界里找到与人民的相通点,在源远流长的艺术长河中找到自己的探索点。三点决定一个平面,我的诗就放在这个平面上”<B ><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SUP></B>后或许变得越发清晰:这段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0</FONT>年中国作家协会《诗刊》举办的“青春诗会”上的发言,不但可以视为诗人多年来的艺术探求,而且,也在一种追求和企图实现的目的中张显了一代人的“史诗价值”——“表现这代人的史诗价值,不等于为他们造像,是展示我们属于的这一代人特有的……诗是人类情感的一部历史,我希望加入这个历史,并成为其中的一环,前瞻古人,后携来者。”<B ><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SUP></B>,而这种“史诗价值”以及承上启下的希冀,恰恰与上述列举的两首诗形成一种自然的契合。</P>
<P >在以近乎虔诚的态度肯定普希金名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之后,叶延滨曾有</P>
<P >我也问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诗?我自己回答自己,如果没有读过这首诗,我也许一辈子不会写诗。……我平静地回想我与诗这几十年的缘分,我要说,我感谢诗歌,因为它无论在何种境遇中,都在教我感谢生活的赐予。我至今不是一个宗教徒,如果说有什么在我的生活中可以作为上帝的替身,那就是诗歌。……这种心境也许有人不以为然,但我总想以这样“天真”的——相信明天,相信人间有真有善有美,相信一生会有意义——浪漫主义的人生态度来对待人生,使自己在物欲横溢,灵魂放逐的年月,有一块精神的家园,在一切都被推上市场的时候,不拍卖自己的良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 ><SUP>[4]</SUP></B><o:p></o:p></FONT></P>
<P >的言论,这当然是一种诗歌的心态意识,同时,也无疑在一种“假如”中呈现一种关于“诗的思”——或许叶延滨过于流连忘返诗歌的世界,所以,他才会多年如一日的进行神圣的坚守,而从初学阶段到乡村与都市的抒情诗,再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年代中期以降进行文化的转型,叶延滨诗歌的现代意识以及生命意识,正以一种开放的意识进行着孜孜以求的探索。当然,在清贫甚至艰难的诗歌现实面前,叶延滨并不掩饰他在诗歌面前的困惑:“我曾以树的困惑来描绘我不可摆脱的窘迫:根扎进了传统的土壤,越扎越深,而枝叶却以叛逆的姿态向天空伸展,展示一个飞翔的梦境。”<B ><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SUP></B>由此可见,在明白诗意追求的崎岖之旅后,叶延滨还是以坦然的方式面对了诗歌,因此,在“思索”之余,叶延滨诗歌的路程也就在一种不自觉的状态下,成为一部诗歌心路的“编年史”。<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B >二、在现实与历史之间</B><B ><o:p></o:p></B></P>
<P ><B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B></P>
<P >在“思”的过程中,叶延滨的诗歌或曰与读者“对话”的可能首先体现在一种“历史感和现实性”。自初学阶段以“伤痕”、“反思”的方式登上诗坛,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年代初期以组诗《干妈》一举成名,大量诗作表现陕北农村生活场景以及在过去年代中的生活体验,再渐次融合城市变革的背景,书写大量的都市抒情诗。叶延滨给人的印象一直是现实主义的。而事实上,对于叶延滨这一代诗人而言,以社会现实为基调进行现实的书写也往往成为一种不由自主的“宿命”。尽管,诗人曾自称“我不是一个标准的现实主义诗人,我甚至以为用现实主义界定诗人不太妥当”,<B ><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6] </FONT></SUP></B>然而,在现实面前,诗人最终的选择却决定了他投入历史与现实的可能。</P>
<P >作为“陕北记事之一”的名作《干妈》,除了通过追忆的方式显现了陕北农民的纯朴、善良之外,更为深层的却在于一种苦难的记忆,而这一点,也正是在与当时的时代思潮相应合的过程中,产生了阅读的震撼:在那“她没有自己的名字”、“灯,一颗燃烧的心”、“夜啊,静悄悄的夜”、“太阳与大地的儿子”等或许已然并不新鲜的段落标题下,对历史记忆的重温以及对现实的折光,早已在一言难尽的叙述中成为历史渗入诗人灵魂与血液的意识,并在接下来的“高原之子”、“母亲的土地”、“母亲的神话”、“父亲的神话”以及其间的“他是我在神话中的象征/我是他在现实中的化身”中成为一种历史的留存。</P>
<P >如果说上述内容已经可以证明叶延滨诗歌一度呈现的现实性,那么,从现实中透露出某种历史意识或许正是一种诗歌写作的必然逻辑。在《囚徒与白鸽》式的发生于久远历史但却真实的“抒情叙事诗”中,在《黄河与我同在》这样可以穿越历史的“大文化”背景下,“浪漫”与“豪放”,“朴素”与“乡愁”,还有夯实凝重的黄土地,都是诗人可以通过现实自由的进入历史、徜徉历史,从而厚重现实的必要途径之一。</P>
<P >也许是弥漫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年代中期的文化寻根热成为影响当时创作的一种潜在制约因素,大致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5</FONT>年以后的创作中,叶延滨诗歌中的文化意识发生了陡然的提升。完成于这一时期的诗篇比如《天府巴蜀长赋》、《北方》、《南方啊,南方》等均是通过一种历史的书写方式,展现个人的情感体验。其中,大型组诗《天府巴蜀长赋》更是以游历的方式书写出一种俯仰追昔式的感叹和文化寻根式的本质化追求——</P>
