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美感
——读陈小蘩《在水中》
杨然
在诗中,疼痛的美感比愉快的美感更复杂,更深刻。愉快是表象的,属于一瞬间,如吻、互相占有、口渴遇到冷饮、名人笔下的肖像画等等,其显著特征是易于捕捉和表达。而疼痛是本质的,深度的,属于持久,占据着灵魂与精神的要害部位,隐蔽得很深很深,不轻易示人。除非遇到同样疼痛的灵魂或精神,它不向其他的心和眼睛如歌如泣地倾述。《在水中》是一组写于特殊年代的新诗, 它表达的是一个诗人体验生命、思考现实的“几度复杂、深重而又悲愤的心境”。由于诗人采用了歧义性强的句式、不确定的美感、瞬间直觉与层层预感交叉、时空转换与大幅度跳跃等等现代 诗写作方式,所以初读起来,会觉得诗有些遥远、有些陌生甚至不可理喻。确实,陈小蘩的这组诗本身首先是写给自己看的,它的每一行、每一字,对她而言无不滴着自己伤痛不已的心血。或者说这组诗其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下个人心境在无法叙述无法细说的情景下,诗人被迫选取的一种表达方式。虽然以文字形式记录了下来,但它永远无法把诗人复杂、 悲愤、伤痛而深重的心境给予完全和绝对的阐述。我把陈小蘩的这种心境称之为“疼痛的美感”。在那样的时代,在那样特殊的日子,苦难折磨着诗人的灵魂与精神,思想寻找着倾述与呐喊。刚刚接触到时代开放的机遇,突然在一夜间痛失自由与向上的境地,这对诗人来说,无疑是一场空前的人生灾难。那时候的每天每夜,尤其是每当午夜夜深人静,那些天各一方的诗人孤独,空洞,各人审视各自的内心,把积压在心中的忧伤、愤怒、惊讶、失望、绝望、黑暗无边的高压感、生死不定的被剥夺感、对专制高压的无力反抗感等等内心的真实情感,独自一人面对空无一人的黑暗房间,以白纸黑字的形式,把这些疼痛的美感一一释放出来,化为一个个汉字,把那些春夏之交发生的事情,以诗的形式库存下来。毕竟这是一桶桶精神的火药与灵魂的炸弹,对意志薄弱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桶桶情思的剧毒。诗人在沉闷的空气中找不到发泄的机会,在凝固了的大白天忍受着焚毁或者倒下的可 能。幸好,她找到了水,这样表达她燃烧的内心,不至于被自己焚毁,在海水无边无际的包容下,这样表达更放得开,也更安全。
“《在水中》写于1991年6—7月, 两年前灵魂的悲悸,胸中淤积的块节,翻滚汹涌、无从爆发,沉默,沉默,终于在那个特定的日子引发了,我的诗行也一发不可收拾的洋洋洒洒”(引自陈小蘩2000年11月12日致杨然信)。全诗由《鱼光》、《鱼》和《在水中》三部分组成。《鱼光》主写鱼由水里升至岸上的心理过程,其实是诗人的第一次内心独白:“正是在我的额头,升起过这样的光/ 许多鸟儿飞来/它们的翅膀撞击/发出金属的声响/ 没有人能听见我的歌声”(《鱼光》之一)。这正是诗人的孤独体现。 “海蜘蛛在悬岩结它的网/‘下一个牺牲者该论到谁呢?’/歌声缠住珊瑚疯长的四肢/缠住礁石”, 这是一种动乱之后诗人思考人的生死与自由的必然思绪。在那样特殊的时期里,思想的尖锐与理想的被埋葬的现实,在时代与人民的心灵中发生着空前的冲突。随之而来的事实是人们把真实隐藏了起 来,统统戴上了面具,开始忙于挣钱,忙于房子,忙于交配。人们也开始把这一切叫做自然,叫做生活,叫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海水胁迫海岸线/一步步向陆地退却/海鸟不再期望,风暴过后/鸟巢会完好如初”。只有诗人, 站了出来,写真实的内心,写所见所闻,写感受到的压力与悲哀。“刻骨铭心的日子/泪,落入大海就会融化/在这样的黑夜,不要轻意/用眸子点燃欲望的火/纯净的心情一旦失去/ 海上路途多么遥远/我们都看见光,深海里的光”。 这是使诗人最为压抑的事了。这“海里的光”当然只是一种象征。诗人在诗中反复咏叹“正是在我的额头,升起过这样的光”,即是对生命之死的茫然回顾,又是对生命再生的向往。而向往总是要付出代价的。“鱼光”其实是一种死亡之光和再生之光的复合:
海底暗礁一簇簇竖立的十字架
通往女巫住所的道路
为黑色水藻覆盖
这是怎样一种诗人心中的黑色啊:“黑色,曾经席卷诗篇的黑色/红黄蓝及其它的颜色/你们在大地和海里/ 随季节 的转变幻化出无穷/”。 这“黑色”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当然都知道它的含义:死亡和悲哀。所以诗人笔锋一转,便为“鱼光”的归宿唱出最后的忧伤:“张开的网/ 为鱼类设计的一个个死亡陷井/就要合拢了!”但是诗人坦然:“拿走吧,不属于我的/或者属于我的/我只要通往陆地的路!”这是“鱼光”的必然结果:“让我选择今天/ 在广场唱我最后的歌”。这是诗人《在水中》最关键的一笔。“选择今天”就诗艺的追求而言,就是选择现代。而“广场”的含义就更加深远和广大了。诗人把自己的悲痛写得很美,借助“鱼光”的升华(其实也是一种牺牲),表达她的义无反顾:
“是什么理由,使我选择飘泊余生?”
——“为了爱!”
——“为了爱!”
为了爱
鱼王的女儿
投身大海
化为海里翻卷的泡沫
《在水中》的第二部是《鱼》。 这是诗人痛苦心灵的真实写照。借助“鱼”的表象,那些鱼所表现和经历的种种情景,如鱼的大叫、泪、死、飘下、沉默、以及蛇、重量、失子、树神、大众、血、树种等等,表现诗人内心的复杂、忧虑、痛不欲生却更加坚定。这是一种“一个”对“大众”的自白。一如前部诗篇,诗人依然把死亡和痛苦都写得很美:“我到哪里寻找火光/照亮水中的黑暗”, 因为“托起我又抛弃我的浪花/早已消失”,因为“我的同类不会笑/这愉快的表情/从我们脸上已消失”。但是诗人是思想着的, 虽然“沉默是一剂良药/平息我们内心一次次风暴”, 但是“夜深人静/回忆潮水涌来的瞬间/同样是惊心动魄”。诗人特别注意到了这样一幅时代变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