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719|回复: 2

[原创]关于《呐喊•自序》中两个问题的商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27 16: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align=center><STRONG>关于《呐喊&#8226;自序》中两个问题的商榷</STRONG></P>
< align=center><STRONG>韩  甫</STRONG></P>
<>  在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本中,收录了鲁迅的《呐喊&#8226;自序》,关于这篇文章中的几个问题教参上所涉及要么值得商榷的,要么故意回避,但这两个问题对于认识鲁迅这位文化巨人是有益的。</P>
<>  现试论之。</P>
<>  一、关于《呐喊&#8226;自序》中“实业救国”梦想的质疑和商榷。<BR>在论及鲁迅为什么离开家乡而到南京进入水师学堂这个问题时,几乎所有的高中语文教参均认为这是鲁迅为实现实业救国理想而采取的行动,其论据也基本围绕鲁迅是一代大师、一位伟人以及“实业救国”在当时是社会的热门思想来展开。我认为这是不恰当的,也是不充分的。其理由如下:</P>
<>  1、无论鲁迅是如何的大师、如何的伟人,但其归根结底是人,我们应该用普通人基本人情人性来考虑问题。</P>
<>  2、如果说鲁迅为了“实业救国”而离开家乡,那么他之前是否有这方面的思想基础和准备。</P>
<>  我认为,在此刻鲁迅是不具备这样的思想准备的,在此之前他也未曾接触过“实业救国”这方面的思想启蒙的。鲁迅离开家乡的时间是一八九八年(时18岁),而在此之前,鲁迅所接触到的文化书籍据鲁迅生前挚友曹聚仁先生和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先生回忆乃是“一册册的线装书和画谱”,诸如《荡寇志》、《毛诗品物图考》、《介子园画谱》等,而鲁迅最喜欢的就是影描书中的图画,后还将这些画订成一大本“以一二百钱的代价卖给书房里的同窗了”(《鲁迅评传》曹聚仁著)。鲁迅接触新书的时间在离开绍兴以后,在进入南京水师学堂后的事情,根据周作人的辛丑日记说,当时鲁迅读了《巴黎茶花女遗事》等书,而据鲁迅自己的回忆他真正接触西方思想类著作是《天演论》,鲁迅在《朝花夕拾&#8226;琐记》中说:“(路矿学堂即南京水师学堂)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由此可见,鲁迅的新思想并非由绍兴这一江南小城所给予,而恰恰是其到达南京水师学堂后才开始认识中国的现状和造成中国落后的原因的。</P>
<>  那么,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生养他十八年的故乡呢?我认为这个问题要追溯鲁迅在少年时期在绍兴的几件大事。第一便是祖父介孚公事件,根据曹聚仁先生在《鲁迅评传》中认为鲁迅的抑郁心境的由来是其祖父介孚公的性格影响,并且其祖父因科举案下狱,“就把他们那一点财产完全花光了”,而鲁迅也有一段时间寄食于亲戚家,即其外婆和两房舅舅家。从周作人晚年的《知堂回想录》中可以看出来,这一段时间的鲁迅是不快乐的;鲁迅在《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序传略》中也说“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第二便是鲁迅从外婆家回来后,其父亲便一病不起,在这四年中,鲁迅每天必须周旋于当铺和药铺,鲁迅在《呐喊&#8226;自序》中说:“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由此可以看出少年鲁迅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所受到的侮辱和在其心理上造成的阴影。不仅如此,其邻里之间、亲戚之间也出现了闲言闲语,鲁迅在《朝花夕拾&#8226;琐记》中记述说,有一个衍太太的本来和鲁迅关系极好,经常到其家和衍太太的儿子玩或是和她男人谈闲天,“我其时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橱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的东西……。’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而性格抑郁和倔强的鲁迅对此的态度他自己也表现得非常明确:“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最后,鲁迅表态说:“好。那么,走罢!”</P>
<>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离开绍兴的真正原因,并非如教参上所言乃是为了“实业救国”,而确确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脸面和尊严,他已经无法在绍兴平静地呆下去了。那么,为什么鲁迅会选择前往被当时的国人视为异端的南京水师学堂呢?鲁迅在一九二五年的《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序传略》中说:“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在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集外集》此文的后面还有一篇“备考”:《自传》中也清晰地说明:“因为没有钱,就得寻不用学费的学校,于是去到南京,住了大半年,考进了水师学堂。”所以,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得出一个结论,鲁迅离开绍兴到南京考水师学堂并非主动,而是被动。由此,所谓鲁迅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而“走异路”的说法是靠不住的。</P>
