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14|回复: 3

一刀的人文情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5 22: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align=middle>
<DIV>
<DIV>                          </DIV>
<DIV><FONT size=3><FONT color=#990000><STRONG>   一刀的人文情怀<br></STRONG><br></FONT>    </FONT><FONT size=3><FONT color=#000066>☆冷梅<br></FONT><br>    </FONT> <FONT color=#660099><FONT size=3>网络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又疏远了人与人的关系。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人们似乎越来越浮躁了,但于某些人来说,是越来越沉静,可以从容的面对电脑,轻敲键盘,抒发自己的所思所忆、所爱所憎,也可以恣意发泄心中的不慲和怨恨,甚至可以不顾一切的骂人羞人(确有一些人是不怕侵犯人权的)。而真正的诗人作家是沉静的,在虚拟的世界中也依然保持着严肃、认真的话语方式,维护着缪斯的艺术良知和为人为文的社会责任感。这从另一方面反证了网络不可能都是疏远人与人关系的罪魁祸首。苏一刀虽不是一名网络诗人作家,其在网络中的表现是时时维护着诗人作家的良好称誉的,其语言闪烁着新时代的锐气和锋芒,却不是完全背叛传统和怀疑一切的,这不论其是恪守传统的话语方式还是介入网络的新潮表达,均能在读者或旁观者的心灵中取得共鸣以及平衡的机会,也就是能较好地契入不同情感世界者的期望中。我与一刀的相识应是缘于网络的帮助,其创办的一刀文学网诗歌论坛(露天吧)可谓人潮涌动,人气甚旺,在短短的时间内,其在世界综合网站的排名急速飚升,这说明一刀甚有人缘,也说明崇拜缪斯者众。我是经朋友引荐进入该论坛的,该论坛的开放性、兼容性、时代性、活跃性、阵容性、先锋性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再次激活了我昏昏欲睡的文学因子,使我不得不加入他们的行列,在不知不觉中就认识了许多朋友,其中当然也与版主一刀相识了。而要真正认识一刀也不容易,虽然他寄了《水淹死了鱼》、《一刀的光芒或阴影》、《在荒原的最深处绿着》这三本作品集给我,里面有其生平介绍和一些诗人作家的评论性文字,仅仅通过文字提供的信息来认识一个人,恐怕不是全面而深刻的,尤其是对一名亦文亦武、多面手写作的文学“杂家”,更有待于时间的检索来慢慢深入其思想,把握其灵魂的光芒或阴影。这篇文章仅能作为认识一刀的一个按键,不能替代整个键盘的所有功能。<br>     一刀的作品就形式而言确实较“杂”,包括了诗歌、散文、小说、评论、随笔、报告文学、童话(寓言)等等,作品集有四本,出版文字100多万字,其在文学上的建树应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我真不敢相信,这样一位业余作家,哪来的时间和精力调遣出了这么多的文字。但事实证明,一刀就是一刀,没有投机取巧、哗众取宠,没有标新立异、弄虚作假,而是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是用一滴一滴的心血来滋润其一只只文字的,自觉地沉入思想的底层渐渐唤醒对生命、生活、友情、亲情、战友情、爱情的关注与珍惜,激发人们对社会底层命运的关怀与怜悯,并对社会各种不平等现象和丑恶现象予以深刻的揭露与抨击。这充满体现了一名现代军人爱憎分明的风格,也体现了一名军旅诗人作家热爱和平与正文的道德品性。初读一刀的作品,觉得其文字很平谈,这或许是一刀有意剥弃文字华丽的外衣,让更多的不同层次的读者能进入其营造的叙述语境,更易把握其精神核质,与某些新潮作家先锋诗人故意将文字打得七零八落的做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文学作为艺术的重要形式,不是作者孤芳自赏的秘笈,而应是惠泽大众的艺术载体,以文载道或以文立言,都应让人有艺术的认同或思想认识上的启示,不应成为愚弄大众甚至毒害大众的阴谋或游戏。