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364|回复: 7

词语里泛着的微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27 09: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ONT color=#660066>              <STRONG><FONT size=5> <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词语里泛着的微光</FONT></FONT></STRONG></FONT></P>
<><BR><FONT color=#000000>                                                          <FONT size=3>——评《十七年---周瑟瑟诗选》</FONT></FONT></P>
<><BR><FONT color=#000000>                                                                                 ◆钱刚</FONT></P>
<><BR><FONT color=#000000>        语言是否正在脱离,这种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将完成对一种抒情方式的修正, 在我看来诗歌/语言抑或是语言/诗歌在相互成为表现形式的时,语言有必要借助于诗歌来完成生活艺术化的美学目标,激扬起所承担的指向美的力量的无限潜力。因此,周瑟瑟的诗便藉此聚集了词语感觉到的力量,以灵魂的尺度将生活纳入到想象力的发挥中,通过诗来满足着我们对生活本质的探寻需求,形成了诗写与现实从明显的不和谐达至“日神精神”引领下的潜在和谐的可指性。<BR>        无论是通过《17年·周瑟瑟诗选》中的《哭泣的敌人》读到了虚指的精神边缘,还是从《悲剧》中领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内心的呼唤,我们都会注意到这种充满忧郁感的美的倾诉,正在给我们展现着一片属于内心和灵魂的原野,使我们可以在生命的进程中去思考。当忧郁成为沉思的进行式时,美便通过语言从社会生活的想象中产生,也将预示着我们将可以借助语言去完成美的光亮,并且泛起未来永不枯竭的微光。</FONT></P>
<><BR><FONT color=#000000>         一、 美的表征历程</FONT></P>
<><BR><FONT color=#000000>        美在生活的无处不在,是诗人对美的一种生活性挖掘,基于生活的点滴,“我正在脱离1989年/向另一个年代过渡/左手悬在空中颤动/右手抓住内心是一咱语言”(《忏悔之夜》),男人在种土豆/女人在穿花衣”(《十根手指》),无疑都是以生活的空间超越了历史时间状态,表现出生活中个体的“生活美的想像”,使我们在生活个体经验的古典情趣中,激扬了面对诗歌生活的体悟和感受,使我们更接近于被几近遗忘的“多余人”的阅读,展现了生活就是艺术的命题,艺术从铸就了向美性,通过生活的内容逐渐实现了对原生活的审美感而取得和实现社会化的艺术触角,以生活的反思/再反思,涉及到美的追求上,溶入了美的普遍性情感的个体化表露。<BR>        美的道德建构,周瑟瑟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交战中选择了前者,或者说他需要建构的共享感觉本身就是背负着过去的灵魂和道德的生命力,比如“遇到三个迷途的词/在黑道上乱飞/和初恋的妹妹玩耍/以至陷入了事情的伤口/说出了交错的道德/美形式”出于本能地表达出了道德与美的一致性,而接近了内心的抖动,古雅典人艾索克拉底曾说:“美是万物之首。缺乏美的事物不值得赞颂。对道德的赞美就出于这个原理”。因此以孔孟之道的“至圣至美”完成美的最高感觉,适合了诗人对艺术所采取的态度,既是指在纯粹的道德感中完成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完成美的敏感。<BR>       美成就了一种成熟的道德感和诗人的审美主体立场。在美中所张扬出来的生活和精神力,在美的坐标轴上显现了一种超越“悲天悯人”式情怀,达至“天人合一”境界的“我”(诗人)的精神亮点“长跑为何在早晨的尽头/我的喘息,我的逃跑的微笑//为何我被清风缠绕/把锻炼看成了激情,把春天看成了林语堂//我热爱先生的散文/但你却把书房当作操场,把我当成早晨遗忘//现在我的脚踩响了露水/甜蜜、烦躁,还有长长的一声尖叫”(《长跑》),就是诗人在寻找之后,以精神新的指向为读者和自己的美的理想铺展了新的生活图景,开始了忧郁之后乡土田园之梦的开始。</FONT></P>
<><BR><FONT color=#000000>         二、 边缘化的意义内核</FONT></P>
