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历震札记(组诗.25首)<br/>(成都)凸凹</p><p><br/>《在小渔洞放坝坝电影》</p><p>我们单位在小渔洞放电影<br/>我也去了。我们驱车一百三十公里<br/>进入山中时,夕阳还在为<br/>一大片一大片失血的山体、道路和生灵<br/>醮涂余红和热</p><p>我们带去了五部电影:有打仗的<br/>抓特务的,抗洪的<br/>朱文凯说,就放《爱情呼叫转移》吧<br/>我注意到了他说的几个关键词——<br/>爱、情、呼叫、转移,以及<br/>喜剧——那悲剧背面的房子、大米与宁静</p><p>刚过九点。突然,大地摇了几下<br/>居民们慌忙散开:动作<br/>之快、之熟练——胆小得让我相形见绌<br/>很快——居民们嘻嘻哈哈聚拢<br/>震前震后之间的情节裂纹,通过想象<br/>基本可以连上。而我<br/>直到电影结束,双脚都在假装稳固、不哆嗦</p><p>银幕背面对着银厂沟方向,很黑<br/>没有人在背面看电影<br/>朱文凯也没有。背面的坝子上<br/>有几顶像风一样薄、一样快的小帐篷</p><p>从淋浴车上跑来看电影的少妇们<br/>散着长发、红着脸<br/>夜风飘过,满坝子山花的香<br/>可以肯定不是从银幕上女主角裙边吹来的</p><p>6月24日,在小渔洞镇<br/>朱文凯是我结识的唯一朋友<br/>这位脖子上长有一颗黑痣的初一学生,穿着<br/>厦门日报捐赠的短袖白衫,瘦削,轻快,细皮嫩肉<br/>——他是龙门山最秀气的小男孩</p><p>2008.6.25</p><p><br/>《小渔洞大桥轶事》</p><p>一座飞架南北的大桥,被地震进行了<br/>变态的设计。除了飞鸟、徇情者<br/>谁也不能从此岸抵达彼岸<br/>风也不能</p><p>这会儿,我站在桥上,纯粹就是拍照、打望<br/>偶尔想象一下那个午后的黄尘、恐怖<br/>巨响,和湔江非洪水季节爆发的<br/>万丈波涛!逆着夕光,三个男孩也来到了桥上</p><p>他们告诉我,他们住在帐篷里<br/>过一阵,就能住上厦门和龙泉驿共建的板房了<br/>他们是通济镇黄村人氏<br/>一个叫李雪刚,一个叫黄超,一个叫黄宇<br/>一个高三,一个高二,一个是小学六年级学生<br/>他们告诉我,村上那个初中生<br/>刚跑出教室<br/>就被地震的板砖拍了脑门</p><p>在桥上,他们两手空空,书都没带一本<br/>他们走动,与我闲聊<br/>在断桥处,我们不约而同停下来<br/>看着我对断桥、湔江和对他们的好奇<br/>他们很配合——你看,我给他们拍的合影<br/>笑得多么整齐、一致,仿佛一个也不少</p><p>在桥上,我还遇到了三位济南女兵<br/>她们并排走着:那么年轻、美好,只比我认识的<br/>三个男孩,大那么一点点,远那么一点点<br/>其中一个,像我儿子的女友</p><p>2008.6.25</p><p><br/>《汶川大地震》</p><p>如果脑袋长在地球这半边<br/>就是一声咳嗽<br/>如果脑袋挂在地球那半边<br/>就是一次放屁</p><p>无论是屁不是屁<br/>都很臭<br/>——大地抹嘴揉肚,上瞧下看<br/>不承认都不行</p><p>2008.6.2</p><p><br/>《拧矿泉水瓶盖时的瞬间之想》</p><p>这个夏天<br/>我要少喝矿泉水<br/>就是喝了<br/>也不能有一口一滴的浪费</p><p>我要把矿泉水攒入我的废墟<br/>我要争取做到<br/>少喝一泡尿<br/>少舔一口血</p><p>喝干了矿泉水<br/>再喝尿,再舔血<br/>实在不行了<br/>就吞下自己的肉</p><p>总之<br/>哪怕只剩下一点心肝<br/>哪怕气如游丝<br/>我也要润来天光</p><p>2008.6.7成都</p><p><br/>《帐篷前的小男孩》</p><p>在龙门山通济镇<br/>我和一个帐篷前的小男孩<br/>在聊天。