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文学

专访成都市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李永才先生(2)

2021-09-13 09:04 来源:中国报道 作者:李毅 李永才 阅读

中国报道人物访谈:正是由于这些深刻的思考,你的诗歌风格鲜明,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在成都诗坛上独树一帜,能谈谈你的诗歌创作取得的成效吗?

李永才:从《故乡的方向》到《与时光伦理》,我出版了7本诗集。2016年7月3日,我的诗集《灵魂的牧场》出版,承蒙北大教授、著名诗人臧棣,以及张清华、罗振亚、霍俊明、阿来、梁平、孙晓娅等名家的联袂推荐。其中几位大家有这样的评论:“在李永才的诗歌中,语言情感与时光的交织、流逝,犹如一种满怀深情的触摸,沿时光隧道缓缓前行,深入内心或潜意识幽深的殿堂。对潜在空间与生命体验的呈现成就了李永才的诗歌创作,反过来这样的呈现又为李永才的生命提供了意义。在读李永才诗歌的时候,总能找到一种生活的在场,寻到生活的脉动气息,让人带着思辨的色彩去琢磨。(周航语)他的代表作《1982年的女生》这首诗,语言清晰干净,叙述的语感和节奏非常有张力,并带出了悠远的人生况味。从表面看好似在追寻逝去的青春年少时光,是情窦初开的向往和羞涩,将烟消云散的17岁,从飘渺的时间之河打捞上来,并使之永恒的某种尝试或者努力,但是实则反映它是对生命本原的一次确认与追怀,是对生命流逝的首肯与担待。“那一次分开/杨慧芳就变成别人的人了”读到此,不能不叫人潸然泪下。虽然不能说是石破天惊,但恰如华美的丝绸在漫不经心中被哗地一声撕开,这是心灵上撕下的血和肉。是诗眼,是高潮,诗歌有了戏剧的效果。(郭毅语)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部诗集进行了阐述和揭示。诗人李犁说,李永才的诗歌既接地气又能凌云高蹈,既有生活的滋味又有意境的趣味和情味,既有诗美又有思意。李永才的内心堆积着满满的弹药和磷片,这让他只是与生活轻轻擦下肩,情感就被点燃,那忽明忽暗的火焰就是诗,就是他心灵的图案。诗人向以鲜认为,在李永才的诗歌国度,牧场或者丝绸,代表着两种看似不同,实则气息相通的品质,在放纵、辽阔与柔软、节制之间,诗人找到了自己的平衡术。

中国报道人物访谈:你新近出版的《与时光伦理》一书,似乎在着意梳理自己的诗歌创作脉络,试图在诗歌审美向度和语言艺术上有所超越;在精神维度上,你同样是希望借助个人的经验,从时间的视角考察人的生存本质吗?

李永才:2019年8月,我的诗集《与时光伦理》由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在这本诗集中,我循着帕斯的时间逻辑推演,与一个批判时代相契合,取法一种批判的视角,在创作过程中,既批判诗歌作品中的现实,又激情洋溢和全方位地批判自身。集中书写了城市与乡村的物事、生活与现实的体察、行旅与调查的触摸、四季物候的形色以及对自然家园的师法。何光顺教授在评论中谈到,李永才善于从日常公共生活的细微处掘取题材,他的诗歌有农耕文明的背景、后工业社会的意象和自然生态的情怀。他把古典诗歌抒情与现代性叙事进行有效链接,妥帖地处理个体创作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浓郁的现代感性中融和了格物致知的古典理性,在生存的各种妥协与惯性中,对山水、人物、社会、世事有着深刻的体悟,并保持了足够的警觉与省察,以游于万物的心,敏锐机智的语言,真诚而忠实地写作,每一首诗都闪烁着诗性的光芒,带给读者审美之趣、思辨之力和漫游之感。李永才诗歌的艺术特质和文本价值是具有代表性的。从写作的结构性追求、开放性态度和复合性审美等维度观察,其诗歌具有不可多得的文本典范性。对时间的隐忍和含蓄、对地域文化的执着和深情、以及对现实的轻佻和人心的慌乱的清醒和批判,成就了他开阔而哀婉的迷人气质。

