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文学

文学翻译:语感与美感之间

2022-02-18 10:24 来源:光明网 作者:林少华 阅读

作者:林少华

去年金秋十月,桂花飘香,“村上春树文学多维解读”学术研讨会在画桥烟柳的杭州、历史悠久的杭州师范大学召开。

上世纪80年代末,在暨南大学任教的我——也巧,年龄正是《挪威的森林》开篇第一句所说的“三十七岁的我”——翻译了《挪威的森林》。星移斗转,月落日出,尔来三十有二年矣。翻译之初,“三十七岁的我”身上还多少带有青春余温,大体满面红光、满头乌发、满怀豪情,而今,已然年过六十九岁的我,残阳古道,瘦马西风,“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抚今追昔,请允许我再次引用《挪威的森林》里的话:“我想起自己在过去的人生旅途中失却的许多东西——蹉跎的岁月,死去或离去的人们,无可追回的懊悔。”是的,无可追回的懊悔,懊悔无可追悔。夜半更深,冷雨敲窗,倏然间老泪纵横虽不至于,但的确不止一两次咬着被角发出长长的叹息,每每“悲哀得难以自禁”。得,又是《挪威的森林》里的话。

不过,令人欣慰的事也至少有一桩,那就是我的翻译——人们未必晓得我先后是暨南大学的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的教授,但基本知道我是个翻译匠。迄今为止,厚厚薄薄大大小小加起来,我翻译的书起码有一百本了。翻译过的作家有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小林多喜二、太宰治、川端康成、井上靖和渡边淳一、片山恭一等十几位。以作品言之,《我是猫》《罗生门》《金阁寺》《雪国》《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分外受到认可与好评。当然最有影响的是村上作品系列,包括《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奇鸟行状录》和《刺杀骑士团长》在内,由我独立翻译的有四十三本,与人合译的有两本。这四十几本沪版村上,截至2020年12月底,总发行量超过一千三百七十万册,读者人数则远大于此。也就是说,我这支自来水笔涂抹出来的译文,已经摇颤过几千万读者的心弦。用一位读者的话说,如静夜纯美的月光抚慰自己孤独的心灵,像小河虾纤细的触角刺破自己的泪腺,又像远方炊烟袅袅的小木屋引领自己走出青春的荒原,或者像一片长满三叶草的山坡让自己抱着小熊在上面玩了一整天……

三年多以前金庸去世时,有人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而事关村上春树,不妨说有年轻人的地方就有村上。村上何以这么火呢?据村上自己总结,一是因为故事有趣,二是因为文体具有“普遍性渗透力”。文体,这里主要指笔调、笔触,即文章总体语言风格;普遍性渗透力,用村上另一场合的说法,大约就是语言具有“抵达人的心灵”的力量。从翻译角度来看,故事这东西,谁翻译都差不太多。差得多的是文体,是语言。记得木心说过:“白话文要写得好,必须精通文言。看外国译本要挑译者,译本不佳,神采全无。”神采全无!也就是说,译本既可以使原著顾盼生辉光彩照人,又可能使其灰头土脸黯然失色。就村上作品而言,哪怕其文体再有“普遍性渗透力”,若翻译得不到位,也很难渗透到人的心底,甚至成为水面浮油亦未可知。说严重些,翻译既可以成全一部原作,也可以毁掉一部原作。

开头说的杭州会议,也是因为与会者有不少年轻人,我就倚老卖老,在最后致辞时免去万无一失的常规性套话,而就文学翻译直言不讳。我说自己多少留意过包括年轻老师在内的年轻译者的翻译,而让我欢欣鼓舞的译作实在为数不多。盖因不是从语感、语境到翻译,而是从语义、语法到翻译,也就是从辞典到翻译。打个比方,人家村上在地下室里屏息敛气摸黑、鼓鼓捣捣,你却在二楼灯光明亮的标准间里翻译辞典查“百度”,自然不解“普遍性渗透力”,不解堂奥之妙,而不解堂奥之妙,文学和文学翻译就无从谈起。换个说法,纯文学作品的翻译,不是翻译字面意思,而是翻译字背后的信息,翻译文体渗透力足可力透纸背的信息——那就是文学特有的文字审美愉悦感、美感!

那么美感从何而来呢?来自语感。语感则来自原著文本的大量阅读。从大量阅读中习得的语汇和句式,应该说一开始就疏离了辞典干巴巴的标准释义,而带有各种语境赋予的鲜活的感性因素,比如温度、气味、氛围,比如节奏、律动、喘息。挪用木心的说法,好比把鱼放在水中而不是摆在桌面上观察。又好比水草——木心用来比喻《红楼梦》中的诗——“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而若“放在水中”即放在语境中,就会不期然间感受到语汇的种种外延性、引申性指涉,及其微妙意韵,原作文体或整体语言风格也随之心领神会。这样,翻译时就省去了不少冥思苦索的理性解析时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总的说来,相对于故事,村上更看重文体。他说“文体就是一切”,而故事会“不请自来”。那么对于译者呢,不妨说,语感就是一切。有了语感才能译出美感、译出文体中的审美感受。

最后举个例子吧。2017年我翻译了村上的长篇小说《刺杀骑士团长》。大家可能知道,可能不知道,这部小说是上海译文出版社花了堪称天价的版权费——那可不止“一掷千金”——买来的。如果仅仅买来一个有趣的故事,那肯定是不值得的。中国会讲故事的人多了,莫言讲故事的能力就不在村上之下。而若买来的是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一种具有“普遍性渗透力”的文体,那么就会给中国读者带来一种异质性审美体验,进而拓展中国文学语言表达的潜能和边界,同时带给中日两国文学和文艺审美交流以新的可能性。果真如此,那么版权费无论天价还是地价都有其价值。而这种价值的体现,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翻译:一般翻译转述内容或故事,非一般翻译重构语言美感、文体美感。这也是文学翻译的旨趣、妙趣和乐趣所在。

林少华

林少华,1952年生,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任教于暨南大学、日本长崎县立大学。主要著作有《落花之美》《为了灵魂的自由》《乡愁与良知》《雨夜灯》等,译著有《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刺杀骑士团长》等村上春树作品,以及《我是猫》《罗生门》《雪国》等日本名家作品一百余部。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17日 17 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