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评论

陈亚平:重塑新世纪世界文化版图

2014-08-25 15:27 来源:中国南方艺术 作者:陈亚平 阅读

  重塑新世纪世界文化版图

  陈亚平

  本书历著的文献,是对21世纪开端这个阶段中国学术学科范畴研究的通观。本书展开的这些新的理念、问题和构想,创建了多种关联之统一的体系。它呈现了中国学术界在中国-世界总体文化构成上,形成转述西方理论的创新与中国原创性理论雏成的共生状貌,并成为当代文化诸领域发展的一条最终思想语境的新路。

  本书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展现了中国-世界文化内在地、与他者的总体联系。各个民族的文化现象是相互存异,但本质上是相互关联。它不是线性的多元论,而是多元的复合。各它所建设的方法框架和探讨界域,是一个总体动态系统的功能自组织。

  这就标志着本书,已经在中国-世界文化的自相连贯的历史中。

  本书选编的体例、标准和结构编排,加了编者拟定的界限,在于建构一种向度的局面和新意的位置。

  只有思想创新的历史才能导致历史中的思想。

  后东方主义

  王岳川

  一种文化只有在它促进了某种特定思想的那种历史局势时,它才是跨越界限的。王岳川《后东方主义与中国文化身份》文献创建了“超越于‘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二元对立之上的“后东方主义”理论,以一种文化时空全息的辩证本体,体系化地提出了中国当代新文化哲学的反本质主义新方向,成为21世纪开端“文化输出说”的代表人物。

  王岳川主旨的“全球总体结构转换论”思想核心在于,解-建构辩证循环过程的“历史性的眼光看人类文化的总体发展”,由此阐扬一种新的文化世界性,以“消解民族性和现代性以及西方中心和东方中心的二元对立”。其方法论指向是:(1)“要有本土文化精神的新生长点,文化创造性是新世纪中国学人的思想的焦点所在”。(2)以“文化输出”消解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单级中心化,多元“多民族文化可以并存而不相害。(3)中国同样应该在全球化文化互动中从事文化理论播撒和输出新理论”。

  《后东方主义与中国文化身份》观点主张:世界渴望着一部普遍的互生的文化构造,一种人类在文化全息系统中的正态发展与演替进程。一种真正的人类文化总体就是一种人类怎样构成此在与彼在的共在,它是文化自体创造的一种精神的体系而在全域与未来不断发展,它是以精神规律的状态而永恒存在。“后东方主义”主导性特征在于中国自身后现代语境之后的新文化哲学方法论与认识论,标志王岳川确立了在改造萨义德东方主义基础上的新文化结构效应理论的创始地位。

  新文化诗学

  李春青

  文化发展的过程就是精神的自我认知的全部创造过程,创造过程的方法的推动力就是概念的动力运动。李春青在开展对现代西方批评方法观念吸取与对应关系的研究中,揭示了他关于文化学的诸学间性的多元并置发展的观点。《论文化诗学的研究路向》是誉为最“独立的原则与操作策略”的代表作。他集中展示了文化诗学的方法重建与修正意义世界理论的五大原则:(1)对知识与意义的双重关注——研究立场问题。(2)、在文本与历史之间穿梭——研究方法问题。(3)、在中西汇流中审视——研究视点问题。(4)文化诗学方法是重建文化语境。(5)通过对历史的、哲学的、宗教的、民俗的等等各类文化文本的深入分析,确定特定时期占主导地位文化观念的基本价值取向,把握这个时期话语意义生成的基本模式。

  李春青《论文化诗学的研究路向》是思索中国当代文化学置入西方文化研究语境、跨文化语境、中国传统文化语境再重建意义框架的重要文献。它启发学界认知:文化发展所经历的各个阶段是被观念与方法本身的逻辑解-结构过程所决定的, 李春青建构他文化诗学观的哲学基础是反本质主义的多元本体论思想。

  生态文化学

  王晓华

  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学术观点上,王晓华继承斯普瑞特奈克,坚持非中心与新建构性相结合的原则,一切的存在都内在地与他者的关联构成非中心的自我。在他《中国生态主义思潮的产生和现状》文献中表露了他倡导非中心特征的生态主义文化学的建设倾向:“开放性是生态批评的重要特征”,提出了中国生态主义文化语境的阶段性发展的存在模式:(1)中国生态主义思潮多领域体系的建构。(2)处于自身建构的起始阶段的历史文化语境。(3)生态主义伦理学、生态主义美学、生态主义批评在核心理念层次,生态主义思潮都与生态学的发生和发展有因果关系。(4)要发现和敞开生态主义的意义空间,必须对生态学概念进行总结。

  中国生态主义文化哲学对王晓华来说,并不仅是对生态的一种后现代文化哲学的反思,而是倡导中国文化也把自身提升为一种多重意义的复合,并使之变成为跨越界限的而有别于唯中心的。也就是说,中国文化的生态化思想策略与形式化并不在一个未来的概念里,而是就在摆脱后现代悖论的当下文化修正与转向之中。所以生态理念的后现代发展就是主体的变化与发展,即主体生成与转变的一个过程。王晓华的“中国生态主义总结论”对中国式新生态主义的确立具有历史性促进。