<P >那些曾被抹黑的名字<o:p></o:p></P>
<P >种进黑土,在人心扎根<o:p></o:p></P>
<P >黑土是衣食父母<o:p></o:p></P>
<P >黑土是乡情故土<o:p></o:p></P>
<P >只要你本是一粒种子<o:p></o:p></P>
<P >黑土就是你生命史书<o:p></o:p></P>
<P ><o:p> </o:p></P>
<P >说这块黑色的土地是人间天府<o:p></o:p></P>
<P >怎不让我走笔作赋<o:p></o:p></P>
<P >千古风流源于黑土风骨<o:p></o:p></P>
<P >百代枭雄来自黑土血乳<o:p></o:p></P>
<P >读这黑土,生于斯,长于斯<o:p></o:p></P>
<P >变这黑土,春之寓,春长驻……                《黑土——序歌》<o:p></o:p></P>
<P >正如叶延滨所言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6</FONT>年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9</FONT>年在创作上有一次较大转变”那样,以《天府巴蜀长赋》为代表的抒情组诗,“企图以四川人文、自然、社会为背景,表现这个多变的时代”<B ><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SUP></B>,而作为抒情主人公,叶延滨也正是通过这种融合历史的现实,展示着“诗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如何将决定着诗歌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B ><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FONT></SUP></B>,以及对民族命运和民族文化的深层思考。因此,在叶延滨的笔下,那些立于现实返观历史的诗篇,就在一个个具体物象的描述中,透视出广阔而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涵。而文学史意义上的评价——“一种潜入‘历史’的取材倾向,一种将‘自我’与民族命运融合的抒情方式,一种从历史的关联上去观察、比照,以加强现实体验深度的思维感受线索,以及一种偏于雄浑、追慕厚重的情感基调。”<B ><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FONT></SUP></B>正是一种总结之后的经验化、历史化的理论提升。<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B >三、幽默感与戏剧性</B><B ><o:p></o:p></B></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一般来说,诗人兼编辑身份的写作者总会因为自己的“便利条件”迅速跟上、至少是介入先锋诗歌的潮头,但这种逻辑在叶延滨那里或许并没有得到一种文本的认同。纵观叶延滨新时期一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余年的写作历程,他一直以自我的方式进行着自我理解意义上的诗意书写,并不断延续着所谓“诗歌的叶延滨方式”。而在此过程中,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则是,叶延滨的自我方式并没有因为走入先锋甚至怪诞而被诗歌史乃至读者忘记——虽然,早年的经历以及个体“思索”的独特性,已经使诗人形成了厚重、深沉的诗歌情感底蕴,但无论就诗人创作道路的发展和变化,还是现实的追求,都充分说明了叶延滨自身已然拥有了独特之处,至于如何揭示这种“独特”,或许正是把握叶延滨诗歌始终保持“现代性意识”(当然,这里的“现代性”也可以以“当代性”来进行替代)的关键。</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正如邹建军在《叶延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0</FONT>年代抒情诗创作综论》一文中指出:叶延滨诗歌本身具有“自由而机智的心理表现和性格抒写”、“特有的机智嘲弄与幽默讽刺格调”等<B ><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SUP></B>特征那样,通过一种机智、幽默的格调进行书写,无疑是叶延滨诗歌较为突出的艺术特征之一。应当说,进入新时期特别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0</FONT>年代之后,诗歌位置乃至诗人位置的“迁移”已经使诗的本身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促使这种局面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则是现代生活以及阅读旨趣的变化。当然,在文化旨趣变化特别是躲避崇高式的“个人性”可以“大道其行”之后,文学价值取向的转移也充分证明了现代人生活的真实一面乃至无奈的困境。是以,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表达这种变化及其隐含的心理和情感,正是写真这个时代现实的重要途径。</P>