<><BR><FONT color=#000000>        十七年的创作,是否和行走有关,在我曾经看到的周瑟瑟的写作中,我始终感受着一种边缘感,强调和城市拒斥感,按近了深厚的乡可文化根基,这种边缘化的意义在于诗人写作中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乡土与城市的矛盾,这种矛盾形成了边缘化的第一层意义内核。我不知道从《蝙蝠》中“一对蝙蝠形成了一团黑雾,散发腐败的气息/现在更多的蝙蝠向着黑夜的头颅拥挤”是否充满了对于道德元素的某种更正。再到《苍白》中“这短暂的乡村时光,被河水清洗的衣衫/变得让人伤感,此刻,苍白的人还没有回到大路上”的游离感,以怀旧的模式完全地赋予了现代文明/传统文明的寻找矛盾,在乡土意义上体现着语言神话的美学再现。<BR>正是这种多元的矛盾,形成一个个人的隐语创作力指向,强调这种文化语境的穿越使诗人淡化了与流行语言的重调吻合,而在特别的隐在中削弱了彼岸性的弥漫,顺理成章地接续着边缘人孤独的影子朝着太阳的方向。<BR>         第二层意义内核是诗人在艺术中自我身份丧失(即个体与群体矛盾)所构建的。作者所需要用生命所要构建起来的人性意识,在群体下受到压抑,从《叙述》中“一个孩子在树梢下沉睡/一只棕熊在树荫下徘徊”所要呈现的生命危机感到《祖国之书》中“我认识大河在我脸上留下的泪痕/……我是终生的病痛/不被大夫察觉,他说”完成的群体意识深度的丧失,有着一种与当下有别的边缘性意识,他衡量出了崇高性和永恒性,在生命觉醒的个人孤独中体现着灵魂的所在,被精神方式的拯救所照亮,透过语言的张力获得了生命的原性体验,使诗歌具有了包含生命和心灵意蕴的所有的灵魂颤动。<BR>        随着写作的深入,这种边缘感将会因为文学的全球化渗入而显得更加突出和孤独,但这蕴含着诗人在良心中对于当下中国的历史感理解,在更强的广度上说对于整个呈现边缘化的传统的文化意识善良的维护和忧虑的奋争,走在边缘是对自我塑造,对民族接受的一种精神行进方式。</FONT></P>
<><BR><FONT color=#000000>         三、 乌托邦的语言想象</FONT></P>
<><BR><FONT color=#000000>         在我来看“语言想象”更能够恰当地帖入周瑟瑟的诗歌内部。“语言想象”更接近于理想状态的私人化分离,“语言想像”表达的是一种需要倾诉的历史信念。“在黎明的河水中我濯洗黑夜的衣衫/最初的哀伤和铁器/被流水截住,在腐烂的菜叶和倒影之间/我濯洗疼痛的双眼/沙哑的情歌在河水的急转弯处沉浮/那音调在生命的泥沙里冲突/我的生命啊,像流水不能持久/像黑夜和黎明不能挽留//向河中抛弃动物的尸体/一声坚定的击水声,好像水怪冲出了水面/蓝色的静脉在波光上站立/我就是哀伤的榜样,手握斧柄/砍下黑夜里悲泣的白浪”(《最初的哀伤和铁器》)我之所以完整地摘录下这首诗是因为这首诗明显的隐含了“语言想像”的品质,以“疼痛”为明像的哀伤,“以腐烂的菜叶”和“蓝色的静脉”形成忧郁的象征,无异在扇动着词语飞翔的翅膀,使意象通过意象达到了圆熟,诗中的忧郁寻找和不属的灵魂书写具有了很强的感染力,正是这种“语言想像”能力的丰富,使诗歌具有了更多的意义重估性,丰富了诗歌文本可供挖掘和不断开拓的引申意向,所以在现实背景下,周瑟瑟就可以引导读者通过语言的基层表达感受到深层的精神潜在意向和更为广阔的阅读阐释中。<BR>        语言形成的巨大的能指量在周瑟瑟这里成为内心的疼痛,“抚摸尸体”成为诗人重建民族文化精神价值的另一个激情,抓住内心的语言品质,周瑟瑟的诗以梦幻般的语言,给了我们更加丰满美感动力,在写作中正是借力于超脱与物的想象和外溢情感的充沛使周瑟瑟能够以心游八荒,情至四野地驰骋在语言的艺术表现中,像一个炼金士一样细腻地写出了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情感,获得了灵魂的个人提升,正是这种超越了时代的“语言想像”,诗人才能通过语言直面这个即定的现在,对人类的困惑进行精神地再度审视。<BR>        周瑟瑟对语言质感的把握和对拓展力的挖掘,使语言更具有了一种完整的开放性结构,使语言自醒成为文明的方向,这种乌托邦式的追求在非自觉的语言创造中,实际上是还原了语言的原指意义,在通过语言建构的生存乌托邦中趋向于人类对在美和高层次追求上开始的心灵对话,而这种架构下的语言也将成为灵魂的独特书写,给心灵一个集体穿越的“家园”。</FONT></P>
<P><BR><FONT color=#000000>         四、民族心理的美学积淀</FONT></P>
