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文学

“首届华语青年作家奖”即将评出 梁平寄语文学新军

2016-03-28 08:37 来源:华西都市报 阅读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句歌词最近刷了屏。春光灿烂,昼夜均,寒暑平。万山开遍,盛春花宴,绯樱缤纷,山桃如霞。我们找诗人、诗评家来谈谈诗,谈谈与诗有关的那些事儿。

这一两年,诗歌很热闹。习惯“诗歌”与“大众”之间天然疏离关系的人们意外地发现:梨花体、羊羔体,可以成为大众狂欢式的娱乐事件。一两句有“亮点”、“噱头”的诗句,短时间就传遍整个网络,成为人们饭桌上的谈资。一位喜欢文学的农妇,可以靠诗歌引发的话题,变成红遍全国的“头条诗人”,成为新闻焦点人物。

尤其是,当二维码成了几乎通往一切的通道,睡前打开手机,一堆公众号“为你读诗”,听一首诗像拧开自来水龙头一样轻易简单。大量人找到了网络发表的自由天地,成了“微民写作”的一分子。有统计显示,现在每天海量的集束型的诗歌产量,已远超《全唐诗》。

那么,诗歌回暖,重新回到社会中来,可以说诗歌复兴了吗?有人看到,在回暖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令人忧思的泡沫。

诗人梁平

诗人梁平

2015年12月13日,由《青年作家》杂志社、华西都市报社联合打造的“首届华语青年作家奖”,在成都启动。

该奖项旨在奖掖和扶持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作家,填补目前国内缺乏有影响力和含金量、专门针对40岁以下的青年作家文学奖项的历史空白,力争将这个奖打造成比肩日本“芥川文学奖”的纯文学奖项,打造成作家们通往大师路上的重要前站和起点。

一石激起千层浪。文学圈大咖纷纷点赞,支招。著名文学批评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表示:“期待看到对我构成挑战的作品,让我感到陌生、感到困难和困惑甚至感到冒犯。我希望看到有野性的青年。”诗歌评论家、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霍俊明则对该奖项设立的意义点赞:“这个奖对大量涌现的青年作家很有必要”。

“首届华语青年作家奖”设小说奖1名,诗歌奖1名,非虚构写作奖1名,各项奖金5万元:入围奖各2名,各奖1万元。在该文学奖的启动仪式上,“首届华语青年作家奖”核心发起人之一、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市作协主席、《青年作家》主编、著名诗人梁平,介绍了此次大奖设立的初衷:“在华语文学界,有很多文学奖项。但是专门针对进行纯文学创作的青年作家的有影响力的奖项,目前还没有。我们希望打造一个纯文学奖项,将那些用华语进行纯文学创作的优秀作品、优秀作家挖掘出来,给他们一个展现自己文学风采的平台,助推他们走上文学大师之路。”

目前,该奖项的参评作品征集和初评已经结束,候选人将进入读者评议阶段。华西都市报《当代书评》专访了梁平。除介绍该奖项评审工作的进展、对此次文学奖参评作品的总体感受,梁平还就90后诗歌新人、诗歌批评界存在的问题,以及近一两年出现的各种热闹的诗歌事件、现象,进行了犀利分析和点评,高屋建瓴,见识卓越。

A

赞赏:80、90后成为主力

他们的写作,凸显和张扬了个性

《当代书评》:设立这个奖的初衷和最终目标是什么?

梁平:《青年作家》杂志专门针对青年设立的文学奖,不管是规模上,还是力度上,都算是同类级别文学奖中有亮点、有影响力的一个奖项。当下国内的文学奖很多了,我们在设立之初就有深入考虑:我们的这个奖应该怎么做,才最有效。

其中一条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这个奖的效力和影响力,不能仅限于文学圈里,而是要吸引更广大的读者关注,让非文学圈的大众读者,也能对这个奖感兴趣,进而生发对中国新一代青年作家的关注。不能关在屋子里评奖,不能只局限在小圈子里。

《当代书评》:评奖分为哪些环节,目前评奖进展到哪一步了?