一刀的作品除了一小部分反映自己的情感经验外,大都是充当了“载道”和“立言”的角色。对于这样的作品,我一直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来阅读和理解的。他的杂文、散文、随笔和评论是不容忽视的,有许多篇什切入了现实,如对文坛的无序状态、财富背后的阴暗现象、新时期的各种病态观念等等都予以客观的分析和深刻的评判,并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对军营生活的艰辛、对亲人的爱恋、对朋友的忠诚、对社会底层的关注等都倾与了真诚和善良。一刀就是活在爱与恨中,他的笔也就洋溢着批判和歌颂的情愫,但他的心里并不矛盾,而是坦荡地选择着生活中的甘与苦、淡与咸、酸与辣,来不断观照生命的底色,或明或暗,或白或黑,或斑斓或单调,或强烈或平淡,以强化其刀锋的光芒和阴影。在《荒漠的最深处绿着》这本集子中,令人欣喜地看到,即便是心灵的荒漠还是社会的荒漠,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荒漠是缺乏生机的所在,时时威胁着生命的荫发和延续,但并不是扼杀一切生机和希望的土地,只要条件允许和生命的强者的真心关怀,荒漠的最深处也会诞生绿洲是必然的,让人寻到绿色也是完全可能的。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有些原本生机盎然的精神植物有退化、凋零、枯萎、甚至消失的态势,荒漠化的趋势也有加剧的危险,置身于如此生活生存环境,一刀仿佛就是一株骆驼刺或千年不倒的胡杨,不断地为自己和他人的命运呼喊着抗争着。《我是流氓我怕谁》是一篇极具讽刺意味的杂文,对当代文坛的各种不良现象予以深刻的嘲讽和批判。当今文坛充斥着商品意识,许多“文人”已不是纯粹的文人,他们只是把文学当作营私谋利的工具,为此,甚至可以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可以打着文学的旗号到处招摇撞骗,可以一大段一大段或一部一部的恣意展示其上半身或下半身,一次又一次地跌破社会道德底线。我不反对诗人作家们崇尚个性自由,也不赞同诗人作家受贫挨困,但在创作时格守一定的道德原则还是必要的,否则,文学将不再是艺术之学,而是成为继海洛因、大麻等之后的新的毒品,其腐蚀人们的思想较之海洛因、大麻腐蚀人的肉体,其危害性更严重。一刀在《诗歌有“害”健康》一文中,对中国当代诗坛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冷静的思考,对某些有悖于诗歌精神的言论及行为提出严厉的批判,其意是提醒我们不要被诗坛的某些现象所蒙蔽,要保持创作的良知和维护诗歌的有序性,任何亵读诗歌的言行均应否认,也应作出合符理性和道义的调整。其他文学领域的运作不也应是如此吗?《文学的定位和文人的定位》、《王八蛋与“王八端”》、《诗集出版与诗人成名》等文也是对中国当下文学现象的关注,字里行间无不详溢着作者对文学所处尴尬状况的忧虑、痛心和愤慨等复杂情绪,颇耐人寻味。<br>     一刀对文学现象及其存在的问题的探究,不是甚专业,他只是从自身创作实践出发,对遇到的令人困惑的现象和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故更能亲近读者和切合实际。其实他关注较多的是当下人文环境和人文精神的重建和塑造问题。由于久居军营,揣着一颗善良的心闯入文坛,他早期的作品充满着激情和人性的光芒,对社会的阴暗面展示的文字相对少了些,但并不影响着其道德和良心的坦露,虽然作品的力度和深度略显不足,也无愧于一名军旅诗人作家热爱生命和生活的真诚。众所周知,美好的东西有时会受到一些功利因素的影响侵蚀而渐渐变质,如何保持美好的东西不变质,较妥善的办法是不断改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思想道德环境,而现实呈现给我们的往往是假丑恶现象横行,真善美反而受到了怀疑甚至遮蔽,虽然这种状况不是很多,也不会长久,作为真正的诗人作家在头脑清醒的时候,肯定是心里压郁而痛苦的。不知一刀是否有这种情感经历?但他近年来的作品对社会各种不良(或丑恶)现象和社会底层命运的关注,足以说明一刀已走出了认识的徘徊期,这是一名诗人作家逐步走向成熟的表征和标志。