<P><BR><FONT color=#000000>         中国诗歌的传统常常表现在对生活本身的思考,以理想化的思维意象做为喻体表达对生活事实的某种追求,以“仁、礼”的思维去除存留在深处的阴影,从而从道德意识的范畴处挖掘出生活本质的美来。而周瑟瑟很好地完成了对这种民族心理的美学的敏锐,比如“恋爱的人儿不要躲藏/再不要在远处漂泊/劳动的人群/喊着你健康的名字/恋爱的人儿不要惊慌/把白马轻轻勒住/然后拐向村庄/看荞麦花开遍家乡的平原/看静美的阳光无限宽广/这时你眼里饱含泪水/像要说出许多感激的词语/他们劳动一生/就是要看你好好恋爱/拥着新娘打马归来”(《恋爱的人儿》)就有一种守成思想,以传统性的意象完成抒情姿式,以低层(劳动者)的生活片断从某种意义上完成着对农耕文化(田园生活)的向往,使“荞麦花、白马、泪水、村庄”蕴含了传统的文化特质,顽强的高扬着“求归心态”和“历史意识”。<BR>        明象的周瑟瑟的诗歌无论是从《老人》“怀中的酒杯”和“高高的崖石上打坐”,还是《田园》里“以打柴为生/和一只妖狐度过11月7日”都是在用强烈的“人性关怀”顽强地在这个诗歌气息日益稀薄的时代实践着心灵的理想,不断地在这文化错位的当下社会,用自己显得徒劳的批判和思考来完成精神价值的传统皈依。<BR>在很强的节奏上,也使周瑟瑟完成了对传统庄重的仪式,他的诗很少有不雅的语言,更多地是用语言的节奏感、视觉美和图画美,不仅使诗歌有了鲜明的视觉和形式美感,也从传统的角度完成了以“文为美”的审美观的指认,以意象的示意达到了那种幽于深、思于巧的意会式美文,从根本上以诗写的无穷止完成思想意义的确指和呈现,表达了多层次完整意义的传统意识坚守。<BR>         正是这种坚持,复元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发乎情而止于礼”的传统审美情趣,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也就是以这种情绪完成的写作完成了对传统的俯视,形成了周瑟瑟的独立品格,使《17年·周瑟瑟诗选》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对于生活的真诚态度,继承了对希望所怀有的热情和执著,虽然这种继承更多的是建立在诗歌的艺术技巧和审美的初步取向上,而缺乏中国传统诗歌的更深的历史意识。<BR>        当我们从《17年·周瑟瑟诗选》中领略到了这种语言做为“我者”在压抑状态下所呈现出的巨大震憾力的,它所拓展的对于社会/心理世界的无意识层面上的信念正在灵动的世界里通过语言支配(或是建构)着一个公允的社会秩序。尽管语言和IT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一种道路,但是17年还有未来更长的日子将在这种诗化的拓 行动中为我们提供一种多元化的促进效应场,明显地以语言的“主体意体”来完成语言权利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趋向。<BR>         在经历了传统之后,做为有着强烈抒情意识和特别语言感的诗人,通过乡村(童年)记忆来寻求性灵和美好生命的完成形式,旨在于借“乡土之思”来批判当下“机械化之光”,当他用语言中的“乡土幻想”消解心灵深处的不安时,内心所需要的是一种超越文学意义的平静的生活方式,这正是周瑟瑟所要完成的人生书写,也是需要我们的期待所在。</FONT></P>
<P><FONT color=#000000>      (《17年--周瑟瑟诗选1985-2001》 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FONT></P>
发表于 2005-10-27 09: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学习了。
发表于 2005-11-9 10: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好文章,为什么不挂起来让更多的人学习欣赏?古人云:举贤不避亲!虽然是写自己的文章,但只要是好文章,大可不必羞羞涩涩,完全可以大大方方的挂起来,让大家“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个人陋见,莫怪!
发表于 2005-11-28 16: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周瑟瑟,把诗集也送几本大家读读[em01]
发表于 2005-11-29 09: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紫陌也想获取一本学习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12: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朋友留地址,我收到即寄书。</P>
<>我的邮箱是zss@snsoft.com.cn</P>
<>这几天公司在搬家,请后天发我吧。</P>
发表于 2005-12-9 09: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我可以加精了,此文我来加精,提上去,供大家欣赏!!
 楼主| 发表于 2006-2-5 07: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兄弟抬爱。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13:24 , Processed in 0.03791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