梁平:我们首先将自荐以及专家推荐出来的所有作者、作品进行了首轮集中筛选。在此基础上,再由专家评审进行第二轮的筛选,评委们将在小说、诗歌、非虚构三个类型中,各自选出3个候选人,然后以得票高低确定每个奖项5名正式候选人,提交华西都市报向公众征集大众评审的意见,最终评委会将综合大众评审意见,评选出本年度华语青年文学奖的获奖人。

《当代书评》:作为评审之一,您肯定看过参评作家的参评作品。总体感觉如何?

梁平:这次参评的作品,亮点多、惊喜多,而且能感觉到,现在这些年轻人的写作,心态是自由的、放松的,凸显和张扬了个性,表现出鲜明的方向感。小说很强,评委意见相对集中。诗歌作者的年龄普遍很小。80后、90后已经成为主力。

除年轻外,他们的视野已经打开,具备了进入繁复生活经验写作的能力,有超出他们年龄的成熟和重量。在非虚构方面,从推荐上来的作品的作者年龄来看,也很年轻,他们的创作实力也是不可小觑的。

B

建议:文学青年要学会“入”有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当代书评》:这个奖项所期待奖赏的理想中的获奖人及其作品,应该大概具备怎样的品质?

梁平:“首届华语青年作家奖”这个奖项,在设立之初我们就有一个共识:我们不是评选高大全的一个奖项。我们是针对青年人,给青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舞台。

对年轻作家来说,不能强求他能获得所有人的赞赏,不能强求他的写作已经完美无缺,而是要表现出青春的活力和别人不具备的独特个性,以及足够的写作潜质。有稚嫩之处,没关系。关键是要让人在阅读后获得某种愉悦和惊喜。

这个奖项的意义就在于:希望有助于减少那些同质化的写作,求新、求活力、求个性。希望那种“读你的作品立马就想起另外一个人的作品”的感受,减至最少。我们希望看到有创造力的文学作品。

《当代书评》:年轻诗人如果想要达到更高的创作水平,您有哪些建议?

梁平:就诗歌而言,对于90后诗人的创作,我一直有一个担心:容易局限于自己的小感受、小灵气、小碎片、小精致里。感觉他们面对更广阔的生活体验和生命经验,还欠缺一种进入诗歌的能力。

我希望能够在年轻人的诗作中看到诗歌里的重量。作为一个优秀的诗人,怎样从“我”到“我们”的关注和洞悉,就是一种视野的丈量,情怀的丈量。

《当代书评》:热爱文学的年轻人,在功利化倾向比较明显的社会,在与现实世界打交道时,往往会有一些不适应。您有什么建议?

梁平:任何一个青年人首先要在俗世生活中,学会适应,适者生存。适应不是屈服,而是要你用自己的能力,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位置。要学会“入”,学会亲近你身边的物事,不要总是抱怨,总是觉得自己委屈、被生活挤压。

我觉得,文学青年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与你写作的能力,并不冲突。最好的状态,应该是两者互相滋养。事实上,如果只是游离于生活的表层,容易局限于小我世界。如果缺乏解决俗世生活的能力,我很难相信你能写出好的作品。一株草、一棵树,也只有去适应了大自然,才有茂盛的可能。

C

针砭:诗歌创作同质化严重 评论家要进入诗歌现场

《当代书评》:有诗歌批评家说,现在诗坛有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诗歌个性不够突出,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您认可吗?为什么会这样?

