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美术

张洹:生产艺术工厂的人

2012-09-28 05:07 来源:外滩画报 作者:李静 曹婕 阅读

张洹

 

张洹

  12 月10 日,纽约曼哈顿画廊林立的切尔西艺术区,中国艺术家张洹名为“如来”( Neither Coming Nor Going)的个展广告旗在微风中飘扬。不断有人涌入22 街著名的佩斯画廊,他们很想知道,这一次张洹又有什么“新花样”。

  进入佩斯画廊,参观“如来”个展的人们发现,屋顶的横梁已经被拆掉。展厅正中央,一尊用香灰做成的5 米多高的佛祖如来雕塑被身体内的“大火”烧得通红;缕缕青烟从雕塑的身体内冒出,弥漫整个展厅;四周的墙壁上布置着八幅巨大的版画。

  和张洹以往的个展一样,“如来”一如既往的火爆。美国画坛巨星查克·克劳斯、日本著名摄影师杉本博司、美国最有名的艺术博物馆之一MoMA 的专业人士等都到场观摩,来自美国金融界、奢侈品行业的收藏家也到现场抢购。开幕式后,几乎所有的作品都被“瓜分”。

  出生于1965 年的张洹,是1990 年代中国最杰出的行为艺术家之一。他曾在“北京东村”的厕所内,赤裸着身体涂满蜂蜜,任凭成千上万只苍蝇爬满全身;他也曾在北京郊区的一座无名山上,和另外几名裸体的艺术家,一个迭一个地摞成一堆人山,为的是给这座山增高一米。1998 年移居纽约后,他全身贴满生肉片,演绎一块巨大的生肉如何行走……2005 年,在做完《我的波士顿》后,张洹的行为艺术戛然而止。

  同年,张洹载誉归来,他选择在上海生活创作。在上海郊外松江,他用四年的时间打造了国内最大规模的艺术家工作室。这是一个高速运转的艺术“加工厂”,“工厂”以几百人的团队完成大型绘画、雕塑、装置作品和公共艺术项目。张洹在佩斯画廊办的“如来”个展、在布鲁塞尔皇家马奈歌剧院导演亨德尔的歌剧《塞魅丽》,都是这个“艺术工厂”的“产品”。

  个展结束,张洹回到上海。早上八点,他从湖南路的家中出发,花一个小时赶往松江的“加工厂”。厂区内各个“工种”的工人们早已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门口立着八米高的铜铸菩萨《三头六臂》,厂房内有许多裹着牛皮的庞然大物。此时,纽约画廊区的艺术明星张洹,摇身变为这个占地50 亩的“艺术王国”的老板。张洹却笑言,平日里自己就是个“上班族”,过着家和厂区之间两点一线的日子。

  “艺术工厂”的老板

  2005 年从纽约回国之前,张洹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和公共空间不停地做各种表演项目。从美洲、欧洲到亚洲,有时候下飞机时他还没有好的想法,有时在表演前他会突然改变所有的方案。

  “你的工作室在哪?”那时,时常有人问这位当红的艺术家。

  “我没有工作室,我的头颅和美术馆才是我的工作室。”张洹总是这么回答。

  2005 年底,从事艺术创作多年的张洹决定在上海创办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室。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高名潞回忆,和现在50 亩的厂区相比,当时7000 多平方米的张洹工作室只能算是几个车间。

  如今的张洹工作室原本是上海液压容器厂厂区,有20 多个大小不一的厂房。厂区中间的一排两层小楼是这个厂区的办公室。密闭门窗,打开空调,这里依然寒冷难耐。窗外飘着小雪,坐在电脑前的工作人员都裹着臃肿的棉衣。张洹的装扮单薄而利落,一个多小时的采访过程中,两个助手分别叫他去看作品进度。张洹走路飞快,助手要小跑才能跟上。

  记者现场所见,散落各处的张洹作品,往往有着令人吃惊的庞大规模与精湛工艺。每间厂房内都能看到忙碌的身影,有的是美术学院的学生,有的则是经验丰富的民间艺人;他们分为绘画、铸铜、香灰、木雕等多个工种或小组。工作室内起重机、梯子、脚手架随处可见,为了搬运那些巨大的作品,工人们往往要爬上屋顶,利用这些专业的移动平台。

  厂区门口的锻铜雕塑《三头六臂》,灵感源于藏传佛教中的菩萨。这是个规格为18X10X8 米的“巨无霸”。由于雕塑面部表情丰富,仅泥巴塑头部的制作就需要一个十人团队才能完成。随后,锻铜组还要再工作一个月。锻铜组分成6个小组,每个组约7 个人,分别负责一个局部的制作。各部分做好之后,再进行组装。张洹每天都去现场和锻铜师傅交流,并细化局部。

  除了厂房、办公区,这个艺术“加工厂”还有食堂、宿舍等生活区域。在市区,张洹工作室的办公地点在高安路的一栋洋房内,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市场推广和外联等工作。这个庞大的“艺术帝国”有着严密的组织架构,艺术总监、生产总管、后勤和采购等各司其职,“张老师”是他们对于艺术家“老板”张洹的共同称呼。

  厂区的宿舍里装着空调,工人们说张洹工作室“伙食还可以”。快60 岁的老李是张洹工作室的“大管家”,负责后勤工作。一年的中秋节,他因母亲有病跟张老师请假。“他不但允许了,还叫财务给了我500 块钱,要我孝敬母亲。”这让老李格外感动。

  张洹承认,从人员工资、奖金,到吃住、差旅、原材料和税收等,这个庞大的艺术“工厂”每年都需投入巨资,但他拒绝透露具体数字。   装置、雕塑、歌剧……

  2009 年9 月,张洹在世界著名的白立方画廊首次举办个展,主题是在废墟中存活了49 天的“抗震英雄”“猪刚强”。

  为此,张洹在画廊里搭设了一个猪圈,这在英国掀起轩然大波。“ 猪刚强”比建川博物馆买下的“猪坚强”在废墟中活得时间更长,张洹花费一万多元把“猪刚强”买了下来,并在自己的工作室为它安了家。展览现场,除了两组绘画,“猪刚强”在上海生活的实况直播屏幕与他的“伦敦情人”牛津花(伦敦母猪)同时展出。张洹说,他希望表达生存本能所带来的勇气,以及不可避免的生命的更替。

  几天之后,张洹再次撼动欧洲。他导演兼舞美设计总监的亨德尔歌剧《塞魅丽》,在历史悠久的布鲁塞尔皇家歌剧院上演,连演九场,场场爆满。《纽约时报》和《国际先驱报》同时刊登评论文章,褒贬参半。而对于在欧洲的华人而言,《塞魅丽》一时成为流行话题,靳羽西在她的博客里发表“《塞魅丽》:布鲁塞尔的巴洛克歌剧启程!”一文,并发布自己和歌剧演职人员合影。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