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美术

当代艺术被纳入主流之后

2012-09-28 02:45 来源:北京日报 阅读

\

  去年11月,一群艺术家荣升为“院士”,因为他们受聘于新成立的中国当代艺术院,这使一直处于边缘状态的当代艺术赫然有了主流的身份。第一批院士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全国美展的金奖得主和架上绘画的学院派代表,其代表作已深入人心,历史地位不可撼动,或者其写实功力不容小窥,如罗中立、刘小东;二是兼具学院管理者身份的艺术家官员,如徐冰、许江;三是在国际上吃香的商业宠儿,作品价格令人咋舌,如张、王、方、岳 “四大金刚”;四是在录像、装置等新媒体艺术领域的开拓者,如冯孟波、邱志杰。当代艺术院的成立曾一度引来各种质疑:在美协林立、画院丛生的中国美术界,还有无必要将“当代艺术”这个含义复杂的群落纳入到体制内?当代艺术的前卫性如何与主旋律题材和谐共生?享受了“院士”荣誉的艺术家会否在创作上有所妥协?……8月的中国美术馆,处暑后的秋阳映照着一尊庞大的“弯曲的身体”雕塑,当代艺术院的第一个展览在除开正厅(这只是一种偶然?)之外的7个展厅铺开。徜徉于21位院士的作品外加他们的文字介绍之间,上述的疑问不是模糊而是更加清晰了。

  乍见罗中立的彩色雕塑,不禁哑然。如此倔强、卖力的画家拼命地想要将“生命力”从画布上拽出来,但多少手法和材料无论如何不及《父亲》脸上那刀刻般的皱纹来得震撼。同样的尴尬还发生在韦尔申那里,失衡男人即将跌倒的姿势从构图和手法上都远不及附近招贴上的《吉祥蒙古》透射出的宁静与秩序,只暴露出画家心绪的纷乱。隋建国还在琢磨“时间的形状”,王广义还在拷贝护照,许江还在种植向日葵,话题实在是陈旧了;张晓刚将“大家庭”成员幽深的眼睛闭上,岳敏君将长年昂着的笑面人的头颅全力俯下,可以算是对最近频繁发生的灾难事件加以哀悼么?幸有艺术界的劳模刘小东和方力钧捧出长达10米和4米的大画,足可显出画家技术之熟练和制作之辛劳,却感觉平平。不过最让人惊讶的还是这样的作品,它们足以显示出国家美术馆对当代艺术的海纳胸怀:汪建伟用业余演员制造出类似于《茶馆》般的舞台场景,女人以搔首弄姿应对男人的调情,尽显封建国民性的低劣;宋冬将一群裸露上身的民工用绳子拴着像拴牲口一般带到美术馆集体走秀并支付佣金,民工之混沌麻木不忍卒观。这样的影像被称为新兴的录像艺术,有人在用轻蔑华人的西方人的视角代言同胞的衰朽,《南京!南京!》之类真是不缺少市场。倒是冯梦波的交互游戏《长征重启115》以对历史和现实的机智整合颇具魔幻色彩也够情趣盎然。

  展览名为“建构之维”,若受此宏大标题的暗示试图寻找其相关含义竟有踏空之嫌。如果是为30年来的当代艺术盖棺定论,显然为时过早,而且也不必非让公众明白艺术家的江湖座次;如果是怀旧之展,实无必要,院士们皆已功成名就,在此展出的传播效果并不如798之类的地界来得浩大气派。如若是指向未来,那就应展示出自去岁末至今艺术家这一段时期的创作成果,但大部分作品都非新作。不过当代艺术一直以来让人沮丧的还是,不论是新作还是旧作,艺术家在观念和手法上都热衷于模仿而鲜有独创,先是模仿西方,成功后即模仿自己。

  不知从何时起,大家开始迷信这样一句话: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经济的崛起,似乎必然带来文化艺术的繁荣——某些中国艺术家在西方世界的走红已经暗示了这种繁荣?!当代艺术急于被纳入主流,不见得是已赚得盆满钵满的艺术家的焦虑,而是相关人士欲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焦虑。可是,虽有良苦用心,但若仅凭艺术明星的堆积,不致力于发掘有创新价值的艺术家和作品,疏于展览的技术操作层面,建构当代艺术的未来则很可能是费时靡财、空中楼阁。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