我在这本诗集的《后记》里写到:这些诗歌,是我的生命,在时间的背影里流逝过程中,捕获的无数的瞬间,无数闪光的碎片。由这些碎片组成的时间的信札,堆积在生活的桌面,看起来,有些凌乱、无形,不成系统,没有条理。但是,如果以时间的红线去串缀,就会发现,那些与时间和自然物象进行的一系列对话,无论在哲学、美学和宗教意义上都具有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请不要无视我的青春/那些一路摇晃,不断扩大的曙光/从时间的楼群和街巷/斜逸而出。不是几扇玻璃/几个漏风的窗格,可以关住的/岁月之手,像峡谷一样/在无序的天空,把时光和江河/各裁去一半。江中的岛屿/已法统辖,水浪一样破败的秋天/你梦中的江南/或许,早已经不存在”(《向谁述说》)。“诗歌的运作是对时间之流的一种颠倒和转变;诗并不阻挡时间——它将其否定并使其变形。”(〔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著;陈东风翻译:泥潭之子:现代诗歌从浪漫主义到先锋派[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8.)我遵循历史时间的流逝和自然季节的变化,从黎明写到黄昏,从春花写到秋实,用所剩不多的激情和智慧,穿透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的边界,抓住每一次稍纵即逝的瞬间,每一个怀旧的、抒情的、简单的、复杂的、柔软的、坚硬的主题,去探索写作的深度和表达的难度。试图以诗歌的形式,去揭示和破译事物内在的秘诀。通过现实生活的表层,深入到人的内心,去关注和探寻生命在时间维度上的意义。

仿佛一个流亡的水手,将自己的生命之舟,摇晃在时光的长河之上。眼前是血色般的、黄昏的建筑和随风而下的,萧瑟的落叶。在秋色与百色之间,那一种绝色在立体空间之下,像“时光之锥”,刺穿人间之爱的绝望与无奈。时间或许是唯一的证词,将每一首诗歌,以形式逻辑的方式展开,在与自然、历史和人间的对话中铺排,无意中,或许会收到一种戏剧性的效果。“一个人,坐进布列瑟农的下午/像钉在桌面的茶杯/沦陷于深秋的虚空,忘乎所以/难得的好时光/整整一个下午,就这样/被一杯忧伤,漫不经心地喝掉/流水修筑的巷子/条分缕析……/而苔藓与流水/交谈的话题/却带着雨后的,这个季节独有的/色彩和气味……/慵倦的山路/像妇女的手,不紧不慢地/伸向远处的天空/抓在手上的,除了风/就是一些乱草和荒凉的情绪。”(《布列瑟农的下午》)。这首诗歌与时间的关系实在是密不可分,一个深秋的下午,我坐在城南江边公园的椅子上发呆,不远处的咖啡馆,飘来马修.连恩的经典歌曲《布列瑟农》,旷远忧伤的旋律,如诗如画的歌词。

阅读这首诗歌,读者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加拿大,那个叫做布列瑟农的小镇,那是一个生长着温暖记忆的地方,一个秋冬季节,这里的山、树木、人家的房屋,夕阳的影子,一点点斜了,直至无。流浪的生命、人或者狼。此刻就站在那广袤的天空下,一片热爱至极的土地上,做深情的回眸。请你温柔地放手,我必须远去。一列火车像一群流浪的狼,迟缓的脚步,如何遛出时间的深渊。告别故乡,故来故往,故土难留,只有在梦中再次回望。在深秋里,飘过一场雨,看身边白云拂掠,日落越深,风吹来晚钟的声音,落叶的味道温暖而寂寥,淋透了心的不是雨水,而是双眸的泪。这首写在咖啡馆一张餐巾纸上的歌,是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又是一段充满离愁别绪的时光。这里没有温暖可寻的立体空间,一切黑科技、黑洞和黑暗的物质也无法拯救这个人间的黑色幽默。我们只能从蝶梦中去寻找流浪的理由和归宿,从故土中去寻找失落在阳光里的,一枝寒丫上的鸟巢。

