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美术

盛葳:图像、后现代主义与当代艺术的生产

2012-09-29 03:23 来源:缪斯艺术 作者:盛葳 阅读

\

爱德华-金霍尔兹《便携阵亡战》

\

乔-罗森塔尔《硫磺岛》 1945年

  照片是当代人讨论的“图像”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利用照片进行辅助的绘画在艺术史上层出不穷,这也是当今中国绘画创作中被广泛运用的手段之一。这种创作方式可以追溯到安格尔、德拉克罗瓦、德加等19世纪法国画家对照片的使用。观众们可以在当时的很多绘画中发现一种瞬间的、不稳定的构图方式,即拜照片所赐。在那里,摄影照片是工具和中介,艺术家不再通过眼睛与自然沟通,而是将机械对视觉影像的暂留加工成绘画。艺术与自然/现实的分道扬镳似乎预示了后现代主义“图像时代”的来临。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德国摄影记者奥托.贝德曼(Otto Bettmann)开创了著名的贝德曼图片资料馆(Bettmann Archive),它在1995年被比尔.盖茨(Bill Gates)创立的酷比斯公司(Corbis Corporation,专营图像提供)收购时,已经收藏了一千六百万张照片,其中包括很多在二十世纪和今天经常使用的图片。它们变成了现代媒介生产的标准策略,诸如PHOTOSHOP、FREEHAND、3D MAX等图像创作软件可以直接使用从资料库和素材库里提取元素,并通过组合进行创作。过去不得不“剪下”(scissor)和“接上”(glue)胶片的工作,今天可以直接简单地点击电脑里“剪切”(cut)和“粘贴”(paste)按键来完成,而网络行为则成为这一逻辑完美地具体化。文化不再试图创新。相反地,却是无止尽的循环和回到旧媒介形态、艺术风格和形式,这种追忆成为了新的国际风格和现代社会新的文化逻辑,而非采集更多记录现实的媒介——虽然并非所有的现代媒体艺术都遵从于这个创作模式,但不断膨胀的媒介技术逻辑仍强烈的支持着它。

  电影史学家查尔斯.缪塞尔(Charles Musser)指出的,在现代电影中,原始图像从制作前到后期剪接是一种拓展,但这种拓展并不能代替最终的呈现(即是说,电影在剧场内的放映是完全标准化和不涉及创造性的);与此相比较,后现代主义者里维.马诺唯奇(Lev Manovich)列举的幻灯片实例则宣告了后现代的创造方式:幻灯片在展示中的投现是一个高度创造性的行为。幻灯片展出者事实上都是艺术家,他们有技巧地安排幻灯片的呈现,而幻灯片却是他从销售商那里直接买来的。这是一个选择物被作为原创物的极好例证,创作者将并非由他制作的元素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物体。创作者的创造力体现为对元素的选择和顺序排列,而不是从头至尾的原创设计。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今天文化不断地忙于重复工作,重组和分析过去堆积起来的媒介材料。通过诉诸于柏拉图洞穴的隐喻,杰姆逊写到:后现代文化生产“无需再将自己的眼光直接投射到真实世界之外,只须在自身狭小的墙壁内追溯世界的精神图景,就像在柏拉图的洞穴里面一样。”在网络的传播的视觉经验中,更是如此,甚至地域性也消失了,一切创造遵从着模拟原则:艺术先于生活、图像先于实体,正如地图先于地理一样,符号的世界取代了实际的现实。它既非虚构,亦非谎言,图像本身就是现实。鲍德里亚的“类像”根本是没有原本的,“超真”跨越了现实,使现实与想象的对立土崩瓦解。这些经过处理的图像具有鲍德里亚意义上的价值,他们不反映现实,因为图像自身就是“超真”的。很明显,网络媒介时代的图像再难与生活本身划开差距,化装、整容、身体塑型、矫饰的街景……所有人类生活都变得虚拟和视觉化。他们“照片化”或“图像化”的图景在聚光灯下被予以放大和强化,将日常生活的场景戏剧化。图像不再是人类现实生活的结果和记录,而是成为我们生活本身和改变生活的动力之一。

  当代艺术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的,它们不再通过眼睛来进行对自然和现实的发现,而是通过最为唾手可得的图像方式来进行创作。这种创造手段并非彻头彻地,如同上帝创造亚当夏娃般的由零开始,而是通过对已有资源进行整合和重新编排来实现的。这样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的守望,毕竟,他们所利用的这些“图像”兼具了时间性和空间性。然而,这些图像所形成的新的秩序和新的语境赋予了它们新的含义,后现代主义“混合”的特征由此凸显出来。新的媒介策略打破了过去艺术与自然的单一方式,但也带来了自我内部循环的局限。照片、图像、计算机、网络……一系列技术的进步给当代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广泛的发展前景和空间,使得早已难于发展的风格更新找到了另一条出路。

  反观中国的当代艺术,尤其是在绘画中,使用源于报纸、杂志和网络图像资源的创作方式早已司空见惯。如上所述,这些图像的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意义,艺术家不再从中国当代的日常生活中采集资源,这些被植入到不同画面中的图像资源大多数被抽离了其原来语境。譬如,一个巨大的头像被放在画面的中央,大多数情况下,艺术家的目的并不是进行形象的形式探索,那么,这个人是谁?他在哪?他在干什么?一系列问题将无法追问,更无法被解答。而且,这件作品可能又会被上传到网站上,被进一步四处转贴,甚至不断地被人们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改变,或者被作为广告图片使用。图像和作品之间有时已经难以分清“源”、“流”,它们本身就是在一个不断循环的封闭结构中,其中充满着历史的混乱、语境的缺失、秩序的颠倒——典型的后现代存在方式。作为一种标准的后现代艺术的生产方式,当代艺术的创作更多地依靠着对既有媒体资源的改造和排列组合,这已经就是创造,而无须从自然中寻找完全新鲜的内容。从艺术生产的历史看来,这种通过对既有图像进行改变和编排的创造具有了新的意义,然而,它却也使得“创造”被规定了一个有限的空间和方式中。这似乎正是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改变:将其纳入自身之中,切断它的原有发展逻辑,而不是对它的否定和跨跃。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