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文学

娜夜 | 我诗歌中的苍茫、忧郁、节制皆受益于那片土地

2021-11-02 08:52 来源:文学报 作者:何晶 阅读

娜夜

“我想要表达的瞬间,如果能用语言把它抓住、把它复原,这是多么重要,所以我极力用所有语言和经验去完成它。”
——本期封面人物娜夜

郭天容/绘

成为诗人,对娜夜来说有一种特殊的意味,“在某个黄昏或深夜完成一首诗的可能,在自然面前更谦卑的姿态,意味着属于我自己的表达方式——像一个寻找自己声音的哑孩子。”

“她是当代中国成就卓越的诗人之一,也是为数不多越写越好、继续生成着未来的诗人。”这是诗人娜夜新获的一个诗歌奖项的颁奖词,透露着她诗歌写作的一个实质:她的诗愈益锻造出修辞的力量,不断增强着思想的感性动机和历史穿透力。近日,娜夜作为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诗歌来到美术馆”第68期的嘉宾,于沪上谈诗。

甘肃,是娜夜打出这两个字来心就会软的地方,也是她自童年起生活了四十年的故乡。一个人会不会成为诗人,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娜夜无疑天生就会成为一个诗人。“小时候抓麻雀,很多小孩子用网或者撒谷粒,麻雀就来了。我在雪地上写一个‘鸟’字,我想这是它自己,鸟看见了肯定来。当然,实际上并没有。”认为鸟会认识它自己,这是娜夜的诗意。

养鸡、捡煤渣、拉小提琴、芨芨草、白杨树,这些物和事构成了娜夜的童年。茫茫的大西北给予少年娜夜的,是让她养成了一种习惯,“当自然环境恶劣的时候,我的内心一定要很丰盈,我的心里要长出湖泊、山水。”童年、西北、甘肃成了娜夜诗歌的几个关键词,她诗歌中始终葆有的苍凉、空荡、节制、忧郁,恍惚,皆受益于那片土地。

起风了 我爱你 芦苇
野茫茫的一片
顺着风

在这遥远的地方 不需要
思想
只需要芦苇
顺着风

野茫茫的一片
像我们的爱 没有内容

——《起风了》

很多时候娜夜被当成一个爱情诗人,这首代表作常被理解成对一个人的爱,但事实上,它有更多的内涵。“西北残酷的环境、风沙、极少的树木,辽阔荒凉,面对茫茫的芦苇,你内心是一种绝望。这种绝望不是来源于生命,而是来源于身处这个环境的无助感。我爱这片大戈壁,但我爱这些东西的时候,我到底爱它的什么呢?我自己都不知道。有时候爱是空茫。”

事实上,娜夜早期比较好的诗多是在写爱情,年轻时她对此也有一些紧张,别人在表达自然、社会的时候,为什么自己只在表达爱情呢?但写作三十年后,再看这些诗歌,这已经不成为问题了。“一个诗人怎么可能不写爱情诗呢,如果你的生命足够丰盈,如果你对爱不那么漠然。我们在爱情里所得到的领悟和成长,往往比我们从其他东西里获得的速度要快。”更重要的是,爱情里有她对社会的看法,对人和人性的普遍认识,对笔下各种生命状态的认识,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爱情。诗人沈苇说,娜夜爱的主题,是不断打开的过程,如她的诗句所说,“我爱什么——在这苍茫的人世啊/什么就是我的宝贝”(《在这苍茫的人世上》)。

之所以娜夜的《起风了》存在多种解读的可能性,就不得不涉及她诗歌的一个特质,极简主义。她的诗里有很多留白,于是阅读时就留下了参与想象的空间。“我从来不低估读者的感受力,这使我的写作一开始就剔除了多余的赘肉。”她的诗多为短诗,或许可以从她的一个比喻中一究其因,“中学时代的我60米短跑成绩也不错。在跑道上,距离越长我的成绩越差。写诗,也一样,我最长的诗不过60行。短跑最后的冲刺有飞翔之美,马拉松是筋疲力尽。”

我珍爱过你
像小时候珍爱一颗黑糖球
舔一口
马上用糖纸包上
再舔一口
舔得越来越慢
包得越来越快
现在 只剩下我和糖纸了
我必须忍住:忧伤

——《生活》

苍茫、忧伤,是娜夜诗歌里喜欢用的一些词汇,她的诗歌里常有忧伤的情绪和时间流逝之感。关于她诗歌的这种底色,娜夜有一种说法,“做一个诗人意味着接受各种悲观主义的训练,但仍需有能力指认某个美好时代的象征”。“悲观这个词不需要去理解它,在我们生命的开始到终结,这个词时刻伴随着我们。对我的写作而言,悲观作为艺术的动力,比幸福和快乐更有贡献。”佛教里的悲观是说人要有一种慈悲心观察众生的苦难,悲观和慈悲连在一起,为一种慈爱的悲观。娜夜的诗正如是,即便忧伤、苍茫,但有一种广阔而幽远的关照。

四十岁之后,娜夜离开了兰州,开始一种迁徙生活,她的诗句也随脚步在大地上移动着。在历经了西安、重庆、郑州等地的生活之后,她开启对西北精神的溯源。“我在西北的时候,我的诗歌和西北发生关联,都是表面的一些词语,但离开那个地方以后,我觉得我的精神才真正跟它联系在了一起。有些地方和有些事情一旦离开才能得到它,以离开的方式接近它,也接近自己。”

没弄丢过我的小人书
没补过我的自行车胎
没给过我一张青春期的小纸条……这里
我对着灰蒙蒙的天空发呆 那上面
什么都没有 什么都没有的天空
鹰会突然害怕起来 低下头
有时我想哭 我想念高原之上
搬动着巨石般大块云朵的天空
强烈的紫外光 烘烤着敦煌的太阳
也烘烤着辽阔的贫瘠与荒凉
我想念它的贫瘠!
我想念它的荒凉!
我又梦见了那只鹰 当我梦见它
它就低下翅膀 驮起我坠入深渊的噩梦
向上飞翔 它就驮着我颤抖的尖叫
飞在平坦的天上——当我
梦见他!
……

——《这里……》

这是娜夜在重庆生活时写的诗,在燥热和灰蒙中,她想念甘肃,在回望它的同时,她打开了自己的视野。“过去我们纠结内心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但当你的脚步移动起来以后,当你被迫或者主动跟很多东西发生联系之后,一个敏感的诗人的内心肯定会发生变化。”娜夜的诗歌视角从内心导向了外部世界,如诗人的温婉低调,她的诗外表温和,内核却冷静而锋利,以超乎女性立场的视野,表现了人性世界——生与死、苦与乐、现象与本质,具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和穿透力。

评论家、诗人何向阳说,娜夜地理空间的迁徙,也打开了她的一个心理空间,而且这个空间巨大。在这个空间中,娜夜可以随便拉出一个句子放在的她的诗里,但她不写那些外在的风景,将它们全部划去,而择取最能打动她心灵的那个刹那。“她的诗有一种刹那感,她将这一点点的东西无限放大,瞬间触动。”

对娜夜来说,这是她追求自己语言的方式。“诗歌的字非常少,你的每一个字在干什么,你都应该知道。我想要表达的瞬间,如果能用语言把它抓住、把它复原,这是多么重要,所以我极力用所有语言和经验去完成它。”成为诗人,有一种特殊的意味,“在某个黄昏或深夜完成一首诗的可能,在自然面前更谦卑的姿态,意味着属于我自己的表达方式——像一个寻找自己声音的哑孩子。”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