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文学

黄梵:小说的作用

2021-06-25 09:27 来源:南方艺术 作者:黄梵 阅读

小说在人类生活中,悄悄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满足了人类一些本能层面的需求。比方说,人人都有角色意识,这种意识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举例来说,只要有机会,人人都想扮演先知、英雄、受难者等角色。人什么时候会把这种意识流露出来呢?你想一下是不是有过类似的经历:比如,你是第一个知道了某个消息的人,你的家人和朋友还不知道,你是不是会急不可耐,想把消息告诉他们?为什么你会有这么做的强烈冲动?原因很简单,你潜意识里想让大家觉得,你是消息最灵通的人,是他们的先知。你会把消息藏在心里一直独享吗?除非披露消息会给你带来惩罚,通常你会首先选择与别人分享消息,不然你一定会有百爪挠心的感觉,这就是想扮演先知角色的意识。就算披露消息会带来风险,有的人仍抵挡不住透露消息的强烈诱惑,无法保持恪守秘密的清醒。比如,如果你是评委,得知好友获奖,而好友尚未获悉,评委会规定正式公布获奖名单前,评委不得向任何人透露。你这时会怎么做?我身边的太多事例已经显示,这时你通常会冒险把消息透露给好友,因为你实在抵挡不住扮演先知角色的强烈诱惑。

[宋]李成《乔松平远图》

[宋]李成《乔松平远图》

你有没有发现,有一些人在日常生活中,特别喜欢逞能?明知自己能力不足,却自不量力,偏要去做。就算是真正的强者,也可能喜欢用逞能来表现自己。这是什么意识在作祟呢?——扮演英雄角色的意识!前面所举的当评委的例子中,如果好友得知获奖消息的同时,还得知你是评委,他自然而然会想到,你肯定为他获奖进行了斡旋,斡旋成功的结果充分体现了你的影响力,你就成为他眼中的英雄。再比方说,你被朋友骗走了一笔钱,此时你心理上处于弱势,会怎么做呢?坦然接受自己的弱势?不会的!这时,人会设法把弱势转化为优势,如何转化呢?你通常会对其他朋友诉说,描述自己对朋友如何好,仁至义尽,描述朋友如何忘恩负义,欺骗你等等。通过这些描述,你树立起自己是受难者的完美形象。人们一般会同情受难者,甚至相信受难者有高尚的品性,这样你就把心理弱势转化成了心理优势。这种扮演受难者的角色意识,也突出体现于中国古代的隐逸文化中。比如,许多仕途受挫的文人,不会把挫败的弱势一直维持在心里,而是设法把心理弱势转化为心理优势。用的方法也简单,通过归隐,即所谓朝隐、市隐、林隐等,标榜隐居生活的高洁,来获得鄙视仕宦生活的心理优势。宋代画家李成仕途受挫,就选择了归隐,通过创造“寒林”题材的画作,来强调归隐山林者的精神高洁,令仕途成为归隐者的心理凹地。“寒林”题材,后来成了历代失意文人的精神依托,一处俯瞰仕宦生涯的心理高地。正是这种受难者完美的角色意识,帮助元代文人走出心理阴影,创造出文人画的高峰。大家都知道元代文人的可悲处境,其社会地位低于妓女,只高于乞丐,位居十等人中的第九等。他们无力改变处境时,会坦然接受这种弱势吗?当然不会!你看他们是怎么做的?江南文人几乎把自己与主流社会隔绝开来,推崇与主流社会疏远的价值观,赵孟頫因为进京入仕,遭到江南文人圈的唾弃。文人画因为抛弃了宫廷画的官家样,适合表现文人精神的特立独行,从而成为文人借画寄志的主要载体。元代戏曲所起的作用,与文人画类似,同样是文人把弱势化为优势的精神载体。