<P >进入幽默,进入幽默中的荒诞与嘲讽!在一篇谈论“幽默诗”的文章中,叶延滨曾毫不吝惜笔墨的方式,谈论他对“幽默”的理解与认同:</P>
<P >我以为幽默首先是一种人生态度。关于幽默的许多定义,这个定义应该说是基本的;幽默给人带来快乐,使人从现实的痛苦和困顿中解脱出来。它是幽默的作者以自己乐观人生态度通过作品感染读者,使读者在会心一笑中体会得到的‘乐观力量’。……诗人的幽默还有一个值得强调的方面,那就是它是从生活的艺术转化为语言的艺术。语言的魅力在这里得到最充分的展现,在短短的诗行中,营造出一个喜剧舞台,引你进入一种心神快怡的语境,让你在期望中产生逆转之喜,在双义演进中体会语言与现象的冲突,在审美过程中释放情感。<B ><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o:p></o:p></FONT></SUP></B></P>
<P >由以上论述可知,叶延滨眼中的“幽默”既是一种写作的艺术,同时,也无疑是一种写作的态度——它不但期待给读者以快乐,而且,还期待以一种“喜剧舞台”的书写方式揭示更为丰富的诗歌内涵。在诸如《突然笑不出声》、《最后一课》等极具重新解读某种事物的叙述中,那近乎辛酸的微笑,那表面喜剧事实却是悲剧的讽刺,还有通过重释经典故事而表达自己生活体验以及现实体验的书写(如叶延滨在《偷空去当了两年教授》一文中曾叙写自己<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0</FONT>年代一<st1ersonName ProductID="段大学">段大学</st1ersonName>教授生涯),都是诗人诗作常常可以在平中见奇并含有独特抒情性的重要原因。当然,作为一种结果,这种机智、幽默是诗人自由意志与时代生活结合的产物,而作为一种观念则为“从一定意义上讲,幽默是自由思想的产物,如果一个人不懂得什么是自由,他不会有幽默感,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幽默感,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是个保守封闭的民族。”<B ><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12]<o:p></o:p></FONT></SUP></B></P>
<P >然而,作为一种风格,“幽默”在叶延滨那里还常常体现为一种艺术上的自觉。由于“幽默”效应总是期待通过一种矛盾的、不和谐的甚至冲突的效应最终得以实现,所以,在叶延滨的诗歌写作中,引入一个关乎现代意义极强的词语“戏剧性”或曰“戏剧化”就成为了一种必然。早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年代中期,为了表达诗歌艺术的幽默感与丰富性,叶延滨就曾在《观中国舞蹈家霓裳羽衣舞》、《囚徒与白鸽》、《西斯庭教堂启示录》等近乎小长诗式的作品中,营造一种戏剧化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一种历史与现实和勾连,一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纠葛与纷争,正以一种亦庄亦谐、现象与本质相连的方式,显现诗人观察历史和事物本身的空间和力度。当然,作为一种常常和现代主义诗学观念相连的艺术手法,戏剧化的出现以及戏剧性情境的设置,也往往体现诗人由外向到内敛的转变过程——或许对生命的沉思与现实反思的力度,并不仅仅在戏剧化的过程中张显为一种冲突甚至激动人心,戏剧化应当是以一种更为沉稳、静态甚至是平淡无奇的书写,在穿透历史与现实的过程中,呈现诗人内在的定力。不但如此,戏剧化作为一种现代意识,也常常在观念的逐渐形成与丰富的过程中,呈现一种流变的特性。在经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0</FONT>年代诗歌冷风景的洗礼之后,叶延滨的诗歌无论在结构冲突,还是在书写一种似断实连的寓意上,都达到了一种戏剧化的成熟。在《爱情是里尔克的豹》一诗中,所谓——</P>
<P >爱情是动作迅疾的事件<o:p></o:p></P>
<P >像风,迎面扑来的风<o:p></o:p></P>
<P >像鹰,发现目标敛翅的鹰<o:p></o:p></P>
<P >像闪电,你刚发现了又隐没的闪电<o:p></o:p></P>
<P >从此,一切<o:p></o:p></P>
<P >都不再和以前一样了<o:p></o:p></P>
<P ><o:p> </o:p></P>
<P >爱情是里尔克的豹<o:p></o:p></P>
<P >在铁栅那边走啊走啊<o:p></o:p></P>
<P >而你隔着铁栅<o:p></o:p></P>
<P >望着那豹发着绿光的眼睛说<o:p></o:p></P>
<P >等待,还是死亡………<o:p></o:p></P>
<P >正是诗人将“知识分子”和“现代意识”以戏剧化、多维度、多层面交织之后得到的一首佳作。“爱情是里尔克的豹”之后,爱情究竟何为?里尔克的豹究竟是什么样子?叶延滨营造的诗意空间或许正是读者可以思考并不断填充之后仍能产生歧义的一个“空白”,而从另一方面上讲,与以往的同类结构相比,这次的书写无疑更多添了几分奇思和玄想的成分。</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总之,历经多年的写作与情感抒发之后,叶延滨的诗歌正以对应所谓“先锋”的方式,成为一种新的传统。这是一个中年的传统,同时,也是在旧有基础上不断融合传统和现代的结果。正如一个没有“根”的诗人无法超越自己,一个无法跟从现代的诗人永远不会发现前途那样,叶延滨的诗歌无疑是一种“思与诗”交织之后的结果——其间,既有一种个性意识,同时,也从不缺乏一种现代的格调,只不过,这种“思索”无论从历史还是从诗意的多义性角度而言,都是一个内涵丰富和空间开放的阐释结构——它的独特之处,也许正在于它可以反复言说并不断发出各式各样理解后的声音。</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B >注释:</B><B ><o:p></o:p></B></P>