突然</p><p>帐篷抖动起来<br/>我看见小男孩一张惊慌的脸<br/>我努力稳定身体<br/>努力纹丝不动<br/>我笑着说<br/>孩子,别怕,刚才有一阵风吹过</p><p>我们继续聊天<br/>突然,帐篷抖动起来</p><p>我看见小男孩一张镇定的脸<br/>他努力平衡身体<br/>努力一动不动<br/>他笑着说<br/>叔叔,别怕,这阵风<br/>很快就会过去</p><p>这是地底冒出的风<br/>小男孩矮矮的身子<br/>离风很近<br/>而他比一棵白菜大、比一棵萝卜小的力<br/>又是那么容易被风连根拔起</p><p>这位帐篷前的小男孩<br/>六岁,叫王思文</p><p>2008.6.3</p><p><br/>《废墟里伸出一只孩子的手》</p><p>远远的地平线,一只大地的手<br/>近近的薄雾中,一只村庄的手<br/>——这只小小小的手<br/>从汶川的废墟中伸出:<br/>全部的童声,在手指上发出最后的绝唱</p><p>如果<br/>连着这只手的生命可存活八十岁<br/>现在,九岁在地下<br/>七十一岁在地上——两者天各一方<br/>这只手把九岁拉不上地面<br/>就会把七十一岁拉入地下<br/>残酷的现实,八十岁的命<br/>悬在小小小的一只手上</p><p>指尖、手指、手掌、手肘……<br/>非聋非哑的生命<br/>不分昼夜<br/>变幻着一生最复杂的手姿、手语</p><p>手呈一个钩,又挂不上太阳的环<br/>手呈一个环,又套不进月亮的钩<br/>不仅仅因为遥不可攀<br/>还因为太阳吐着火蛇的信子<br/>还因为月亮张着南极的冰口<br/>风来过:风没有手<br/>雨来过:雨只有泪</p><p>这只小小小的手<br/>终于嗅到了同类的气息<br/>终于抓住了生命的钥匙、密码和汗<br/>那是一只年轻、辽阔的手<br/>那是从看不见的衣袖中伸出的手<br/>那只手真好<br/>小小小的手住在里面<br/>一下子就感到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温暖</p><p>2008.6.1</p><p><br/>《两个人的儿童节》</p><p>欢闹在欢闹的旁边发生<br/>两个儿童<br/>打滚、大笑<br/>他们一个是三十二年前的老儿童<br/>一个是现如今的小儿童<br/>他们都是孤儿<br/>一个叫唐山<br/>一个叫汶川<br/>他们顽皮、打滚<br/>这个滚儿打得真远<br/>从四川的半山腰<br/>一直滚到了大海边</p><p>一直滚出了地震的魔爪<br/>和视线</p><p>2008.6.2成都</p><p><br/>《小与大:哀四川震区某幼儿园的孩子》</p><p>100个孩子<br/>那么小<br/>小到数都算不伸抖<br/>小到99个孩子还不会写生命二字<br/>就丧失了生命</p><p>那个会写生命的孩子<br/>也走了<br/>千辛万苦学来的两个字<br/>瞬间失去意义<br/>——失去意义的同时<br/>又诠释了词义</p><p>100个孩子<br/>那么大<br/>大到未来都装不了他们应该的余生<br/>大到99个孩子都做了飞出地球的梦想<br/>但那一刻来临时<br/>他们却张不开翅膀<br/>抓不住大<br/>也抓不住一丁点小</p><p>那个没有做飞出地球之梦的孩子<br/>也走了<br/>他在大地上滚铁环<br/>随着铁环,滚进了深渊</p><p>2008.6.3</p><p><br/>《众志这座坚城》</p><p>如果说大自然的创作时有败笔,<br/>汶川的震击,就是最大一笔?<br/>不,这不是大地在将我们震击<br/>是魔鬼:是魔鬼在将地球震击,将<br/>我们的家园、丰收、福祉和诗歌震击!<br/>看,这个魔鬼,它到过唐山<br/>如今又到了汶川。快,同胞们,锁住它<br/>用众志这座坚城!</p><p><br/>《荒诞书:护士们》</p><p>今年的五·一二,护士们<br/>我要你们关注我的成都、我的汶川<br/>我要你们把地球搬上手术台<br/>为它刮毒、割瘤,排放邪恶和隐灾<br/>我要你们在下午两点二十八分以前完成这一切<br/>护土们,我要你们让时空倒转,要你们<br/>谅解一个诗人的梦呓、荒诞和盐浸的诘难<br/>我要你们必须,也只能这样过节!</p><p><br/>《成都,帐篷遍地》</p><p>成都平原,何曾见过这遍地帐篷<br/>一座国际大都会,一夜之间<br/>回到古羌,回到牧羊时代?<br/>百姓走出高楼的电梯:一家一顶帐篷<br/>千万个家千万顶帐篷——千万顶抗震篷<br/>与地震开战<br/>成都用帐篷书写檄文!</p><p><br/>《震动》</p><p>诗歌都是震动出来的。如果<br/>里氏8.0级的震动都没能震出一句诗来<br/>那一定是震动太大了——大得<br/>震死了我、震死了诗歌!