梁平:的确如此,诗歌同质化的倾向很严重。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当下我们的诗歌杂志,不管是官办的还是民刊,编辑在选稿、发稿的角度上,都有过度集中在某一类型的写作的现象。应该说,近年来比较严重,这是值得警惕的。

其次,一些年轻诗人在写作的时候,过度模仿那些被发表、被抬举最多的那种诗歌的风格。文学需要多样化,尤其是诗歌,尤为需要彰显个性,需要百花齐放。在诗歌创作的领地,没有哪一个诗人可以独领风骚,没有任何一种写作可以代替其他人的写作。就像高手如林的武林,刀枪剑戟,应该样样都有。而不是耍棍或者耍刀的某一个独占。

让人感到高兴的是,这一次在我们的诗歌类参评作品中,风格变化比较大,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当代书评》:当下诗歌圈的诗歌批评,存在哪些问题?怎样才算是有效的诗歌评论?

梁平:诗歌的前沿性和先锋性决定了它是在和时间赛跑,诗歌批评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比较遗憾的是,迄今在诗歌批评里的“榜样文本”,很多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事实上,“榜样们”已经以他们有目共睹的成就完成了他们的使命。现在70后、80后、90后甚至年龄更小的诗人们,已经登场,他们共同打造出的当下诗歌,艺术的创新和成熟都正在走向了一个高地。这需要批评家重视当下、进入现场,真正对这些年轻人的文本关注和解读,与其孜孜不倦地论及“榜样文本”,不如对当下来点真知灼见。在诗歌批评的权力话语里,需要像上世纪80年代的谢冕、孙绍振对现场的指认一样,对当下诗歌成就以及这一代青年诗人进行精准的指认。

《当代书评》:在诗歌圈很多人的印象中,诗人容易与性格怪异、容易抑郁,甚至诗人自杀都成了一个哲学命题被研究。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这跟写诗有必然的内在关系吗?比如说诗人往往是敏感的、细腻的。

梁平:以我写了几十年诗,与诗歌圈打了几十年交道的观察来判断,我敢保证说,诗人外在的怪异、抑郁,跟诗歌没有必然关系。写诗需要的敏感性,不会伤害到诗人。对于抑郁、自杀在诗人那里容易成为一个事件,核心症结只有一个:比起别的人群,诗人抑郁、自杀被过度关注、被标签化、被妖魔化了。在一万个诗人里面,估计就只有一个是怪异的,为何就被弄成了诗人的普遍模样了呢?所以说,这样过度的关注和妖魔化,是对诗人整体不公平的。大多数诗人并不怪异,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我觉得,真正的诗人,写诗应该是很快乐的,痛苦也只是诗歌意义上的痛苦。

所有人都容易犯的毛病,诗人也容易犯;所有人都容易具备的优点,诗人也能具备。有些诗人得了抑郁症,就是生病了,他需要科学的医学治疗。跟不写诗的人是一样的。

D

深思:写诗要对得起“诗人”称号精神安顿处即是故乡

《当代书评》:诗人来自各行各业,有公认的好诗人,也有自称的诗人。在您看来,怎么才算是一个诗人?

梁平:主要是看作品。我们知道,有很多被称为或自以为也是“著名诗人”的人,写了几十年,被人提起的时候,竟然没有人记得他写过什么好诗。真正的诗人,对诗歌要有敬畏感,要对得起“诗人”这个称号,虽然不可能篇篇都写得经典、优秀、上乘,但至少要有好的诗歌留得下来,被人记起。

《当代书评》:那么,判断是不是一首好诗,有一些什么标准?

梁平:我以为,好的诗歌,就是当你一读到,就能从内心弥漫起一种共鸣,诗意带给你的共鸣。诗歌写作不管是抒情还是反抒情,不管是意象繁复还是拒绝修饰,都需要具备诗歌语言的本质特征:干净。每一个字都不是“顺手拈来”,而是精心和刻意。

《当代书评》:当下,乡愁、故土,一直是诗歌关注较多的话题。这个话题,在近期又格外热。作为一名诗人,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题材的?