一刀试图以批判的方式介入社会现实,以深邃的眼光去关注社会现实中的方方面面,为重建人文环境和提升人文精神奉献一定的力量,其一腔热情自然值得肯定,故表现在其杂文中的冷峻与嬉笑都是多元式的,以并不繁杂的而又有针对性的笔触,真诚的流露其爱恨之情。收入《水淹死了鱼》的几篇杂文,均有分量,其《名人、官人的“专利”》令人读后忍俊不禁,我们不是长期来推广普通话吗?可有些名人、官人就是不喜改乡音,闹出笑话连篇,以前有许多影视剧中的“伟大人物”,一出场就是满口方言,影视剧作为大众的艺术,是让大众观看欣赏的,何必搞那么多方言乡音?当今也确有一些领导,在台上作报告时喜欢用方言发言,令一些非本地籍干部不知所云,仿佛鸭仔听雷。笔者初读《大学生孙志刚兄弟,死得好》的标题时吓了一跳,为一个生命的陨落叫好不是一刀的本意,孙志刚是被无良警察“修整”致死的,一刀在哀其不幸的同时,对某些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质疑和批判,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孙志刚确是死得好,宣告了一部旧法律的寿终正寝,迎来了一部新法律的诞生。现实中的许多问题为何要等到付出血的代价方有解决的契机和希望,委实令人深思。在读《别让“老黄牛”累死》时,无独有偶,前几天《南方日报》的头版头条又报道了陆丰市碣石镇某村委书记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先进事迹,这种“生前不关心死后追加荣誉”的做法,人们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不知这种“老黄牛”在以后还会累死多少?读一刀的杂文,常常会被其针砭时弊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情怀所感动。其实,一刀的那些借古讽今的“故事新编”和童话(寓言)故事也属杂文一娄,都对当下的某些不良现象和社会丑态作出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批判。但他认为依靠这些文字还不够,还不能达到真正重建人文环境和提升人文精神的愿望(其实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故必须不断地探索。小说、散文随笔是其赖以呐喊的另一种形式,不论是其小说还是其散文随笔,往往具有特指的对象,通过对某些具体的对象的叙述、描述、描摩达到思考、揭示、解决问题的目的。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一刀不是语言上的“伟人”,他只是以一位平凡再平凡的作者灌施着人文精神,使其作品闪耀着人性的光芒,他对亲人、朋友、战友及其相关的人物景象都倾注了真诚,甚至以行动来安抚那些受伤的心灵。有时他通过小说塑造人物典型的形式,来表达对腐朽堕落的厌恶憎恨,对美好的东西寄予深切的怀恋和追求之情。如《先锋女诗人温柔之死》,就是一篇日渐成熟的小说,作品通过对女主人公“女诗人温柔”曲折的人生和坎坷的情感经历所铸成的人间悲剧,来折射社会的某些阴暗面,对生命、爱情、名誉、金钱、地位等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反省的机会和期望,也对当今社会文坛中存在的“美女作家”、“下半身写作”、“胸口写作”等争论不休的问题注入了沉思的镇静剂,其社会意义的重要性已超越了其文字的成熟性。从这可以看出,一刀已摆脱了纯粹的个人情感经验的抒发,走进了关心整个人性全面发展的境界。<br>     一般而言,诗歌是一个人情感最容易直接流露的方式。一刀虽然自称不是诗人,只是一名写诗的人,但检阅了他的一些诗作之后,我觉得他就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诗人,其诗作与其他文章一样,也透着人文精神和人性的光芒。《一刀的光芒或阴影》比较集中地展示了他的诗歌创作风貌,《水淹死了鱼》也收录了部分诗作,但我最早读到他的诗作是《一条鱼对我说:口干》,是去年在浏览《南方日报》时无意中读到的,因其对一条鱼的关怀隐藏着对某些命运的理解,令我感动,从此,我便记住了苏一刀的名字,直到在网络上与他相识后,始知其已是广东文坛的青年诗人作家的佼佼者之一。一刀是唱着诗歌走进军营的,火热的军营生活又煽起了他不断创作的热情。