</p><p><br/>《国哀日》</p><p>以前,当我们庸懒<br/>厌倦于琐屑的生活、平淡的爱情<br/>会说:来点地震吧,哪怕是心灵的地震<br/>还会说:大些,再大些 <br/>以前,我们对地震一词理解得多么肤浅<br/>甚至残忍地将其引向浪漫<br/>——我惊讶于自己在国哀日那三分钟默哀里<br/>想到了这些<br/>——最羞忿的过往乍现于最高尚的一刻</p><p><br/>《废墟》</p><p>就是山上的野猪下来<br/>也千万别拱动那些废墟<br/>就是余震的脊刺张开<br/>也千万不要惊动那些废墟<br/>我看见十三亿人的每一次祈福<br/>都无一例外地<br/>去了废墟</p><p><br/>《当生命上升至国家的高度》</p><p>当生命上升至国家的高度<br/>国旗降至二分之一处。看——<br/>它肩着人民的生命:风起云涌,猎猎飘舞<br/>——中国江山何曾如此多娇<br/>——中国生命何曾如此绚丽<br/>五月,二○○八年的五月<br/>红,是生命的表情<br/>又是生命的底纹</p><p><br/>《去米亚罗》</p><p>每次从成都去米亚罗,都要经过<br/>都江堰、映秀、漩口、汶川、理县<br/>去米亚罗看红叶,泡温泉<br/>总骂红叶太红,温泉太烫。现在<br/>仅仅因为离秋天还有四五月之久吗 <br/>——去米亚罗<br/>为什么红叶不红,温泉<br/>冷得像冰、像冰……</p><p>2008.5.13</p><p><br/>《五月祭,或那一天》</p><p>那一天<br/>上午的太阳下午不出现<br/>风起:地动、天摇,乌云一块一块悬在头顶<br/>谁都看见了我的惊慌!先是泪雨、再是天雨<br/>不到午夜,举国的雨便落了下来</p><p>那一天<br/>护士们过她们的护士节<br/>人真多:没有哪一年的节比今年更多<br/>她们真忙:没有哪一年的节比今年更忙<br/>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了</p><p>那一天<br/>地震换掉门上的锁:一把锁锁汶川<br/>一把锁锁北川……连同我的心跳,全被锁在<br/>废墟里!山跑下来,阻塞开锁的路。锁外的人<br/>一心只想成为钥匙,成为愤怒的砸锁者!</p><p>那一天<br/>佛祖在无忧树下降生两千多年了<br/>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的下午<br/>寺院在浴佛、行像、放生<br/>一匹驮水上山的马发出最后的嘶鸣</p><p>那一天<br/>都江堰流动的不仅仅是李冰的水<br/>还有房屋、山体和孩子们的脆骨……<br/>一九六二年,都江堰出生了啼啼闹闹的我<br/>二○○八年,都江堰生出了痛哭流涕的我!</p><p>那一天<br/>下午两点二十八分,成都一环路西三段<br/>我和徐甲子正与市艺术剧院洽谈一出话剧的演出<br/>大幕突然拉开<br/>不该出现的话剧在倾斜的大地轰然上演</p><p>那一天<br/>以及此后的若干天<br/>我弯曲着,与妻子蜷睡在小车里过夜。钻出车门<br/>我发现自己一下矮了很多<br/>而楼上那个家却高了:高得那么摇摆、晃眼!</p><p>那一天<br/>有那么多的人<br/>他们、她们,那么年轻、鲜艳<br/>却草草过完了自己的桑榆百年……<br/>那一天,四川蒙难,地震仪无脸!</p><p><br/>《亲历记:成都抚琴西南路7号》</p><p>突然就来了,这不速之客!<br/>汽车莫名颠簸,砖头莫名飞落<br/>死亡那么迅疾、熟悉、那么大<br/>地球那么遥远、陌生、那么小<br/>小到竟无一座城池的立锥之所<br/>一只爬行动物的爬行之路,一个人的<br/>呼喊之地;小到成为一只小鸟,惊慌飞去<br/>——这时,人必须变大:比死亡更大<br/>更迅疾、熟悉和近</p><p><br/>《像邱少云、像碾路机》</p><p>当我正在写这些诗行时<br/>一个余震,又一个余震,再一个余震<br/>它们伸出九十二公里的手<br/>狠狠抓抢着我的笔!有那么一次<br/>笔掉在了地上,我看见它满屋子滚动<br/>像邱少云、像碾路机,似乎<br/>在拚命扑火,拚命将起伏的大地抚平</p><p><br/>《朴素之诗:寻找两个震区的朋友》</p><p>汶川的羊子,都江堰的王国平<br/>我的朋友,两位震区的诗人<br/>有谁告诉我,他们在哪里<br/>有谁告诉我,什么样的电话才能连通他们的声音<br/>哪一个月亮才能照见他们的身影,怎样的诗句<br/>才能突破危石,诵出他们的消息?