我时常独自守在时间的岸边,垂钓生活的意义。时间的伦理告诉我,时间是松散的,不固定的,有时稍纵即逝,有时触手可得。任何一种值得人们去关照的时间之诗,生命之诗都应当是诗人从历史学、人类学等生物进化与时代变迁及季节变换和时光流逝的视角去发现自然、社会和人类的诗写物象和意象,以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去揭示日常公共生活的真相,并从美学、哲学和宗教的层面加以提升和转化的不朽之作。我自知无法将一船少年的苦难和中年的艰辛与悲伤,渡过河岸。但也希望将自己头脑中尖锐的记忆和内心复杂的感受呈现在桌面的故纸堆上,像一封时间信札,记录下流亡之旅,时间的踪迹。我无意于留下时光的背影和其身后的崇高价值,只想在无休止的喧嚣中获取一点良心的慰藉。在一种宗教式的迷恋中,触摸一次生命的本质。在我的这些诗歌作品中,常常有关时间、时间的流逝和停止时间的不可能性。我的抒写内容,日常生活的片断占有相当的篇幅,每一天我们几乎过着同一种惯常的生活,但在世俗社会里,我总想知道任何时间,这个世界都在发生着什么,在一杯茶、一口咖啡里,我和他人能够品出的滋味,有什么差异。”“阳光像一场闹剧/在通锦桥的两端,越演越烈/我们用整个下午/把万象茶铺,从圆形坐成方形/就像坐在三十年前/狮子山校园后的茶铺/这样的茶铺,有着相似的感伤/陈旧的阳光便宜得/像五分钱的硬币,正反两面/都刻着干净而纯粹的日子/青春的激情,泡在清澈的茶杯/一天比一天淡”(《相逢铁像寺》)。

中国报道人物访谈:你不仅是一个优秀的诗人,还是一个诗歌事业的追梦人,你可以介绍一下创办《四川诗歌》诗刊的情况吗?

李永才:为了繁荣和促进民间诗歌创作及诗歌理论的探索和创新,同时为四川及国内民间诗人诗歌创作和交流提供一个便利的平台。在四川省文联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6月,我与曹纪祖、蔣蓝、唐毅、尚仲敏、周剑波、鲜圣、亚男、陈小平、王学东、龙小龙等诗人一起策划筹建四川省诗歌学会,邀请老诗人杨牧做会长。四川省诗歌学会于2014年11月成立后,又领衔创办《四川诗歌》诗刊作为四川诗歌学会会刊,自任社长和执行主编。在四川省诗歌学会的领导下,在成都新潮传媒集团张继学先生的鼎力支持下,至2021年10月,《四川诗歌》诗刊已编辑出版27期。每季度召开一次审稿会,每年编辑出版四期;同时我们还选编出版了《中国诗歌版图》《四川诗歌地理》《2018~2020四川诗歌年鉴》等诗选集。近年来《四川诗歌》诗刊社围绕四川诗歌事业的繁荣发展和诗人创作水平的提升,举办丰富多彩的诗歌创作采风、理论研讨、作品交流和诗歌诵读活动,诸如纪念新诗百年《四川诗歌地理》首发式暨诗歌民刊研讨会;四川诗歌走进眉山,脱贫攻坚采风创作活动;中国诗歌春晚四川分会场朗诵会;四川诗歌学会在资阳雁江区开展的“相约苌弘故里,诗与美食雁江”采风创作及《四川诗歌》改稿会等一系列活动。《四川诗歌》创办七年来,始终秉持为学会会员和广大四川诗人提供一个诗歌交流和作品发表的阵地,为四川诗人服务,为四川诗歌事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我们开辟了四川诗人作品专栏,并一如既往地关注四川诗人,尤其注重对年轻诗人的扶持,注重新生力量的推介。在全体编辑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以勤勉务实,脚踏实地,以低调,精细的风格,积极探索诗歌刊物的编辑范式和技术,不断提升刊物质量,已经成为一本有质地、有品位、有内涵的诗歌刊物。七年来《四川诗歌》推出了1000多名诗人的作品,不少优秀作品,被《诗刊》《诗选刊》《中国诗歌》等刊物多次选发。2020年8月27日中国诗歌网发布的“中国最受欢迎的20家诗歌刊物”《四川诗歌》名列其中。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融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诗歌传播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传播介质的改变和传播技术的迭代更新,使诗歌的传播形式发生了变革,尤其是“两微一端”的传播速度、广度、深度减少了对好诗人、好作品遮蔽的几率,但同时也带来一些副作用和负面影响。比如,快餐式的浅阅读和及时性、新闻化、表层化的创作倾向;诗歌微信公众号以及几百种诗歌民刊良莠不齐,使得诗歌标准驳杂不清。为此,我们不能忽视诗歌民刊在今天融媒体时代对诗歌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力。《四川诗歌》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先锋、纯粹、多元的价值取向,追求诗歌审美情趣的纯洁,诗歌品格的高尚,诗歌语言、修辞和技艺的典雅;主张对题材风格和技术多元化的包容;对具有前沿性、探索性和时代性的诗歌多加推介。《四川诗歌》有一批优秀的诗歌编辑,他们不断更新诗歌观念,提升审美取向和编辑水平,精心选出更多好诗歌,好作品;坚定对稿件处理上从严从细和不妥协的态度;对于“灰、黄、黑”的作品要坚决杜绝其在杂志上发表,绝不从流从俗跟风;对反映新时代人们真实情感,具有新现实、新经验、新品质和较高辨识度的优秀文本更是不惜版面加以推出。