<P>  二、鲁迅在《呐喊&#8226;自序》中说:“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这些更寂寞更悲哀的事是什么事?</P>
<P>  这段话出现的位置是在鲁迅记录了日本幻灯片事件和决心文艺救国的《新生》流产事件之后,由此可以看出这里所谓的比较级是与上诉两个事件的比较。换句话说这里所说的事件应比这两个事件更为让鲁迅感到“寂寞”和“悲哀”。那到底是什么事呢?</P>
<P>  综观鲁迅的一生,我们发现,在清末民初,有一群人和鲁迅走得很近,辛亥革命的发起者光复会和同盟会的部分人员。鲁迅时常出入民报社,和他交往的多为同盟会人。其中,光复会由在日本的著名的思想家章太炎所领导,其成员大多为浙江籍,其中鲁迅更是与光复会首领之一的陶焕卿(成章)来往尤密。甚至有传言鲁迅曾经参加过同盟会或光复会一般的革命组织。</P>
<P>  现引用曹聚仁先生在《鲁迅评传》中关于此段时间的介绍:</P>
<P>  “周作人说:‘陶焕卿亡命来东京,因为同乡的关系,常来谈天。那时焕卿正在联络江浙会党,计划起义,太炎先生每戏呼焕强盗或焕皇帝,来寓时大抵谈某地不久可以动,否则将春秋时外交或战争情形,口讲指画,历历如在目前。尝避日本警吏注意,携文件一部分来寓,嘱来代收藏,有洋抄本一,系会党的联合会章,记有一条云:凡犯规者以刀劈之。又有空白票布,红布上盖印。又一枚红缎者,云是龙头。焕卿尝笑语曰:填给一张正龙头的票布如何?数月后焕卿移居,乃复来取去。’我们看了这一段记载,可以知道当时党人的浪漫气氛,也可见鲁迅和光复会人关系的密切,也许这一类浪漫气氛,不合鲁迅的口味,所以他就不正式参加革命的组织了。</P>
<P>  “清末革命党之中,那位有名的‘女侠’秋瑾,也是浪漫气氛很重的。秋瑾与鲁迅同在日本留学。取缔规则发表后,留学生大起反对,秋瑾为首,主持全体回国,老学生多不赞成,因为知道取缔二字的意义,并不怎样不好,因此,这些人被秋瑾在留学生会馆宣告了死刑,有鲁迅、许寿裳在内。鲁迅还看见她将一把小刀抛在桌上,以示威吓。不久她归国,在江浙一转,回到故乡去,主持大通体育学堂,为革命运动机关。及徐锡麟案发被捕,只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口供,在古轩亭口的丁字街被杀。”</P>
<P>从此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与革命党人的密切关系甚至到了无所不谈的地步,不仅如此,鲁迅与光复会的领袖章太炎还有师从关系。据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一书中总结说:“豫才(即鲁迅)在那时代的思想我想差不多可以民族主义包括之”,但“以浙东人的关系,豫才似乎应该是光复会中人了。然而又不然。”根据此记载,我们可以感觉到虽然在思想上鲁迅与革命党人是相通的,但在行为上鲁迅却并不赞同革命党人的冒险的激进行动,所以才会和秋瑾发生严重冲突。而秋瑾的牺牲恰恰是鲁迅所亲历的革命者(自己的朋友)遇难事件。但鲁迅所感到悲哀者大概并非这一事件本身,而应该是革命者牺牲的价值所在。所以在小说《药》中对秋瑾牺牲的价值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扩大到对辛亥革命的价值的探讨,从鲁迅的悲凉的笔触中,我们不难发现鲁迅的张大了嘴却发不出声音来的悲哀和寂寞。</P>
<P>  在东京还有一个事件是另鲁迅感到寂寞和悲哀的。那就是在继《新生》流产后,鲁迅的斗志是并未消沉的,恰好相反,他此刻精力旺盛,重整旗鼓,与其弟周作人合作翻译了后来被命名为《域外小说集》的外国小说集子,并向一位名叫蒋抑卮的银行家借了一百五十元,引了初集一千册,二集五百册,但销路却甚为艰难。当时寄售的地点是上海和东京,第一册总共卖出二十一本,第二册是二十本(第一册之所以多卖一本是因为他们自己去买来的,实际读者仅二十位。)。鲁迅和周作人本打算通过第一册和第二册的销售来收回成本以便编印第三册,但此时只好作罢。此事对鲁迅的打击应该更甚于《新生》的流产。《新生》的流产鲁迅在《呐喊&#8226;自序》中讲得很清楚,它并未面市,当然也就无所谓社会影响和鲁迅文艺救国理想的实现,但《域外集》的顺利面市却仍然如石沉大海,这对于抱定文艺解救中国人思想的鲁迅来说,其打击应是远远大于未曾出世的《新生》的。</P>
<P>  故,我认为,鲁迅在此处隐晦地表达的“更寂寞更悲哀的事”一是革命党人虽与自己思想相通,但却无法顺利和正常沟通,并为之牺牲而表示的寂寞和悲哀;二是《域外小说集》的顺利出产却遭遇社会冷遇的寂寞和悲哀。</P>
<P>2006-8-27<BR></P>
发表于 2006-8-27 17: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    欢迎新朋友带来的这篇文章,你的文章具有很强的逻辑思辩力,考证详实,赞成你的观点!紫陌为你加精。</P>
发表于 2006-8-28 11: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韩甫兄弟的文字很尖锐啊.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13:22 , Processed in 0.02866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