<br/>有谁见到他们,就说一个叫魏平的人<br/>想读他们的诗了——今夜,特别地想</p><p>2008.5.14成都</p><p><br/>《摇晃的都江堰》</p><p>比一九六二年三月十日更久的十个月<br/>我就进入都江堰啦。那十个月<br/>从无到有:我在母亲的羊水中摇晃——摇也<br/>温暖,晃也温暖。那是羊水的都江堰<br/>——为我接生的诺亚方舟</p><p>小时候,我在安澜桥上玩耍、撒尿<br/>那微微的险,不叫危险,它叫尖叫、刺激<br/>和撒野。岷江上边的风摇晃着我的都江堰<br/>也摇晃着我的童年:哦,摇也舒适,晃也<br/>舒适。我刮起的风,是甜的</p><p>之后,我进入都江堰,为着<br/>摇晃的雾、摇晃的水、摇晃的人、摇晃的<br/>诗思……总之,为打破死气沉沉的生活<br/>板结的秩序,我常常在都江堰<br/>寻找摇晃的云、凉、幽和一个字的梦</p><p>但是,这一次,我进入都江堰<br/>却是因为它的大地的摇晃,它的<br/>震惊世界的摇晃!停下来吧可恶的地震——<br/>这样进入都江堰,我是多么的不愿!<br/>多么的,想把以前享用的摇晃退回去</p><p>主!我喜欢摇晃但不是这样的摇晃<br/>上帝!都江堰喜欢摇晃但不是这样的摇晃<br/>退回去,把一切都退回去,甚至<br/>退回到羊水中,从有到无——退回我的摇篮<br/>我的生命:今生什么都可以不要,只要不摇晃……</p><p>2008.6.28</p><p><br/>《去通济》(四首)<br/>题记:5.12震后,因为对口援建工作,我去了坐落在龙门山中的彭州市通济镇。花溪、思文、桥楼、景山,是该镇的村名。</p><p>《花溪的花》</p><p>开在山边的这株花有着汽车后退的速度<br/>下车:我走近它<br/>它的美丽又在风中静止——<br/>肥肥的绿叶中,撒出瘦瘦的黄<br/>可它这会儿却垂下了头<br/>所有的骄傲,处于一生的最低处<br/>是的,一代毒枭已被拦腰震折</p><p>我知道,这株花的名字叫断肠草<br/>五月,不是因为它<br/>这座村庄断肠了<br/>五月,不是因为这座村庄<br/>断肠草断肠了<br/>都二十天啦,一说起那场地震<br/>我看见身边的村民还哭得那么凶,那么断肠……</p><p>2008.6.3</p><p><br/>《思文的思》</p><p>去年去银厂沟消夏,经过<br/>思文时,一小块村庄的凉爽移走了<br/>成都平原广大的热<br/>多好!这一小块凉爽<br/>惹得我思绪翩翩,文思勃发</p><p>而此刻,我看见<br/>一个男村民在太阳下捡铁丝、钢筋<br/>一个女村民在黄尘中啃黄瓜、傻笑<br/>面对这底朝天的社区,面对这<br/>一大片废墟,我抱头蹲下<br/>身体的社区倒悬:大脑一片空白</p><p>2008.6.15</p><p><br/>《桥楼的桥》</p><p>就这样过了这座桥<br/>它是健在的<br/>它的健在,让我从此岸到了彼岸<br/>让我站在高高的桥上默哀,把身子<br/>弯成落日的孤线;让我更清楚地<br/>看见了湔江的黄、电厂的黯,看见了<br/>大山的伤,瓦砾下的楼……</p><p>但是,此刻,“让我”是多么的轻浮、不重要<br/>重要的是,那一天,它的健在<br/>让龙门山十万灾民<br/>看见了它:一只诺亚方舟从水中驮来彩虹</p><p>2008.6.16</p><p><br/>《景山的景》</p><p>有那么一霎那,我想到了<br/>崇祯自缢的那棵著名的槐树,想到了<br/>北京城的俯瞰图。但仅仅<br/>是一霎那,我就被漫天黄尘裹住<br/>像一只扎着口子,沉河的麻袋<br/>——花非花:此景山,哪里是彼景山!</p><p>回返时,烈日化作暴雨<br/>几脚油门、几次会车后,那些<br/>爬在车窗上的山体、危房、乡孩、灰鸟<br/>瞬间被泥泞取代。坐在汽车里<br/>颇像坐在废墟下的阁楼里<br/>但阁楼的颠簸,说明不了余震的面目</p><p>2008.6.4<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28 20:30:1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