《斯坦福监狱实验》剧照

《斯坦福监狱实验》剧照

美国学者做过一个心理实验,证实人有扮演角色的强烈意识。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津巴多教授从学生中找来二十四位志愿者,分成两组,一组扮演狱警,一组扮演囚犯,让他们共同待在模拟的监狱环境中。教授告诉“狱警”,你可以用你想到的任何方法,维持监狱的秩序。原来准备实验十四天,但实验进行到第五天时就不得不停止。为什么?大家都没想到,学生进入角色的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他们第二天就已全部进入角色,“狱警”甚至想出各种残酷的方法来折磨“囚犯”。“囚犯”屡屡反抗,皆被镇压,就变得逆来顺受。有个“囚犯”受不了,打算离开,遭到其他人的嘲笑,他因为感到羞耻就决定不离开。他对教授说,“我不离开,因为我是819”。“囚犯”没有名字,只有编号。教授提醒道,你不叫819,你是某某某。这个学生此时才大梦初醒,想起自己是学生,不是囚犯。就连教授自己也同样如此,实验中“狱警”的一些做法已不妥当,他应该叫停实验,但教授沉浸在实验中不能自拔,忘了他有权干预实验,直到来访者质疑“狱警”的行为,教授才紧急叫停实验。虽然后来有人质疑,说这个实验有若干虚假的内容,但我认为,这个实验的结论并不因此受到影响。实验表明,人性的表现随环境变化而变化。人置身于不同的环境,就会有不同的人性表现,会自觉扮演环境给予他的角色。这个结论与我出境到一些国家或地区的观感,十分一致。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相当于不同的人性环境,环境不一样了,人性表现也会有差异。而不同国家的人到同一个国家生活,时间一长,他们的人性表现也会变得相近。比如,不闯红灯的德国人,到法国生活久了,可能就会闯红灯。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把小说看成一个类似津巴多教授做的实验,只不过小说是在纸上营造环境,让纸上的人物扮演不同角色而已。津巴多教授做的是监狱实验,我把小说做的实验叫纸上的人性实验,通过虚拟各种环境,呈现人性的各种表现。一旦用小说的视角去看待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就容易理解为什么会有民族性。不同的国家可被比作不同的小说,小说环境不同,小说里的人物就必然在人性表现上有差异,这些差异就是所谓的民族性。我去德国时,有人告诉我,德国人认为,意大利人是西方的中国人,中国人是东方的意大利人。比如,意大利人与中国人都重视家庭,注重美食等。这说明什么?说明两个国家的人际交往和文化生活环境有不少相似之处。

人扮演角色的意识,在人们阅读小说时,也会体现出来。不知大家有无这样的体验:女性阅读《简·爱》时,读着读着,会觉得自己慢慢化身成书中的女主人公简·爱;男性阅读《简·爱》时,读着读着,会觉得自己慢慢化身成男主人公罗切斯特。读者感觉自己与书中的人物合二为一,这叫移情作用。移情之所以会发生,原因在于,人有扮演角色的潜在需求。人置身于日常生活,能扮演英雄、先知、受难者等角色的机会并不多,而小说恰恰通过移情作用,可以满足人扮演各种角色的需求。至于人为什么会有扮演角色的需求,我有个老同学叫蔡恒进,他对此做过研究,认为是人的自我肯定意识在作祟。人为了应对各种不利的环境,为了在对己不利时,化不利为有利,或在对己有利时,扩大有利,来肯定自我,从而需要扮演各种角色,来维护自己的心理优势,不让自己陷入心理困境。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则是人普遍都有的自我肯定的需要,借着“举世皆浊,唯我独醒”的先知角色意识,化心理弱势为心理优势。如果没有小说、戏剧、电影等,平日里你有多少扮演角色的机会呢?相当稀少!比如,戈尔丁《蝇王》中的人物西蒙,就满足了读者扮演先知和受难者角色的需求。西蒙最先发现岛上的水源,最先发现所谓“野兽”只是飞行员的尸体,最后又不幸被狂欢中的同伴误杀。西蒙因此成为小说中最迷人也最令人怀想的人物之一。通过阅读小说时产生的移情作用,读者就能实现内心需要的角色认同,同时达成对人生至关重要的情感和智性训练,这是小说这一文学体裁至今长盛不衰的内在原因。

本文选自《七彩语文·高中新语文学习》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