  新文艺心理学

  殷国明

  殷国明在《论性情——关于中国文学的主体论》文献中提出了“性情文学”这一新的概念,从而由此发展出从“性情本体”到“性情文学主体论”的修正性与建设性合一的思想观念和体系研究,旨在“给中国当下的文艺理论研究增添一份生气”,他指出:(1)人的存在本原和本性的“真”和“性情”是可以互释。(2)性情即艺术成为中国重要的美学观念之一,性情文学作为文学主体论,处于“次理论”状态。(3)人性;既可以被理解为艺术家主体状态的独特表达,性情文学的个人性是性情赋于文学并表现在文学中的最重要的特征。(4)从《诗经》到《离骚》表现了中国文学向个人化阶段的转变。殷国明强调性情与文学、审美、艺术之间的主体本质,力图给性情主义一种本体论基础的设想,在具体方向与方法上,提供了研究中国“新主体性概念”之启发性的视野

  文化解释学

  金元浦

  决定历史以一种形式意义的是生成的矛盾本体。历史的生成在于其生成的历史性暂存与续存的矛盾同一中。金元浦《再论历史流传物》总的概念创造是:(1)可解释的历史中的“意义从来就是在历史中生成、发展的”。(2)“意义通过理解的发生而进入历史,进入存在”。(3)“ 历史是为我们的现在与将来而存在的历史,历史永远是未完成的,历史的未定性植根于人的经验的不可重复性之中,而人经验的不可重复性则正是人的历史性的生动体现”。他认为文化、意义的解释就是由历史那没有界限或范畴本身所组成,而意义解释的限在性是因为人所受限的历史过程性。这种意义生成过程是此在在它的他物彼在中达到矛盾统一,同时就是丧失了此之在与彼之在,向不再此在与不再彼在的延生,却又称为无法超越的有限与无限的否建性。这一观点体现了他在哈贝马斯批判解释学基础上做了方法论上的改造,最终形成了独立的解释本体向度。这就超越了传统历史解释学的二难推论。因为历史解释它自己的解释,就在生成中重新被建立。

  广义符号叙述学

  赵毅衡

  思想所存在的方式就是创造对立和克服对立,并以对立的方式彼此联系。赵毅衡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主导中国符号学各应用领域,与思辨的、超验的或纯粹演绎的方法相区分,他认为符号学与中国文化阐释可成为中国国情的未来哲学。他的《重新定义符号与符号学》文献是以“意义场域”与”人存在的本质条件”两个研究方向来探讨中国当代符号学的开拓体系与分衍发展的重要理论。他提出了:1、意义本体基础就是人对存在的自觉的符号表征,2、“表意与解释的连续带”的符号,才生成出人所决定的意义与存在的本质这一著名定义。赵毅衡学派的总趋势是尖锐地反象征普泛指代化。为此,赵毅衡在认识论上主导以意义的“象征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是指向一种复杂意义或精神品质的符号”作为中国当代“象征唯符号论”,来否定西方弗洛姆主旨的“符号隶属象征论”。这使他成为中国符号学发展史上“意义新范畴说”的轴心人物。    

  赵毅衡将中国学者对符号学整体性元研究基础,拓展到对中国当代文化语境中每一学科群的应用方面。《广义叙述学:一个分类建议》是他在哲学关联上对叙述问题的哲学描述性研究,在叙述本体方面,他提出超越瑞恩“跨媒介叙述学”的新层面,即用符号学特征与规律进行叙述学范围的功能多向扩展。他认为:“让文字与图像这两种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叙述媒介,依然占一席重要之地”,这种认识的方法论包括:(1)符号的意义原则是叙述性的范围跨界;(2)是叙述模糊的确界;(3)是广义叙述具有分类。由此,实现叙述“再现的本体地位类型与媒介-时向方式”的一体化,以文字与图像叙述中的符号意义的互构生成性,决定广延叙述的有效性。赵毅衡所代表的、对哲学朝着意义的关怀与人对存在的自觉的双重定向,为中国符号学在全息意义结构研究方面,做出了发展性贡献。

  符号诗学

  唐小林

  意义的一种特殊符号范畴就是我们构成世界的方式。它的特性就是以意义资源的形式组织起整个未成的可能世界。《历险可能世界:百年符号诗学概论》文献代表了唐小林符号诗学在符号学科应用领域的前沿探索。(1)他“认为符号诗学诸领域,在近百年的发展中,主要由形式论符号诗学、结构论符号诗学、模式论符号诗学和解释论符号诗学构成”。(2)符号诗学呈现 “符形学”、“符义学”、“符用学”的形式、内容、解释三位结构。(3)深入文化隐蔽机制,全面走向文化。唐小林主张的当代符号诗学范式,就是一种意义的范畴可解构性地展开“到文学意义生成的最终模式”,这种意义生成必须在一种过程的未完成性中,以方法的“机制”来实现意义本体。存在史就是过程的生成体系史。意义并不是一个系列而是一个世界。唐小林的符号诗学在于揭示;符号诗学导向一种“方法论的革命”,它是把某种意义世界改造成为更多的世界的生成。唐小林主张符号的未完成性,在于强调符号可能世界的开创,本身就是符号性。