他对生命的珍惜、对军营的热爱、对爱情的依恋、对亲人的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等等无不体现着一名军旅诗人的真诚,其真诚的基调是对人文精神的敬重和呼唤,故对人类固有的弱点予以近乎苛刻的审视,对弱小者以宽容的胸怀予以接纳,如对乌鸦的理解就很独特,千百年来乌鸦作为一种不祥之鸟遭人唾弃,但在鸟类日益减少的今天,乌鸦也应得到珍视和敬重:“这黑色的火焰/就这样从五月的田野上烧过/躺在坟墓里的人/心静如水”(《乌鸦:黑色的火焰》),这样的诗句很平淡,但拓展的思维空间很大,倘若只有死人才不惧畏乌鸦,那是人类的悲哀,也是乌鸦的悲哀,一刀不是想为乌鸦作彻底的辩护和正名,只是想告诉人们,人与自然为何不能和谐相处?人类为何可以随意卑视另一种生命状态,这是人类自身的狭隘思想造成的一种距离。“一只小猴子/正被剥皮。它正流着上气不/接下气的泪水,轻轻的尖叫仿佛害怕/吵醒我探出来的那个醉的脑袋。”(《酒家后门拴着的猴子》),“那个醒的脑袋”依然是清醒的,他展示了一种血淋淋的的屠杀现场,人类的野蛮和贪婪成性可见一斑。作为军人,一刀对生与死的理解是大度的。但不喜欢以一种残暴的手段去扼杀那么无辜的生命,也不喜欢以温柔的方式来亵渎生命的存在。而对虚假虚无的生命,他认为应该快点死掉。“但为什么不食周栗的诗歌那么多/而不食周栗的诗人却那么少/去死吧!诗人,/死掉一个,或者/更多更多。让周栗屯积如山”(《让诗人死掉一个,或更多》),这种自嘲或诅咒的语言,让我震惊,诗人愿为诗歌奉献一切,也表达了对当代中国诗坛的疲软的极大愤慨,正如有人戏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早就该死了”。当代中国诗坛的无序状态为某些所谓诗人捞到了名利,却造就了一代人对诗歌的莫名狂热和理解的严重缺失,可以预见,在以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诗歌的生命力将毁于某些帮派的互相吹捧和旗幡混杂的撕扯中,这不是诗坛的真正竞争,这是造就诗坛霸权主义勃兴的理由。最致命的是一些官方刊物受到一些无良编辑(诗人)的掌控,正悄悄扼杀着某些才华横溢的诗人和极有个性的诗作,却对一些平庸的堕落的东西奉为奎臬。一刀是清醒的,不随波遂流,在此不得不再提提其诗论《诗歌有“害”健康》,此文比较辩证地分析了诗坛的一些现象,见解独到,其诗歌所提供的信息表明,任何无谓的论争都不利于诗歌的发展,任何霸权主义均扼杀不了诗歌天才和诗歌力作的诞生。冷梅认为,诗歌的良性发展应回归现实的沃土,回归人文精神的本质,任何脱离现实的诗歌运动和不结盟的大同盟均可能给诗歌创以重伤。一刀的优势是恪守军旅诗歌的纯度,并突围了军旅诗歌较狭隘的天地,能把诗歌引进一种“城内城外都开花飘香”的境地,这种实践无疑较之那些随处起哄随意吵闹的操作具有更深的现实意义。我也相信,一刀的实践能给人带来更多的启迪,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诗歌网站掌门人,没有陷入网络诗歌语言的围剿,却能对诗歌脉搏的准确把握,确实令人钦佩。想为一刀的诗歌说的话尚不止这些,限于篇幅暂不详谈,关于一刀的艺术特色尤其是诗歌特色,拟日后再叙吧。(2004.仲秋)</FONT></FONT></DIV></DIV></TD></TR></TABLE> vziaBPgw.jpg <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5 23:11:39编辑过]
发表于 2007-7-16 18: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    欢迎朋友加入批评区.拜读了你的几篇评论,个人感觉文章有理性的思考与分析,文笔犀利,才气逼人,值得紫陌学习.</P>
发表于 2007-7-17 22: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冷梅老师!
发表于 2007-7-18 20: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细读的,有力量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17:57 , Processed in 0.03794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