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class=tpc_content><FONT face=楷体_GB2312>灵性诗话:诗.情人.身体,女性与性<br><br><br> 诗人与爱欲、身体,性与情人的有关说法以讹传讹曾经误导过相当一批年龄不等的写诗人,乃至在诗坛较有名气的诗人对此也大多有不成熟的看法,以至造成一些年轻、个别诗歌人以为写诗是一种性的潜意识的发泄,吸引异性的文字游戏。<br><br> 其实,也不是个别,这种意识在诗歌圈里不在少数.并着实象模象样地理论加实践地热闹过一阵子.<br><br> 女性天生的敏感使她们对好诗有着特殊的辨别力,如花朵之于阳光的敏感,好的诗歌是不分性别的,如同男人与女人一样,只有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与情感的浓淡、轻重、深浅、强弱之分,诗歌创作由欲望层面到达到情感,灵感层面之后,大多就更不可以性别来区分了。<br><br> 一个诗人他(她)们经常在生活中会处于“亚诗歌态”——也就是当他们在多年写作实践中完成了由被动写作,练习,模仿到能自由把握灵感,感觉的自觉创作意识状态的时期,都是经历过一些心理,生理上的苦难与折磨,如体弱多病、或者长期积郁、忧闷,有时大病一场,几场,个别优秀的诗人会因此而触摸到了生命的边缘地带;然而,随着慢慢的康复、大病初愈,感觉生活一切焕然一新,这时候,他(她)们的身体已然被灵感之光洗浴了一遍,往往又可以重新回到创作的最佳期,肌体的细胞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年轻态。据说歌德在80岁的时候还在谈恋爱,也许是这个原因吧。<br><br> 纯诗创作如登高探险,与音乐,绘画等其它表现不一的门类艺术、科学发现有着相通之处,科学多偏重逻辑分析的理性思维,写诗较偏重感性、和感性连续的经验积累。纯诗,与前两者还稍有不同——它是人诞生感性与理性的爆破之点瞬间如电流一样传导至创作者的身体,从躯干的中心扩散辐射全身——腹、背、大脑、、四肢,手指的书写——而形成诗歌文本,这就是灵感,我们曾经多把它在不同角度描述成感觉,感性,快感,冲动...灵感之光弱多传导至下半身、躯干;灵感之光强则多表现于大脑产生的全新的创造,与思辩的精神;表现在诗歌创作者身体发热、情绪的亢奋上,我们曾说的‘激情’也来源于此,这种状态是真正的写诗的状态,但是,不论怎样,一名写诗人,只要他们的感觉来临、灵感之电足以充盈周身每一个细胞的时候便就可称之谓写诗了——而感觉来自知识,观念,积习...或模糊的感性,严格说都是在写文章而不是纯诗.<br><br> 诗人、艺术家、和一些创造者返本归真的心理状态常常能年轻得反映到生理上来,这是一般读者,爱好者所不具备、也认识不到的,所以表现在他们对异性的心理也时常好奇,男性对女性好奇,女性也对男性好奇——而不是“好色”。<br><br> 多年来有个别所谓的诗人是否已然完成了由情欲层面到灵感层面转变的那种创作的心理,生理状态而产生对异性的好奇呢?--这个,我并不敢肯定.<br><br> 但却听说竟有专门揣摩女人心理去写作,并特意吸引女性读者?——这有点不象是什么好奇而是个人癖好了。<br><br> 其实,一个优秀的诗人,他(她)们一定会得到异性青睐的,乃至一个细微的表情,动作,眼神,声音都足以传递出一种诗样的信息,似春风一样照耀到人们的心里。<br><br> 当然,在世俗文化泛滥的商业社会里,诗歌人的寂寞和郁闷有时是难以承受的,他们有的会寻找异性身体上的呵护与安慰,如同旱苗期待雨水的滋润。但是,性灵之光却永远须自身历经苦难折磨之后才能得以重新点燃的。<br><br> 何况,男人和女人他们能否相遇和成为什么,也是缘分的事情。<br><br> 性爱,发泄,大概是会可以打开心扉、释放郁闷,使诗人重又获得灵感吧,这是毫无疑问的,可倘不是真爱想必会适得其反。在性文化泛滥的商业社会,如何把握好这种寂寞对诗歌人干扰极大,有时足以乱其诗苗,并断送掉他们的创作才华。<br><br> 生命之火可以被性爱点燃,但其来源却是自己的心中、身体。<br><br> 但丁《神曲》原名之《新生》是和他的恋人认识之后完成的,而对那样的天命诗人我们不去解释了。汉语诗人在过去进入灵感层面创作状态的,他们的肌体已然被无数次灵感之光反复洗浴近乎仙风道骨——即可达到“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则除却叹人有悲欢离合、举杯明月望天上的婵娟之美,对欲望已然不易动凡心了,情欲也自然升华为另外一种状态..<br><br> 诗坛曾大多所谈的“性”是人性最低一级的表现形式,而“人性”大抵可分有仁,义,理,智,信..也就是凭聪明的程度来分的吧,诗学上姑且把它称之为“灵性”吧,表现于诗人的身体就是生命力,创作力——“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想象力,和自控力,这样的诗人无论年龄多大,也无论男女都有一个敏感而年轻的身体,以至于当他们彻底走完向诗人转变的全部创作过程之后,整个肌体都能呈现出还童的状态.<br><br>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圣者无父、可感天地而生”的例子之一。<br><br> 向晚,他们的睡眠时常会安静得达到婴儿的状态。<br><br> 其实,这样的诗人在中国古代是很多的,在今天也是有的。现代社会的人对物质欲望的心理偏重,有些诗歌人和所谓的诗人从文本就可一目了然并未有脱掉俗气,于是,在错误的认知与道路上逐渐地在消耗着自己的才华、散失着本有的灵性,迷失着自己的诗心与天性。以至曾经把“人之性”理解为动物性的欲望。<br><br> 这里所谈到的"俗气"不仅仅指世俗之气,还包括一些旧有,杂芜的知识,观念...<br><br> 在今天,诗歌根本的创作目的就是提高生命的质量,谓之陶冶。如此,诗歌人也不至于看起来知识很丰富然却认识很低俗而使文本的水准本就低于更广大读者的阅读审美,而失去更多市场了吧。</FONT></DIV>
< ><br> </P>
<DIV></DIV>
< ><br> </P>
< ><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6 15:55:50编辑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