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文学

余华:先锋文学在叙述上完善了中国当代文学

2014-03-24 09:11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余华 阅读

  编者按

  在30年的创作道路上,他能够持续引领读者、批评界乃至同行的目光;他的每一部作品总能引起巨大的讨论乃至争议——他是余华,中国当代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独具魅力的作家。

  日前,余华入驻北师大仪式暨“先锋的道路:余华创作三十年研讨会”在北师大召开,十几位著名文学批评家齐聚一堂为余华号脉。同时,我们也得到余华的授权,得以首次发表他的硕士论文:《文学是怎样告诉现实的》。中国的先锋文学与先锋作家的“出头”与一本文学杂志《收获》最具渊源,余华作为亲历者,也撰文回忆了先锋文学在中国的第一步……

  文学的真实

  作家不仅要见到众人所见,更要见到众人所不见

  作家世界观最直接方式,便是他对于真实的理解,他眼中的真实是什么?

  简单的说法,那就是作家为何而写作?一位真正的作家是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这里所说的“内心的需要”与“精神的真实”有所不同,“内心的需要”是强调一位作家应该具备的忠诚,即对真实的忠诚。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首先让他真实地去了解自己,然后再真实地去了解世界。

  这是难能可贵的品质,这品质不仅包含了忠诚,同时也包含了智慧与警觉。他看到了什么?他的目光所及之处事物是否闪闪发光?他不仅要见到众人所见,更要见到众人所不见。因为作家眼中的现实已经不是客观意义上的现实了,已经转化成立场和角度了。

  作家必须关注现实,关注人群的命运,这也是在关注他自己,因为他孕育在人群之中,置身于现实之间,所有发生的,都与他休戚相关。

  长期以来,我的创作都是源出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我沉湎在想象之中,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我能够明确感受到这种类似分裂的状态,我无法使自己变得单一,我曾希望自己成为一名童话作家,要不然就是一些实实在在作品的拥有者,如果能够成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我和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也许会得到缓和,可是这样一来,我的作品中的力量也会因此而削弱。

  作家应该去寻找真理,我所说的真理不是观点和看法,是事实,永恒的事实,连接着过去和将来,又穿越了现在的事实。在这样的作品里,我们才能听到高尚的声音,这高尚不是指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以同情的目光去注视世界。

  真正的作家是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不会为坚持某一理论或者某一流派风格而写作。一成不变的作家只会快速奔向坟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捉摸不定与喜新厌旧的时代,事实让我们看到一个严格遵循自己理论写作的作家是多么可怕,作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在于经常的朝三暮四。

  所以我宁愿相信自己是无知的,实际上也是如此。任何知识说穿了都只是强调,只是某一立场和某一角度的强调。事物总是存在两个以上的说法,不同的说法都认为自己掌握了世界真实,而真实却永远都是一名处女,所有的理论到头来都是自鸣得意的手淫。

  对创作而言,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存在的只是事实。比如艺术家和匠人的区别,匠人是为利益和大众的需求而创作,艺术家是为了虚无而创作。因为他们是这个世界上仅存的无知者,他们唯一可以真实感受的是来自精神的力量,就像是来自夜空和死亡的力量。

  先锋小说

  先锋文学重视到了叙述领域里的所有技巧,唯一疏忽了抓住读者的技巧

  今天,对于所有开始写作和还在写作的人来说,小说早已不是首创的形式,它作为一种传统为我们所继承。因此我们无法回避这样的问题,我们写作的意义何在?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什么?

  我自己的回答只能是这样: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使这种传统更为接近现代,也就是说使小说这个过去的形式更为接近现在。

  我在当时根本不知道自己会成为先锋文学的一员,我只是不喜欢当时流行的那种小说叙述方式,我感到它们的笨拙,并且单一,在表达时总是给我种种束缚。尤其是语言,当时我认为被文学广泛表达的语言是一种确定了的语言,或者说是日常语言,是消解了个性的大众化语言,这种语言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无数次被重复的世界。

  我那时反对语言大众化,我认为世界并不是像一把椅子那样明白易懂。那时我感到世界并非一目了然,面对事物的纷繁复杂,语言时常显得力不从心,无力做出终极判断。为了表达的真实,语言只能冲破常识。

  应该说先锋文学在叙述上完善了中国当代文学,从而彻底清除了遗留其中的非文学因素。正因为有了先锋文学,今天的文学才如此丰富和充满朝气。先锋文学重视到了叙述领域里的所有技巧,唯一疏忽了抓住读者的技巧。

  就我个人创作来说,是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呼喊与细雨》(《在细雨中呼喊》原名)《活着》与我过去的作品不同之处,那就是人物来到了我的作品中。

  一直以来,我对那种竭力塑造人物性格的做法感到不可思议。我实在看不出那些所谓性格鲜明的人物身上有多少价值,那些具有所谓性格的人物几乎都可以用一些抽象的常用词语来概括,即开朗,狡猾,厚道等等。性格关心的是人的外表而并非内心,因此我更关心人的欲望,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存在的价值。

  我不认为人物在作品中享有地位,比河流、阳光、树叶、街道和房屋来得重要,我认为人物和河流、阳光等一样,在作品中都只是道具。河流以流动的方式展示欲望,房屋则在静默中显露欲望的存在。人物与河流、阳光、街道、房屋等在作品中组合一体又互相作用,从而展现出完整的欲望。这种欲望便是象征的存在。

  先锋文学能持久吗?

  后现代主义里看到的只是聪明,标新立异,听不到大师的声音

  欧仁·尤奈斯库说,“当一种表达形式被认识时,那它已经陈旧了。一件事情一旦说定,那就已经结束了,现实已经超过了它。”

  在三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期间,是先锋派在人类精神活动的各个领域里最为积极的时代。在他们那里,没有统一的行动纲领,也没有统一的思想准则,他们之间唯一的共同之处那就是反对所处的时代,反对现有的文学规则,制定自己的文学规则。这时候他们不再是现有体制的破坏和反对者,而成为了现有体制的保护神。所以说,先锋派在人和时代,任何领域里都只能是一个过程,一次行动。先锋派不是主义,也不是最后的目标。先锋派是冲锋,或者像词典里所说的,是一支武装力量的先头部队,其任务是为大部队进入行动作准备。

  中国的先锋派和西方的先锋派不同之处在于:西方先锋派是文学发展中出现的,而中国先锋派是在文学断裂之后开始的。并且是世界范围内不太可能出现先锋派的时候出现了,它的出现不是表明中国文学已经和世界文学走到了一起?

  我想今天的文学和世界文学趋向了和谐。文学今后该向何处去?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但有一点已经明确,今后的文学不会是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到今天已经完成了,已经成为了权威,成为了制度,成为了必须被反对的现行体制,否则文学就不会前进。

  虽然有后现代主义出现,可是我们在后现代主义的成果里看到了什么?我们所看到的只是聪明,只是标新立异,看不到标志一个全新时代到来的日出景象,也听不到大师的声音。后现代主义说穿了只是现代主义的残余,正是它的出现,我们才意识到一个时代过去了,另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本文节选自余华硕士论文《文学是怎样告诉现实的》,感谢童庆炳教授提供资料)

  附:在本次研讨会上,余华再次重申了对真理的追求——

  我已经到了这个时候,我该提醒自己不要自以为是了。罗素曾在接受采访时,对一千年后的人们说一句话,他的回答是,“不要放弃对真理的追求”。所以,我现在一直在提醒自己,不要把个人的嗜好和经验当做真理了,永远不要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