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美术

重庆美术走过60年留下了什么

2014-01-24 09:02 来源:重庆晨报 阅读

李少言《黄河渡伤员》木刻 1949年

李少言《黄河渡伤员》木刻 1949年

钟飙《重庆,您好!》丙烯 2011年

钟飙《重庆,您好!》丙烯 2011年

  四代重庆艺术家集体追忆重庆美术60年发展轨迹

  《回响——重庆美术60年》将过去60年的重庆美术发展史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为此,我们采访到了四位不同年龄的艺术家,他们的创作生涯,大致对应的就是这四个阶段。

  1950年代

  艺术从生活中来

  艺术形式:黑白木刻版画

  讲述人:林军

  (93岁,山西人,1943年毕业于延安鲁艺美术系,曾任四川美协副主席)

  说到1950年代的重庆版画,年过九旬的林军告诉记者,当时在国内美术界有“全国版画看四川,四川版画看重庆,重庆版画看化龙桥”之说。

  林军曾任晋南军分区编辑、宣传科长,1950年来渝后担任西南军区政治部《西南画报》副主编,1954年住进了化龙桥的画家村,加入到“中国美协四川分会集体创作”的团队之中,小说《红岩》的版画插图,《抗日烽火》、《南方来信》组画等进入新中国美术史的版画精品,都是出自这个团队之手。

  当然,在1950年代,林军的个人创作也收获颇丰。一批反映西南少数民族生活的《放学归途》、《苗家接生员》、《供销社门前》和《苗岭山麓》等木刻版画受到广泛好评。在1957年第一届全国青年美术展上,他的版画《巫峡》获得一等奖。

  林老回忆说,版画《巫峡》创作于1956年,当年,他从重庆坐船顺水而下,去上海开会,一路上三峡壮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山峦叠起、青山碧波的风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就拿着速写本画了一路。”回重庆时,因为是上水,船走了15天,他又画了一路,沿途的风光烂熟于心。

  从生活中来,为人民服务,是那个时代美术创作的主旋律。他在1960年代创作的《晌午》、《练兵场的早晨》等,都是深入生活的结果。迄今为止,他的作品有160多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4件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

  1980年代

  寻求个性和实验性

  艺术形式:伤痕美术、乡土写实绘画

  讲述人:张奇开

  (64岁,四川人,当代艺术家,现为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特聘教授)

  上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重庆美术的一个辉煌期,罗中立、何多苓、程丛林等一批川美学生的作品引起了全国美术界的关注,而在他们之前,重庆的野草画会就已经在全国引起轰动,并对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艺术展览和艺术活动,对于那些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表现自身情感的艺术家来说,作品的参展权依旧被掌握在一些机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那些寻求个性表达和实验艺术的艺术家来说,成立民间美术团体便迫在眉睫。”野草画会创始人之一张奇开给记者介绍,当时一群从事艺术的年轻人在重庆发起了一个“非官方、不审查、自由参与”的展览,“其实早在1979年秋,重庆的几位艺术家就有了筹备民间画展的想法。经过一系列准备,几位主要的组织者初步将画展的主题定为野草,并作了大致分工,张仁强负责联络,邓庭良负责组织,李德虹负责展场,我就负责了解作品。”

  这个民间发起的展览吸引了大量的四川美院师生参加,“罗中立、张晓刚、何多苓、叶永青、程丛林、杨千等一大批如今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艺术家,都是这个展览的积极参与者。”张奇开回忆:“1980年1月11日,野草画展在重庆沙坪坝公园开幕。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展览受到令人惊异的关注。《人民日报》报道了这个展览,中国美协的机关刊物《美术》杂志也派记者来采访。”张奇开说,在过去几十年里,重庆没有任何展览能有“野草”那样大的影响。

  张奇开认为,野草画会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但这并不能抹杀“它在追求自我表现,以及重塑艺术自身所具有的批判功能方面的重要意义”。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