梁平:任何一位优秀的诗人,对故土一定会有情感。但是,故乡的概念,不能狭隘。故土,不一定只是指出生地。诗人对故乡的指认,应该是某一个生活状态,是精神得以安顿的地方。

比如说我,我生长在重庆,2001年来到成都,至今已经15年。两个城市,都给了我精神安顿的感觉。我以重庆为故乡写过诗,也以成都为故乡写过诗。

人的生命是要分为很多个段落的。当一个段落让你有了心灵的亲近感、依赖感,那就是诗人笔下的故乡,就可以写出故乡情。诗人处理乡愁,空间要宽得多。我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成渝高速是我唯一不能飞翔的速度”。

E

批评:诗歌绝不会在喧嚣中诞生

诗人应主动逃避热闹少去“坐台”

《当代书评》:作为一个写现代诗的诗人,一个诗歌批评家,您怎么看待古体诗在当下中国的存在状态?

梁平:传统的古体诗是中华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是我们引以为骄傲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文化素养的重要来源。为此,我充满敬意。写古体诗词,不是老人的专利,我身边有很多年轻人在写古体诗,也有写得好的。古体诗作为诗歌百花园的一枝花,有很多人喜爱,就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当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境,作为一个现代人,用古代汉语表达情感,总会有一些隔膜,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偏好,没有排他性,没有侵略性。

不过,当下一些诗人在写古体诗的过程中,陷入的误区也很明显。比如,只追求字句齐整形式上的样子,格律与对仗毫不讲究,甚至一些口水话入诗。我认为这是一种潦草,是对真正优秀的古体诗写作的伤害。

《当代书评》:自媒体的兴起,让篇幅短小的诗歌传播更便利。微信公众号上有很多人读诗、听诗。诗歌观察家都注意到这些。诗歌变得热闹了。有人甚至认为诗歌复兴了。您怎么看?

梁平:以前不写诗、不读诗的人,可能就因为偶遇一个微信诗歌公众号,就开始读诗,甚至写诗。睡前打开手机听一首诗,已经是很简便、常见了。这在此前是没有发生过的情况。以前买一本诗集每天临睡读一首的,毕竟还是少数。

自媒体的兴盛,的确是助推诗歌进入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中。这一点非常值得欣喜。但是,我们也要警惕,很多自媒体为扯眼球“吸粉”,刻意制造一些噱头的标题党,让诗歌过度娱乐化。比如,一些没有标准、没有底线、没有原则的评选:“不得不读的新诗经典”、“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以及这样“王”那样“王”等等。这很容易给读者带来误导,给诗人带来幻觉。而且,朋友、哥们、粉丝们的盲目叫好,也很容易让一个诗人飘飘然,迷失自己的前进方向。

《当代书评》:怎么看待当下热闹的各种诗歌事件?

梁平:诗歌绝不会在喧嚣中诞生。以我看来,要做一个有艺术追求的诗人,要主动逃避热闹的场合,尽量避免各种活动,尽量少去到处“坐台”,让自己安静下来。 本版稿件采写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实习生黄阳春雪

“首届华语青年作家奖”评委会名单

主任:

李敬泽(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

阿来(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

副主任:

施战军(《人民文学》主编)

商震(《诗刊》常务副主编)

王山(《中国作家》主编)

成员:

程永新(《收获》主编)贾梦玮(《钟山》主编)穆涛(《美文》常务副主编)

李舫(《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霍俊明(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

梁平(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市作协主席、《青年作家》主编)

【互动方式】

为感谢读者对“首届华语青年作家奖”的热情支持和积极投票,组委会专门设置了“读者慧眼奖”,最终的“慧眼”读者,将从参与投票的网友中以摇号的方式公正择出。

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奖励现金1000元;二等奖2名,奖励现金500元;三等奖5名,奖励现金200元;每位中奖者还可以获得2016年全年《青年作家》1份。

投票规则:

参与投票的读者每天可分别在小说、诗歌、非虚构三个文学类型中,分别选出1位候选人进行投票,同时根据提示输入个人信息即可参与抽奖(输入一次即可,重复输入无效)。

你可以登录华西都市网,在首页点击“首届华语青年作家奖”评选专题(http://www.huaxi100.com/topic-2016writerVote.html);你也可以通过华西都市报官方微信(ihxdsb)参与投票。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