<P ><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B><B >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第二版前言”,北京:商务印书馆,</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4</FONT></B><B >年版。</B><B ><o:p></o:p></B></P>
<P ><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B><B >叶延滨:《叶延滨诗选》“后记部分”,山东:明天出版社,</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0</FONT></B><B >年版。</B><B ><o:p></o:p></B></P>
<P ><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 [5] [6][7]</FONT></B><B >叶延滨:《我与文学的几点说明》,《诗与思》,北京:华文出版社,</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1</FONT></B><B >年版,</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9</FONT></B><B >、</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0</FONT></B><B >页。</B><B ><o:p></o:p></B></P>
<P ><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B><B >叶延滨:《假如我不曾写诗》,《诗与思》,北京:华文出版社,</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1</FONT></B><B >年版,</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83</FONT></B><B >~</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85</FONT></B><B >页。</B><B ><o:p></o:p></B></P>
<P ><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FONT></B><B >叶延滨:《二十二条诗规》,《诗与思》,</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B><B >页。</B><B ><o:p></o:p></B></P>
<P ><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FONT></B><B >张炯等:《中华文学通史》“第八卷”,北京:华艺出版社,</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7</FONT></B><B >年版。</B><B ><o:p></o:p></B></P>
<P ><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B><B >邹建军:《叶延滨</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0</FONT></B><B >年代抒情诗创作综论》,《诗探索》,</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1</FONT></B><B >年</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B><B >~</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B><B >辑。</B><B ><o:p></o:p></B></P>
<P ><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 [12]</FONT></B><B >叶延滨:《面对诗人的幽默》,《诗与思》,</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19</FONT></B><B >~</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3</FONT></B><B >页。</B><B ><o:p></o:p></B></P>
发表于 2006-7-29 23: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写《诗刊》主编了。
发表于 2006-8-17 12: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延滨在星星就认识,人是个好人,也很念旧的.</P>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13:20 , Processed in 0.03609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