  图像符号学

  胡易容

  当代哲学图景关注视觉图像的意义与显现,以及图像在语义空间中构造符号的场域。《图像符号学:读图时代与后符号学命题?》是胡易容阐明图像哲学新认识的纲领,他表示“像似性并不否定图像的符号性”,是依据他对米切尔“视觉景观说”的全面研判。(1)词或语言”的符号性与“图像的符号性”差别的关键所在。(2)米切尔所谓“后符号学”命题并非是符号学“之后”,而是“语言符号学”之后。(3)图像转向命题的另一重要价值是,这种后语言符号学的“图像符号理论”构想不应自限于美术研究的领域,应进入日常生活与 “大众传播领域”。胡易容认为图像、副本的关联可确认为“多个副本同时在场,符号解释关系依然成立。”这就对先前的米切尔观点有所创新。在图像符号理论中建构了独立向度。

  易学符号学

  祝东

  在易学的哲学图景中,像本体已是一种的意义形态或成分。《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易学符号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是祝东在研究中国易学的符号表征功能中提炼出的新视角。他提出易符像似性的图像语义的结构模型和认知架构,包括三方面(1)《周易》符号系统整体性。(2)转换性,即是每一卦都是通过阴阳二爻排列组合而成。(3)自我调整性,《周易图像为相似符或者标示符灵活性大,能不断融入新的意义内容。

  后理论

  王宁

  思潮的历史就是一个生成它自身、广延它自身、修正它自身的拓扑过程。思潮划分者既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对它的自我意识。《后理论时代的西方思潮的走向》代表着思想语境由后现代主义转变到一个新的阶段后,王宁提出的“后殖民主义在西方的第二波浪潮兴起后理论批评的发展走向”理论系统划分论。他力图定义出当下全球文化思潮走向特质的内在驱动因素,最终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指涉。

  王宁有意识朝着历史定向,创造了理论上划分界域的,时空比较的,形态学上的和结构上的“后理论走向”体系,阐明:(1)“后理论时代,在这种跨文化的争鸣中发出中国理论家的独特声音”。(2)“后殖民理论与少数人的话语大趋势产生多大的影响,还有待于时间的考验”。(3)“流散写作和文学史的重新书写,以语言来划分文学疆界的趋势”。(4)“全球化与文化的理论建构,国际华文文学研究也将成为文学理论和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课题”。(5)“生态批评与环境伦理学的建构”。(6)“语像时代的来临和文学批评的图像转折”。(7)“理论并没有死亡,它已经渗透在对文学和文化现象的经验研究中。它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批判对象,同时也在于反思自身”。(8)”后理论概念的提出,使得日益缺乏活力的文学和文化理论又在某种程度上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新人文主义

  王宁

  每一个文化特征的划分都历史性地与其它界域的生成相联系。后理论系统划分论的观念是王宁“跨文化比较说”的指导概念之一,它与王岳川的后东方主义观念贡献性地推进,并重塑了中国文化在世界的文化版图,也在理论准备上历史地回应了21世纪思想语境转向的世界变局。

  《“后理论时代”的理论风云:走向后人文主义》代表王宁面对“后人类”阶段的“后人文主义状况”系统观点,他强调:作为后理论之一的后人文主义特征,是“消解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他以当下世界全域文化趋态的宏观视向为语境参照,定义了后理论之后人文主义本质上是“理论的多样格局和多元话语的共存”。王宁以他的跨文化比较理念为基础,将他的“后人文主义特征说”树立为一种建设性的新世纪开启性的论旨。

  新哲学

  孙周兴

  孙周兴在《一种非推论的思想还能叫哲学吗?海德格尔与后哲学的思想前景》论著中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对西方主流哲学范畴进行分析,从而创立了“形式化思维”概念,集中体现在他对海德格尔前后哲学体系问题的探索。他认为海德格尔“一生主要探索了三个道路:(1)“时场论-----用一种现象学方式指向个体生命”。(2)“与思为邻---将艺术转化为人的存在的两个方式”。(3)“思想本身---一种是诗意的思想,一种是忠实于大地的返回之思”。

  孙周兴哲学理念的主要哲学倾向是非形而上学类型的后哲学。他强调“必须有一种透彻的深沉的前进的思想来反思后哲学的前进文化状态,这依然是带有海德格尔意味的想法”。他又讨论了形而上学性问题,提出:“我们现在需要的思想必然要求具有非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性”。孙周兴的后哲学指涉了形而上学性的部分本质方面,开拓了后哲学研究的方法向度。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