中国报道人物访谈:你如何看待诗歌写作与工作生活的关系?你的诗歌写作仅仅是偏好吗?

李永才:这些年,不少人问我为什么写诗,我告诉他们,写作于我是一种内心的坚守,是接近内心的清静与真诚的一种方式,以诗歌的真诚和纯粹来不断地改造自己,谨小慎微地发现生活的真理与本质。我知道这个世界正在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变化,我们的生活正遭遇百年不遇之大变局,所有源于农耕经验的生活情趣和传统审美标准,都会显得极度的不适应,少年时代的友谊和情怀,大学时代的宏伟志向和优雅理想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这一代人,飞快地进入老年,即将退出历史舞台。面对短暂的人生和虚无的世界,我不再有多少激情和欲望,只希望在这样一个技术至上和物质享乐主义时代,寻求一点唯美主义的无奈和归宿。

岁月匆匆,时光转瞬即逝。既然生命的短暂和脆弱无法依靠时间之手去挽留,我也就无需花更多的心思,在杂草丛生的人间,去为某些名利投机钻营。而今我心甘情愿地选择在一窗风雨,半页闲书中偷渡人生。从诗歌开始,从语言开始,重新编排自己的时间程序,生活程序。“实际上我们永远都仅仅是在开始,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连续的眼前的时刻以外,便没有其他的联系。而在眼前的时刻中,始终要把采取行动的时刻当作第一个时刻。在我们的生命的每一个时刻,我们都在死亡和诞生……。” 〔法.让-雅克·卢梭.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6〕从卢梭对待生命意义的境界,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让我手上的时间,从物质变成精神,从有限变得无限,从可见变得不可见,从一元到多元,诚如是,或许生命可无限乎?

李永才简介:【李永才】(1966.1~),重庆涪陵人,现居成都。北京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成都市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四川诗歌》诗刊社社长﹅执行主编。作品见诸于《诗刊》《星星》《扬子江诗刊》《诗选刊》《绿风》《诗歌月刊》《诗林》《诗潮》《休斯敦诗苑》《21st Century Chinese poetry》《当代国际汉诗》等三百余种刊物,并入选《中国年度诗歌精选》《中国年度诗歌排行榜》《汉英双语年度诗歌选》《中国年度优秀诗歌》等数十种选本。出版诗集《故乡的方向》《空白的色彩》《城市器物》《灵魂的牧场》《南方的太阳鸟》《与时光伦理》等多部。领衔主编《中国诗歌版图》《四川诗歌地理》《2018~2020四川诗歌年鉴》等诗选集。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