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08|回复: 3

[原创]关于元隐喻的一点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8 22: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元隐喻的一点思考<BR><BR>诗人于坚最具代表性的诗学理论,无疑是他所推崇的“拒绝隐喻”的命题。作为对当代汉语诗歌写作的一种探索,于坚在《从隐喻后退》一文中提出的许多见解独到而深刻,发人深思,然而在阅读的过程我中却一直伴随了太多的疑问。对他所提倡的“元隐喻诗歌”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状态,我始终存在疑问。如果真如于坚所言,诗歌需要退出隐喻,回归到元隐喻状态,那么在此之前的一切汉语诗歌甚至包括汉语写作中所使用过的隐喻是否都要遭到反对和批判?真的是“对隐喻破坏得越彻底,诗越显出自身”吗?<BR><BR>我觉得我们应该认识到,所谓的元隐喻实际上等于回归到人类语言的原始状态,即一个词汇的功能是唯一的,这个功能就是“能指”与“所指”的一元指向,或曰“命名”,通俗而言,任何一个词汇只代表一种表意,譬如“太阳”一词,它只代表自然界中的太阳,而不带有君主或权力或万物之母等隐喻,“枯藤、老树、昏鸦”也不带有萧条悲凉的意味。<BR><BR>我们不妨追问一下,人类的语言最初又是起源于什么呢?在这里我想直接借用罗素的智慧——“(原始人类)在团体参与的各种共同活动中,产生了我们称之为语言的交流方式。语言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实现共同的目标。因此,它的基本概念就是同意。而且,这可以被视为逻辑的出发点。它源于这样的事实:人们在交流过程中,最终达成一致,尽管有时候只不过是同意保留各自的意见。当出现无法达成共识的僵局时,我们的祖先无疑会通过武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一旦你杀死了对手,自然他也就无法再与你意见相左了。有时候也采用另一种方法,那就是通过讨论来探讨问题,如果能够探讨的话。”很自然,第二种方法产生了语言。我想最初的语言无非就是一种简单的替代,也就是最纯粹的元隐喻,譬如说,一个原始人张开嘴“啊”了一声,原因是他被石头砸到了脚或者手掌被荆棘划破了一道口子,出于本能他“啊”了一声,于是“啊”这个声音就代表了人的痛觉,但是后来,当他遇到使他惊讶或愤怒的事情的时候,他同样张开嘴“啊”了一声,这一次或许是因为这些事情触动了他的内心,使他产生了一种类似于痛的感受,于是,元隐喻被解除了。随着语言在人类生活中的广泛使用,正如我们所知,派生的意义大大地丰富了语言本身,也使得语言产生了无穷的魅力。<BR><BR>毫无疑问,假如我们真的可以以一种元隐喻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思想,误读的可能性肯定不再存在,就是说,假如我们的诗歌能够退出隐喻,它也必然可以直接进入事物的内核与本质,揭示出世界最深刻的一面。但问题是,诗歌所要表达的并非一种简单的交流,它不是表达“是”——我同意或“否”——我不同意的一种工具。<BR><BR>当然,我并不否认于坚所提倡的“元隐喻”其实是远远高于原始语言的一种形式。按照马克思的循环理论,任何事物经过长期的发展最终必将回到它的原始状态,并以一种更高的形式出现。这与他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是一致的。同样,认为人类语言将从“原始的元隐喻”到“隐喻”再到“更高层次的元隐喻”的观点,也不无道理。但对于这种“元隐喻”被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去的可能性,我个人也始终表示怀疑。<BR><BR>更重要的是,我认为元隐喻的诗歌实质上等同于富有逻辑性的哲学思考。而有趣的是,诗歌本身可能正是来源于哲学思考,因为诗歌在探讨人生意义等许多问题上与哲学家的思考同属一脉,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据说柏拉图本人十分痛恨诗人,在他的理想国里,不欢迎诗人,而他自己却恰恰就是一个诗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哲学家与诗人其实是有着区别的,二者并不能等同。那我们为什么又称作为哲学家的柏拉图或者尼采为诗人呢?因为他们在有着哲学家清醒的头脑的同时,又都是白日做梦的大疯子,呓语惊人。<BR><BR>在我看来,诗歌其实是一种主动摒弃逻辑的哲学思考。它在理性之上,高于理性,并以感性的形式呈现(我称之为超理性)。显然,近似于疯子呓语的方式在表达复杂体验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这也是诗歌本身令人痴迷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力图干脆利落地反映事物本质的元隐喻更多地只能归属于哲学领域而非诗歌。<BR><BR>另外,我们注意朦胧诗中“朦胧”这个词语,它本身就有隐喻的意思,或者说它至少带有这种倾向。而具有象征意义或暗示作用的意象自然成为构成诗歌的一个重要因素。<BR><BR>在这里我还必须提及神秘主义对诗歌的影响,这是因为于坚在《从隐喻后退》中还有一个句子同样使我产生了困惑,他认为“诗人不等待灵感,他控制语言”,我不认同。我要提及神秘主义,因为我个人认为神秘主义即与灵感有关,而与宗教无关,至少在诗歌的领域它与宗教所鼓吹的神秘色彩没有必然联系。或许这个观点有点令人难以理解,大概因为这两者一样都是来自于人类自身认知的空缺,但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将之混淆。<BR><BR>我所理解的诗歌是什么样子的呢?我所理解的诗歌应该包含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一个是理想,它们同等重要,不可或缺。如果说诗歌就是一个揭露罪恶歌唱美好的世界,那么我希望可以在它的现实世界中呈现出一种相对美,在它的理想世界中呈现了一种绝对美。在这里我要强调,所谓的“相对美”,是侧重于波德莱尔所提出的审美标准,即以真、恶、丑三者重新构建的“美”;而所谓的“绝对美”,即传统意义上由真、善、美所构建的“美”,或者说,它就等同于元隐喻所指——美好。<BR>
发表于 2006-9-19 10: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P>
发表于 2006-9-18 23: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哇,<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康太,看来你最近看的东西比较多哦!好象应该发到另一个栏目!思考很重要!学习了</FONT></STRONG>
发表于 2006-9-19 17: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候新朋友!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7 07:49 , Processed in 0.09684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